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冲破“二维”束缚 开创“三维”书法</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中国立体相融篆书》论书法的创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任 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内容提要] 中国人在“二维”的文字造型上浸淫了三千多年,书法只用“二维”来表达。被当今书坛誉为“中华第一篆 ”的《中国立体相融篆书(任氏篆体)》,首开先河,大胆冲破“二维”的束缚,成功创建“三维”立体书法,并且将大篆的古拙雄浑与小篆的优美造型有机相融,合二为一,实现了古典美与现代美的完美结合,创变出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三维”书法艺术奇葩。《任氏篆体》的最大成就,在于创新创变,在于开派,在于唯美,在于技法上创后人难以达到的高度。《任氏篆体》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变、开拓与反思的精神,必将使我们进一步找到书法创变及现代性探寻的基本理路,使之走向崭新的古典,耸立起一座座“后世莫能继焉”的当代书法艺术丰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关键词:书法 任氏篆体 三维艺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书法创变的发展历程,同时反映时代精神和政治意识形态。浏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清人尚质”。追寻三千年来书法发展的轨迹,我们清楚地看到它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步。这正是当代书法创变,建立历史地位重要性的缘起。</p> <p class="ql-block">我们身处一个尴尬的境地:回首传统,我们望“古”兴叹,茫然若失;直面当代,心浮气躁,我们难以纯正。而《中国立体相融篆书》带给我们一种开拓与反思的“创变”精神,并转化为艺术审美发展的动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艺术史而言,人类最早的视觉艺术便是二维平面,中国人在二维的书法(文字)造型上浸淫了三千多年。而《任氏篆体》变古出新,用毛笔一次性地完成书写,超越了二维的哲学内涵,造就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三维立体书法艺术奇葩——《中国立体相融篆书》,即《任氏篆体》。</p> <p class="ql-block">《任氏篆体》使欣赏者以视觉为触发,全面感觉到书法所蕴含的审美境界。三维空间在这里以直观的视觉效果帮助阐释了书法的审美境界,作品画面像是宇宙中的一个横切面,而这个“宇宙”就是书法的宇宙,是无尽之“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书法可以彰显出世界的维度,书家之理想可通过书法改造当下。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书法参与着天地人神的沟通,它介入这个世界进而能干预汉民族生存的时空,它自然地对人文世界进行着参赞化育,从而打开其理想的“天下”之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书法史上的创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它本是飘落于苍颉时代一粒善的种子,人之初,性本明,世人需要“书”于是它化作笔墨纸砚,身披方块状纹样外衣,有种种名号、化身,它俗名“写字”,道号“书法”。这位行者在文化的旅途中苦行了几千年,几经“道”的沐浴,数历菩提灌顶,在“四大创变”的历史进程中,行至今日,终于以实用书写而化身纯粹的书法艺术。</p> <p class="ql-block">1“体”之创变。秦统一六国,也统一了文字,这种字体,它息胎李斯,出世名“小篆”程邈在变化小篆的基础上,创制隶书。两汉开化,“书”经黄老而儒,同时化身为篆、草、隶、楷、行。蔡邕多艺,见工匠用垩帚写字而悟变出前无古人的“飞白”书法;刘德升草创行书,妍美风流,独步当时;草圣张芝“匆匆不暇”之“草书”,世人宝之;钟繇机捷善论,其真书“独探神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p> <p class="ql-block">2“韵”之创变。魏晋南北朝三百年,“文学已进入自觉时代”(鲁迅语),文人士大夫在书法中,情不自禁地贯注了一种精神意念。于是,陆士衡从“平复”二字中慢慢幻化出“韵”来。