乡村记忆(五十二)

龙湖桥畔

<p class="ql-block">乡村记忆(五十二)</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 90年代之前,水运发达,资江上游的新化、安化的木材和土特产,顺流而下把物质运往益阳、长沙和武汉等地销售。因水运比较慢,勤劳的山民们在资江边建了暂时的停靠点,慢慢地就在停靠点定居,亲戚带亲戚,邻居带邻居,老乡带老乡,逐步形成新化、安化人在益阳固定生活的小居民点,如益阳三堡,就是放排的山民们逐步停留建设而成的独特的“外来户”。</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家乡,在资江河边一处地势平坦地方,有十来户“外来户”,这些山区的移民,在我们本地没有田土的,解放后,政府给他们上了城镇户口,但生活在农村,靠打鱼和贩运卖买为生。他们的日常管理属于所在地村管,村上把他们划为一个叫“非业户”组。</p><p class="ql-block"> “非业户”组的子弟读书在本地,初业毕业之后,可选择读普高,但他们更多选择读技校,技校毕业可安排工作。</p><p class="ql-block"> 1990年,“非业组”的人在临公路旁开了一个理发店,按个体经济政策是,先到工商部门办好营业执照后,方可开业经营,否则面临500元以下罚款。我和老皮来到他店,同老板讲政策:“你没办照是不能开业的”?“没办法呢,我们是非业户,又没工作,想自谋出路赚钱活命”。“国家鼓励发展个体经济,但要依法依规经营,办营业执照是依法经营前提”。“我是待业青年,没工作,照顾一下,我补办手续,莫罚款”。我看了看店老板已近60岁模样,偷偷地笑了笑,心想60岁的人还是青年吗?我那时刚参加工作,二十出头,我看了看老皮,老皮也笑了,同意老板意见,补办工商营业执照。我出生于农村,深知人生活之不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有些人是不懂法而违了法,但很轻微,可以批评教育,改正就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