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路(原名窦乐安路)是上海的一条小街,位于虹口区东江湾路146号,南傍四川北路商贸闹市,北邻鲁迅公园、虹口足球场,背靠内环高架、轻轨3号线,动静相间一里有余。街短而窄,却蜿蜒蛇行,曲径道幽。夹街小楼,栉比鳞次,风格各异。小街虽在地图上难有立锥之地,但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史上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div>多伦路曲折幽静,随处可见墙面斑驳的老式居民楼,以及红砖青砖的小洋楼,看上去与其它的上海老街无异,但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条街上居住着众多的文化名人,也有许多原汁原味的老建筑,每栋老建筑的背后都有着一个旧上海的故事,使这条不起眼的小路名声远扬。</div><div>多伦路上还有坐落着许多小资情调的咖啡馆和小型的民间收藏馆,比如上海报纸博物馆、上海民间南京钟收藏馆、上海多伦路地区海派文化馆等,另外能看到上海文物商店文物艺术品展示厅。<br></div> 在多伦路的两头,耸立着具有上海石库门建筑特征的浅灰色拱形石牌坊,上面镌有“海上旧里,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的字样,牌坊下面是教育家叶圣陶俯身与小报童对话的雕塑。 多伦路的路面是用石块铺成,蜿蜒蛇行,路的两侧代表着中国近代历史遗址群落,还有历史名人故居、纪念馆、艺术馆、小型民间收藏馆以及古玩字画、书屋文苑、茶室吧廊等。 鸿德堂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多伦路59号,是一座极少数采用中国古典式建筑风格的基督教堂。 鸿德堂始建于1925年,1928年10月落成,系长老会沪北堂的新堂,为纪念美华书馆负责人费启鸿,取名“鸿德堂”。教堂由毕业于南洋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科的中国建筑师杨锡镠设计,他别出心裁地采用中国式的斗拱飞檐的设计使这座教堂不同凡响。<div>1958年,鸿德堂为虹口区联合礼拜场所。1992年,该堂恢复开放,现为景灵堂分堂。1994年3月,鸿德堂被列为上海市保护建筑。<br></div><div><br></div> 十年前拍摄的鸿德堂。 多伦路210号。20世纪20年代由广东商人李氏兄弟建造,抗战胜利后作桂系将领白崇禧寓所,人称“白公馆”。该建筑为法国新古典主义样式,气势壮观,建筑平面呈凸字形,巨柱式柱头为变形的科林斯式,入口门廊两侧墙面各设一处凹进的半圆形壁龛,为白色大理石雕琢而成,二层露台围以铸铁栏杆,图案精美。解放后这里曾经先后为上海画院和上海越剧院使用,现为海军411医院体检处。(白崇禧旧居) 孔祥熙故居 1924年建造的具有浓厚伊斯兰情调西班牙风格的砖木结构2层楼住宅,孔祥熙这幢住宅在正门入口及弧形外墙的窗框间都有带马蹄形连续拱的图案,图案中没有人及动物造型,这是典型的阿拉伯风格图案。在室内外墙面上使用釉面墙砖,屋顶有两座马蹄卷四方亭,原亭上有圆顶。<br>该宅抗战胜利后曾作为孔祥熙的寓所,也是孔祥熙上海的四处旧居之一,另三处在东平路、虹桥路、永嘉路。 多伦路145号,十大文化名人(茅盾、瞿秋白、鲁迅、郭沫若、叶圣陶、内山完造、冯雪峰、丁玲、夏衍、沈尹默)展馆及左联纪念馆。该馆占地面积684平方米,花园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平方米,是坐北朝南假三层,砖木结构,西式花园住宅。这类外廊式建筑,是上海开埠至20世纪初,在各种建筑类型中最先引入沪埠的一种西洋建筑。其特征注重装饰,追求色彩与材料的肌理效果,出现了红砖清水墙或者用不同色彩的砖砌出线条的手法。特别是该宅受安妮女王时代的影响,殖民地外廊式建筑的演变趋势由简洁到丰富,由强调秩序感转向追求装饰效果。该宅外廊的立面构成,由连续的列柱转化为连续券,进而发展为连续的券柱式构图,并出现了多种券式的混合使用。随着建筑立面的演变,建筑平面也由最初方形的简单分割渐趋于布置合理并有丰富的变化。该宅曾作为左翼中华艺术大学校址和学生宿舍。现为左联纪念馆和十大文化名人展馆。 【上海经典花园洋房】 夕拾钟楼位于多伦路119号,地处多伦路L形的拐角处,此钟楼之名取自鲁迅先生《朝花夕拾》片名中的夕拾二字,楼高18.15米,大钟悬挂于楼顶,并特意镌刻了99个字的铭文一篇,以纪念1999年恢复修建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的历程。<br>钟楼底层设置了英国传教士窦乐安的铜像,以纪念这位传教士的功德及说明街区之名的由来。 夕拾钟楼 位于鸿德书房门口的内山完造的塑像,<div>内山完造,内山书店老板,鲁迅先生的挚友,中国人民老朋友。自起汉名邬其山。<br>内山完造(1885年—1959年),日本冈山人,1916至1947年一直居住在中国,主要经营内山书店。内山完造是鲁迅先生的挚友,晚年从事日中友好工作,1959年9月20日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葬于上海万国公墓。<br></div> 内山完造塑像。 叶圣陶塑像。<div>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br>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 1918年,发表第一篇个人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8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br>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br>1988年2月16日,叶圣陶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br></div> 叶圣陶与报童的塑像。 革命烈士柔石塑像。<div>柔石(1902年9月28日-1931年2月7日),男,本名赵平复,民国时期著名作家、翻译家、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员,左联五烈士之一。<br>柔石先生一生积极从事新文化运动,唤醒民众忧国忧民的革命意识,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疯人》《希望》《为奴隶的母亲》,中篇小说《二月》《三姊妹》等。主办《朝花》《语丝》等进步期刊杂志。民国二十年(1931年)因叛徒出卖,遭国民党军警逮捕后与殷夫、欧阳立安等二十三位同志被秘密杀害。<br></div> 鲁迅先生与爱国青年塑像。旁边还有二位“爱国老年”。 景云里民居。 永安里民居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