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中国红——康三小新年传统习俗播报

朵朵🌾

红红火火的春节,从红灯笼、红春联、红窗花到红绸缎、红衣服、压岁红包……都是一派中国红的景象。<br> 中国年,就这样汇成一片红色的海洋。人们身上穿的,脸上挂的,手里拿的,屋里贴的,空中飘的,地面铺的……红彤彤,红艳艳,红灿灿。中国红,千年流传的极致惊艳。也蕴藏着千年来的习俗。<br> 大家好,我是康巴什第三小学大队部的白宜灵。<br>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传统的小年。这天的到来也是春节的前奏,很多人在这个时候开始忙过年,开始准备年货,打扫家里的卫生。很多人会发现小年的日子南北相差一天,北方在腊月二十三,而南方的小年在腊月二十四,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听我来介绍。 民间传统上的小年是腊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老传统。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百姓随之效仿,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所以北方小年和南方小年差一天。<br>  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所以腊月二十四的小年习俗历史是最悠久的。从清朝雍正年间,皇帝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汇报这一年来的工作情况,为了不重复祭拜,顺便把灶神也拜了,后来这一天祭拜灶神的传统被保留下来。到了民国,形成了“官三、民四”的说法,就是干部家里二十三祭灶,一般群众推迟到二十四。后来,据说是因为社会进步了,人人平等,大家也就随了皇帝,沾沾“贵气”,改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祭灶了。<br>  所以这一天也是祭灶节,是节日那当然有美味的的祭灶饭了,那么我就为你们介绍一个我们蒙古族同胞祭灶节必吃的祭灶饭。<br> 在内蒙古乌审旗,大多数蒙古族是在腊月二十四祭灶的,祭灶用的祭灶饭,包括煮羊胸叉、羊肥肠、羊脊骨和“噶灵巴达”(汉族俗称的枣饭)等,大锅满满煮上一锅,香气四溢。<br>羊胸叉是祭灶最主要的用品,料理羊胸叉是做祭灶饭的重头戏,羊胸叉煮好后,男主人会将羊胸叉上的肉剔下来,再用提早从羊身上取下的羊毛碾成毛线将胸叉绑好,准备祭火。包裹羊胸叉需要使用哈达1条、麻纸1张、佛香3根、红黄蓝白绿五色绸各1条、酥油少许、红枣3颗、祭灶饭1勺、果条3根、炒米少许、柏叶若干、白蒿草若干、榆树枝若干。<br>  在祭灶饭正式开餐前是要进行祭火仪式的,全家人跪在灶火旁,主人开始吟诵《祭灶词》:“灶王奶奶您老人家,从今年的此时,到明年的今天,保佑我们家里人丁满,牲畜满。不要有灾病,不要有三长两短,老少长命百岁,个个健康平安……”<br>  念到相应的内容上,男主人便站起来,将牲畜胸骨头朝北,凹朝上投进火中。其余成员,都仿照他的作法,把手中的酥油、奶制品等等各取少许,洒在火上。然后互换供品,再取再洒,使每人能把所有供品祭洒一遍。祭火仪式之后,就可享用美味的祭灶饭了。 中国年还有哪些风俗习惯呢?我们一起找一找吧! <p class="ql-block"> 康三小大队部 白宜灵</p>

祭灶

腊月

胸叉

二十三

二十四

小年

过小年

祭火

一天

少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