王家多灵慧,“韵”宠羲、献。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韵”如莲花般盛开,清香溢远。后人评说“失法得法”,“不见一切法,乃名其法”,“是以圣人不将心求法,亦不将法求心。法将心悟,不将心求心,将佛求佛”。(《达摩性悟论》)。</p> <p class="ql-block">3“法“之创变。世人至唐而合,天下一统,立规矩定法度,更“以文德绥海内”,“节之中和,不系于浮放”(唐太宗语)。天下文人士大夫皆以“楷法遒美”为乐,欧、虞、褚、薛、颜、李、徐、柳,与楷法最具善缘。最可敬者颜真卿,真草皆通,包罗篆隶,一变古法,出神入化。看其《祭侄稿》,不以死法示人,颜公得开悟之真法。</p> <p class="ql-block">4“意”之创变。世人至宋三百年,历代未曾有过盛世。之于“书”,宋人追求无法之法,不工之工,“苏黄米”的笔下淋漓尽致写出个“意”字来。最具禅意的是苏东坡,诗词书画,出世入世皆悟妙道。“取其意气之所在,得其意思所在”(《苏轼文集》)。黄庭坚创变狂草书法,“出神入鬼,谓之草圣宜焉”(明·沈周语),黄氏曾自言:“老夫书法,本无法也”,“意之所到,辄能用笔”。“书”曾化身为“韵、法、意”,满足晋、唐、宋人求新创变之乐。历史变幻,文化更替。至赵孟頫、董其昌、王铎、邓石如、赵之谦、康有为、吴昌硕、于右任,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大彻大悟。于是,“书”的化身也总是在善缘具足时,不期然潜入其心化出,乃幻元明之“态”、清代之“质”、清末民初之“朴”……</p> <p class="ql-block">书法艺术的历史至今,时人不禁感叹,到底是“书”明了世,还是世人读懂了“书”——或许它正如庄周梦中的那只翩翩彩蝶。“古墨轻磨满几香,观池新浴灿生光”,展现的是一种生命状态的喜悦。“人磨墨,墨也磨人”又是书法历史在创变中的一种茫然与无可奈何的真实写照。书法的创变谈何容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谁拈花示众?谁破颜微笑?——圣人五百年才出一个?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讲:“只好请当代书法家们好生努力了,使我们在祭奠之后还能留下较多的安慰”。我们感叹之余,是否换个角度将其语改写成——“请当代书法家们好生努力,使世人在惊叹之后充满更多的希望”。而《中国立体相融篆书(任氏篆体)》的诞生或许就是我们当代希望中的一缕曙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任氏篆体的三维创变与超越传统的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传统书法依附于文字,极尽了二维造型之能事,然而在视觉上并不涉及三维空间。况且,传统哲学基础决定了书法的审美观念,也使得书法在视觉上停留在二维平面。</p> <p class="ql-block">这正是二维书法的问题所在。那么,书法的现代拓展创变的方向何在?表现形式的空间拓展即“三维立体”则是一条大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传统书法对三维空间的涉及已露端倪,那就是:其一,用墨使得书法与三维空间挂钩。“墨分五色,曰渴、润、浓、淡、白”,在同一幅书法作品中,变换地使用不同色泽的墨,能够分出层次,造出不同的质地,使作品趋向纵深,增强三维的视觉效果。</p> <p class="ql-block">其二,用笔的节奏变化、线质变化。譬如提按轻重,疾涩徐迟、粗细滑燥、逆顺方圆、使转翻折、光线折射、阴阳刚柔、凹凸穿插等,都可以制造出不同的纵深感,气与势贯穿而趋向三维立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立体相融篆书(任氏篆体)》,在三维立体的处理技法上,既吸取了前者在“用墨”上的技巧,而重要的是运用后者在“用笔”上的变化,也即“手腕”的功夫。且将《易经》的阴阳和谐哲理融于技法,在一次性完成(篆体)书写的同时,使其字体产生强烈的三维立体视觉,成为“浮雕在纸上的书法”。</p> <p class="ql-block">不论“三维”或“浮雕”,说到底是书法的“空间形式”,而空间形式是书法艺术本体之主要内容。中国书法之所以高深莫测,之所以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文化核心中的核心,并不仅仅是因为书写汉字,她在深层里蕴含着“道”的精神,才是其传统的本质、艺术的本质、生命的本质。书法空间形式要素中黑与白、虚与实、聚与散、刚与柔、燥与润、动与静,奇与正、巧与拙等的矛盾统一,正是其生命的真谛所在。</p> <p class="ql-block">世人欣赏《任氏篆体》“三维”与“相融”之创变时,亦领悟其在传统书法之“古相”上的把握和再现能力。