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笑堂》(第1000期)——《返本开新,礼赞生命》◇阎庆生

老常

<p class="ql-block">  【按】《一笑堂》于2015年11月9日首发,至今1000期了,也是最后一期了。七年多来,形式上从手机微信输入方式到《美篇》制作,出刊周期从日刊到双日刊到不定期出刊,内容上从单纯的笑话集衍生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笑口常开》、《诗词天地》、《散文集萃》、《学而时习之》、《高人指路》、《国学》、《悟道》、《奇文共赏》、《历史人物》、《地方风土》、《节日节气纪念日专刊》等近二十个专栏,阅读量从开始的二三十到最高时的七八千,《一笑堂》走过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也达到了其“突出知识性、趣味性,积极弘扬道义精神,既娱心又益智”的初心。在此向各位网友多年来对《一笑堂》的支持表示感谢!</span></p> <p class="ql-block"> 《返本开新 &nbsp; &nbsp;礼赞生命》</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读常志东《小河弯弯》及其续集</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nbsp;阎 庆 生</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沉疴在身的老同学常志东给我发来了一封短信,嘱我为他即将付梓的新书《小河弯弯》续集写几句话。我不假思索,立即答应了。我们是大学的老同学,都年近八十,且近几年来在文字上多有交往。情谊所在,不容推辞。</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上大学时,志东就以写作见长——他曾担任过中文系系刊《长风》的主编。大学毕业后,他长时间从事党政工作;最后从陕西省政府民政厅办公室主任的岗位上退休。一度,厅里几位领导出了问题,他作为大管家却安然无恙——我为老同学的廉洁与忠于职守而骄傲。</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这几年,他不肯赋闲,拿起了笔;开始了“大文化”的写作:在班群里开设了《一笑堂》专栏。这个专栏分几个栏目:二十四节气介绍;节日、纪念日专刊;历史人物(如柳公权);长知识;奇文共欣赏;诗词天地;国学;笑口常开;散文创作;地方风土。其文化视角是宽阔的。就二十四节气而言,既有节气的要点说明,又有与节气相关的农事活动简介,还有与该节气有关的古代诗词举要。固然这些资料网上都不少,但要把它们梳理得眉目清楚、钩玄提要,却颇费心力。几年来,志东为此耗费了多少心血,至少,班群里的同学们的一清二楚的。仅此一端就可以看出:志东执笔为文,并非为了成名成家,而是要扎扎实实地做些文化的普及工作。历史人物介绍,涉及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就有50多位名人。他不是在此炫学逞才,而是要给难以挽留的晚景余辉充实些血肉,吹进灵气,与古今名人进行精神上的对话和交流。不倦地学习文化知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是志东晚年的一个突出的人生追求.</p><p class="ql-block">&nbsp; &nbsp;众所周知,志东是中文专业的学子。嘴上不说,他青少年时代搞文学创作的志向,是在大学分配之后被压抑了。服从组织分配是对的。干一行,爱一行。行政事务(包括写公文),显然与文学不是同一个行道。无可否认,从事行政工作,一个人的文学才华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退休之后,久被压抑的文学才情解放了,涌流了——这就是志东的《一笑堂》产生的心理缘由。他是渴望在晚年实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文学梦想:写文艺性的东西,写书,出几本书。不料,正在凯歌行进之际,他不幸得了不轻的病症。但是,他志坚难移,日夜兼程,呕心沥血,挥笔如云,一篇一篇地写,一个栏目一个栏目地完成,捂着胸口,忍着疼痛,坚定地向1000篇的高地冲刺!好心的亲朋劝导他,大学的学友叮嘱他,孩子们恳求他,但他矢志不渝,就是要插上1000篇的红旗!他如愿以偿了,他的目的达到了;可是,他的病情不见减轻。在病榻上,他仍然念念不忘的是:《小河弯弯》续集的出版;还有:看奥运会,好好过春节!</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他的生命于病痛中,在挣扎,在燃烧,在歌唱!</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平时,他开心地微笑着;很难看出他是一个无比坚强的人。在行政岗位上,其文学才华不显山露水,但一旦秉笔为文,便几面开弓,几年间,以身染重病之身完成了两本书稿。我们不能说他是什么高人,奇人,也许还够不上作家,但他确实是一个志向远大的人,一个不忘原本专业的学人,一个与重病作顽强拼搏的人,一个不自觉地向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发展”行进的人。这是他身上不容忽视的闪光点;也是他作为一个平凡的人,身上的不平凡之处!人们崇尚伟人、名人——这是人之常情;但却往往忽视身旁的平常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何况当今是一个大转型的时代。熟人,往往在熟悉的外表之下,深埋着不等闲的质素更新与裂变。我深深地感到:当自己拿到志东《小河弯弯》及其续集草样细读之际,才真切地感受到“常志东”这个名字的分量!</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他的返本开新,是返回自己的中文专业,是回归故乡和童年,从原初开启生命的新动力,打开生命的新篇章;同时又礼赞生命,礼赞乡土和他所熟悉的善良、勤劳的人们!</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小河弯弯》及其续集,是常志东生命的交响曲!</p><p class="ql-block">&nbsp; &nbsp;写到这里,我流下了感动的泪水。</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作为志东最高文学成就标志的,是他的系列散文创作。"散文易写而难工”(王国维)。散文文体在《一笑堂》及其续集里,占有相当的比重。我过去评点的主要是他的散文。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文字质朴,感情真挚;有不少动人的画面和细节描绘。由于写的多是关中地区的乡间生活,许多场景也是我所经历过的,所以读起来感到很是亲切有味。如那篇《母亲的顶针》,令我刻骨铭心,文中那几句我一辈子也忘不了:"顶针也已经和肉长在了一起,实际上顶针已成为母亲身体的一部分,母亲走路的时候,也是戴着这枚顶针一起走的。”其他篇章,如《柏之魂》《小河弯弯》《回家的路》《为驴说几句公道话》《留在沙滩上的五彩贝壳》《涝池》等,也都是优秀的散文作品,各有特色,值得玩味。他写了多年的散文,盘点起来,能数得出几篇有一定分量的散文,也是合情合理的。这几篇代表作,作为中小学生作文的阅读参考,还是够格的。这正应了一句古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祝愿志东早日康复,安享晚景之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常志东编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2022.1.27</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