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文/冉利 图/冉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愚以为,如果撇开摄影技巧,其内容能够引人评论、引人共鸣,那么,就具备了成为一张好照片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曾在网上看过一些催人泪下的照片。灾难、贫穷、意外……最易出现催泪效果。比如多年前有张图片直击人们泪点:春运时,一列火车停靠进站,众多旅客蜂拥而上。其中一个画面尤其突出:一位年轻妇女怀抱一个哺乳期的婴儿,背上压着高过她头顶尺余的行李包裹,沉重的压力使她腰部弯成了45度的弧度,汗水把头发织一绺一绺搭在她疲惫不堪的脸上。嘈杂的背景、离乡的无奈、生活的艰辛都浓缩进这画面之中。在这幅画面下的评论区域,绝大多数评论都带着深深的同情和感叹,同情生活在底层的人们生活不易,感叹生活中的一些不公。是啊,生活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谁人不是一边笑着又一边哭着的艰难打拼呢?对于生活在底层的人,人们天生对其存有悲悯心态,对弱者抱有天然同情。我亦如此,看湿了眼晴,生出一种对命运的无力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今天在无意中我又在网上看见一张照片,内容是在飞机场。因为地点是在候机厅里面的原故,整个画面显得干净和从容许多。画面的内容是:一位独自带着两个孩子的外国妇女正蹲在地上清理随身携带的两包行李,两个孩子中大约几岁的大女儿坐在椅子上悠闲地晃着脚,目光漫不经心地掠过睡在地下铺了一块布上的弟弟或妹妹,看向远处。她们干净整洁的样子掩盖了她们奔波路上的狼狈,显得温馨而从容。下面评论区的点评没有什么大的风吹草动,反应平平,大体就是外国人就是洒脱云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突然闪出一个念头:假如,两个画面中的场景不变,而人物作个交换,评论区域的反响又当如何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脑补一下交换后的画面,想想都觉“有趣。”一个外国妇女,会背着高耸如山的行李怀抱婴儿抢行在“春运”大潮中?一个国内的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会把自己和孩子打扮得整整得体然后从容不迫的出现在机场大厅?显而易见,这种可能几乎为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些时,我妹妹去了彝区采风,拍下了一些当地人文画面,其吸我眼球的,并非那些已成固定模式的东西,到是他们乘坐火车,往来奔波的生活场景深深地吸引了我。那些画面并不华丽,也不高端,只是平民百姓真实的生活写照。而正是因为其真实,所以最能打动人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与特色。正是世界的大不同才给了世界的绚烂多姿。作为一个摄影者,或引申作为一个观察者,如果能够在一瞬间抓住一帧具有特定时间、特定地域、特定场合的某一个特别的点,这就有了吸引大众眼球的可能。世界上,每天带有共性的事件何止一件,但能拍出一张能抓住“事物本质”的图片来,无疑就是一种成功,就具备了成为一张“好照片”的基本条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