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家的窗前就是延吉的母亲河一一布尔哈通河。每到冬天来临的时候,大地冰封,它就变成了一条银色的飘带,在城市中蜿蜒前行。于是,很多人就来到河上,或滑冰,或拉雪撬,或抽冰陀,玩起了各种冰上游戏。特别是今年恰逢冬奥盛会在中国举办,更激发了大家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看到这情景,我便想起了我的童年,想起了童年的冰趣。</p> <p class="ql-block"> 我家乡的母亲河,是海兰江。它发源于和龙老力克湖,途经龙井、延吉汇入布尔哈通河,最后流入图们江,奔向大海。我小时候看到的海兰江,江水虽然不是很丰沛,但是清澈见底,可以看到小鱼在水下游动。它九曲十八弯,浇灌着两岸的稻田。夏天的时候,我们到江里游泳、洗澡、抓鱼,几乎一个暑期,孩子们都泡在江里。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海兰江的冬天。冬天的海兰江,宛如一条银白色的巨龙,静卧在小城的旁边。到我们放寒假的时候,江面早已冰封,同伴们可以尽情地到江上玩耍了。</p> <p class="ql-block"> 当时,我们玩的冰上项目,主要是滑冰和打冰球。在那个年代,一般孩子的家庭,是买不起滑冰鞋的,所以,穿滑冰鞋滑冰的,是很少数的人。大部分孩子们,都是用两种冰上的玩具。一种是两条腿的冰车,可以双膝跪在上面滑。有条件的,找两个旧的滑冰刀,没条件的,找两个粗铁丝,安装在两个木条上,然后再钉在板子上,制作就完成了。另外一种,是单腿的冰车,制作的原理和双腿的差不多。只不过这种冰车面积小,人只能双腿弯曲,蹲在上面滑。它速度快,但要求有一定的技巧,否则,容易滑倒。用来支撑滑动冰车的,是两根木棍,下面打进去钉子,再用铁丝紧箍上,我们称之为“冰锥”。</p> <p class="ql-block"> 在当时,几乎所有的男孩子都有一台或数台属于自己的冰车。虽然都是冰车,但质量、档次是不一样的。比如说,用滑冰刀做的,就比用铁丝做的档次高,滑得速度就快。另外,冰车和冰锥用的材质不同,档次也不一样,也影响使用的効果。因为冰车是孩子们冬季主要的运动工具,大家都非常珍惜,精心制作,精心保养。低年级的时候,自己不会做,要靠家长帮助做。到了高年级,大家就开始自己动手做了。有的孩子为了炫耀自己的冰车,还在冰车或冰锥上缠绕彩带和皮带,以示高档和与众不同。</p> <p class="ql-block"> 当时,我们玩冰车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比滑行速度,大家先规定一个距离,看谁先滑到目的地,谁就是胜者。但玩得更多的,是另外一种游戏一一打冰球。打冰球一般要找一块相对平坦的冰面,面积大概有半个足球场大小。场地的两边各放两块石头或冰块,作为球门。把同伴们分成两组,人数相当,就可以开球了。球可以是一个大的象棋子,也可以是一快光滑的圆形石头。冰锥木棍上方必须有一块斜的木板,可以贴着冰打冰球,也可以把冰球甩起来打到需要的地方去。打冰球需要有一定的技巧,比如说要有平衡力、要有速度、要敢于穿插、要有果断的判断力。滑着冰车打冰球,既紧张,又刺激,还有一定的危险。两个人,或几个人,在追逐击球的时候撞在一起,是常有的事。有的时候不小心,冰球会打在人身上,特别是要注意防止打在脸和头上。</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假期我们也留作业,并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互帮互学一起作,但量并不太大。因此,在整个寒假里,只要是天气条件充许,写完作业后,我们几乎天天可以结伴去玩冰车,打冰球。如果是下大雪,把江面覆盖了,那就只能让大风把积雪吹开,我们再用扫帚去清扫一下,才可以继续开战。</p> <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次,寒假过去刚开学不久。因为学校学生多,教室少,就安排两个班级在一个教室里上课。那天,我们班级下午上课,另外一个班级上午上课。上午没课,我们几个小伙伴便又扛着冰车,兴致勃勃地直奔海兰江而去。在冰上,我们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大战了几局。那时已是早春,有的地方已经融化。当我在救最关键的一局的最关键的一球的时候,突然一下子掉进了冰窟窿里。好在河水不深,大家七手八脚地把我从冰水里拉了上来。冰车没了,顺着江水从冰下面冲走了。人冻得瑟瑟发抖,说不出话来。大家忙问怎么办?如果回家,家里没人也没生火,通知父母回来备不住还要挨骂挨揍,另外一会儿下午还要上课。我一跺脚,说:走,上教室!到了教室门口,我的棉裤已经冻得成两根铁筒了。老师见状,忙让同学找一把椅子,放在火炉前让我坐下烤火。在正在上课的教室里,在众目睽睽之下,我只好低个脑袋烤干我的衣服。同学们有窃窃私语的,有冲我扮鬼脸的……这是我学生时代最尴尬的一件事!现在想起来,还忍不住要乐出声来……</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又做了一个更漂亮的冰车,一直玩到中学毕业,也再没掉到冰窟窿里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