《任氏篆体》的创变介乎传统与现代之间,很开放地运用“空间”并突破单一书体的限制,造成书体的融合相用,三维凸显。作品整体格调厚重,古拙雄浑而又潇洒俊逸,线条凝重而又连绵流动,珠联璧合,浑然天成。</p> <p class="ql-block">纵观《任氏篆体》创变不离汉(篆)字,格局不失传统,借用三维空间构成意识,讲究的是“线的塑造”,表达的是有关“生命的主题”,追求的是用笔上的“节奏感”、“空间感与线条上的立体感”的有机统一。用传统汉(篆)字构造原理,表现现代意义上的“时空感”,体现了“以现代的形式表现极传统的文化内涵”的主张。我们通过欣赏《任氏篆体》,似乎可以上窥古人,而把握当下;启迪心灵,而开示未来;创书法艺术时代之变,开书法书体妙法之道。说到底《任氏篆体》的创变。三千年来不同于前人和“书法主义”中他人的套路,且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变,乃是《任氏篆体》创变的永恒主旨。我们相信,以传统书法为基础的创变,必将以某种形式载入中国书法史乃至世界艺术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任氏篆体带给我们的思考</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任氏篆体》这朵书法的艺术奇葩,带给我们以及整个书坛怎样的思考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解放思想,大胆突破,在“三维空间形式”中探索书法创变的法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突破二维的束缚,用三维空间形式力求对传统体验进行分解、阐释,以求现代形式与传统体验的接轨。在书法创作与创变时,我们有意识的将此纳入构思,巧妙运用,能把欣赏者带入墨相的宏大空间,感受到一种艺术力量的无极和震撼,并全面感受书法所蕴含的审美境界。依靠“三维空间的艺术视觉形式”,把原本浓缩式的、感悟的效果显明化,亦即超越二维空间的体验手段,去寻求用多维表现的自我诠释的艺术形式。开拓与反思的精神,必将让我们找到属于中国人并且属于世界的书法艺术之法门,书法艺术也必将走向崭新的古典。</p> <p class="ql-block">第二,树立书法发展进步观,实现传统书法的现代转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后人决不能抱残守缺,充当文化守财奴,拖住古人不放。书法的现代性创变,应坚持“笔墨当随时代”(石涛语)的观念,突破保守、沿袭、封闭、渐变的古典模式,以顺应并推动当代书法的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实现传统书法的现代转型,就必须张扬个性,突出“三要素”。即个性要素、时代要素、民族要素。个性者,即消除那种张三李四一个脸,千人一面,令人生厌的状况。谁也不嚼谁的馍,“我行我道”,突出个性。时代者,决不再去扮演“欧褚颜柳”的叩头虫角色,创变出一种在传统基础上的极符当代性的造型与力度、强烈的节奏感和动作高度夸张的书法艺术。民族者,即我们必须禅悟本民族艺术传统中的“魂”,吃透传统之韵,发扬民族之光,在当代书法的创变上闯出一条新路。</p> <p class="ql-block">第三,坚持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变,获得超越自我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法艺术的发展,是一种在相对稳定的形式承继中,追求深层次的气韵、神韵方面的拓展。所以我们在承传的引导下,深入到精神内核去探究形式,去追求形式内在精神的转换与开拓,从而给我们带来发展的动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华文化之中,效法“天地之道”是其根本精神。“天地之道”是书法艺术的内在规律,是任何人无法改变的,也是无法摆脱的。而“书之道”,又超出任何具体的学术之上,因为 “道”是无止境的。《易经》系辞上传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传统书法艺术曾经创造过无数的辉煌,其人文精神至今依然焕发出熠熠光彩。无视传统,抛弃经典,就无所谓进步。只有在追求大美的过程中,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艺术的自由,获得自我超越与无限的生命力。时下提倡之“求新创变”,充耳尽是“新、奇、险、绝”之调。人们认为不“新”就难有艺术魅力;不“奇”就引不起关注与争议;不“险”就无法剌激人,感染人;不“绝”则太容易被模仿和复制。的确,艺术家的任务就是发展、创变与超越。《任氏篆体》之其它不言而喻,仅就“绝”而言,其后人是极难模仿和复制的。</p> <p class="ql-block">第四,回归书法的本位,符合书法创变的游戏规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些大肆叫嚣用西方的艺术规则改造中国书法,玩其抽象性的水墨游戏(玩玩倒可以,岂敢叫“中国书法”),如果不然,可谓贻笑大方。我们是以符合中国书法创变的历史发展规律为前提,以努力提高自身创作素质与修养为基础,以促进祖国传统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为宗旨,以积极提升高雅书法的审美品格为目标,最终统一在书法作品上,提倡雅逸真美,反对丑怪恶俗,创作与创变出对书法的历史与未来负责,对当代书坛负责,并对自己负责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第五,辨析传统,重视书法艺术的创变效果与建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传统是一条流动的河,每一个时代都可能为传统这条河注入新源。与其自我作古,不如立足当下,才有可能创作出新时代的艺术。学习传统是为了超越传统,为传统输入新鲜血液。一生步传统后尘,即使能够达到传统上某位书法家的水平,对书法发展又有什么意义?正如唐释亚栖《论书》所说:“凡书,通即变”,“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奴书,终非自立之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创变是艺术的基本法则,问题是创变重要建设更重要。没理由的创变没有意义,错误的创变更是害人害己。我们既要知道创变什么,又要知道建设和发展什么,这才是当代书法家所应具备的时代理念。</p> <p class="ql-block">如吴昌硕对《石鼓文》的取法;沈曾植对北碑和章草的汲取;于右任对标准草书的研习;黄宾虹对金文的领悟;当代《任氏篆体》对大篆与小篆的有机相融,建立三维立体书法;等等。所以说对传统的借鉴,如果没有创变的辨析能力,就不能思辨时代,也就很难确立当代的书法语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没有对中国书法创变性的建设,中国当代书法就不能实现对封建时代书法之传统的超越和发展,而只能退回到传统之中陶醉不已。若如此,祖宗的书法就在我辈手中终结,那将是历史的悲哀。中国书法只有坚持多元化发展,以创变的激情和责任感,努力建设中国书法的“当代性”,书法艺术的创变与未来才有可靠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余 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身处一个变革的时代,世界多极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一体化,已成为当代社会的主要特征。表现在艺术上,即各种文艺思潮盛行,多种审美趣味并存,是一种多元的价值取向。也正是这一文化背景的意义上,才有了注重表象的审美理念,创变理念,致多种书法艺术风格流派共存,书法家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涛说:“今问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我自用我法”。齐白石也说:“我行我道,下笔要我有我法。”康有为以《广艺舟双楫》对碑学总结,其尊碑抑帖,体现的是创变求新的精神;梁启超倡导:“写字有线的美,光的美,力的美,表现个性的美”,从而开创现代书法美学的先河;陈寅恪一生秉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上述五位先贤以独有的人格魅力与学术精神影响后世,并作为后继者之典范。只要我们遵循规律,继承传统,创新思路,坚守品格,朝着个性化、多元化、学术化、精品化以及“新、奇、险、绝”的方向迈进,以其至诚的学术力与文化自觉的态度,在历史与现代的维度里,不断提升诗意性品格与现代性艺术表征,才能在和谐文化的构建中,实现中国书法特有的价值与使命。</p> <p class="ql-block">“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书法求新创变,这是艺术的规律,历史的必然。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开头之语讲:“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这里我沿用先贤之意作为结束语:处在盛世中华文化复兴时代的书法家,必将能创变出“后世莫能继焉”的当代书法艺术,让历史为我们作证和喝彩吧!</p> <p class="ql-block">任麟教授与张海主席会于中国书协九届国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