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梦回远古》——探寻镇安县茅坪镇五星村史前岩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镇安县是陕西省商洛市所辖的建置之一。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南麓,商洛市西南,汉江支流乾佑河与旬河中游,东西长175.5公里,南北宽72.5公里,总面积3487平方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大沟多,耕地少;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镇安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夏朝属酆域之地;殷商、西周为蜀地。春秋时属楚之酆地,战国时归楚郇阳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镇安属汉中郡辖地。唐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分丰阳西境始建安业县;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取“镇守、安定”之意改称镇安县。自古以来,镇安都是关中通往巴楚的交通要道,素有“秦楚咽喉”之称。唐代诗人贾岛有《题安业县》诗,曰:“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都无半里平。宜是老禅遥指处,只堪图画不堪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镇安自公元696年置县,迄今已有1326年的历史。一千多年以来,无数文物古迹见证了这座小城川流在历史长河中的繁忙身影,也印证了镇安百姓“敢与天争、敢与地斗”的拼搏精神。现存遗迹主要有云盖寺、朝阳观、石佛寺、兴隆寺、塔云道观、子房洞、白侍郎洞、魁星楼、杨家垭清真寺等。经过时光冲刷以及受兵燹之灾,这些遗址如今只见断壁残垣,但仍能通过现存石碑、石刻、雕塑等一窥当时的蔚然与壮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黄帝内经》曰:“往古之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韩非子五蠹》又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意思是人类在上古时期,经历了从巢居到穴居再到修建固定住所的过程。从考古学上发掘的遗迹与出土的文物也印证了该论断。镇安在唐万岁通天元年始建县,但从上古时代起,县域内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例如大坪镇岩屋村、米粮镇赵家湾村和前湾村均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并出土有砍砸器、骨器、陶罐、陶碗等文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倘若要追溯镇安县域内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应属五星村岩画遗迹。五星村岩画遗迹位于茅坪镇五星村一洞穴内,距县城约40公里。崖居坐北面南,南北长约30米,进深3-4米。崖面绘制有数十幅暗红色岩画,图案有太阳纹(临摹图4)、圆圈纹(临摹图1)、圆点纹(临摹图8、11)、动植物纹(临摹图2、3、5、6、9、10)以及表型文字图形(临摹图7)。这些岩画形象古怪,面目各异,既稚拙而粗犷,又简洁而浑然。暗红色的染料如同生命之火,使岩画获得了无限的生命展现,犹如远古先民在身旁载歌载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国岩画的分布区域极广。目前,中国已有12个省(自治区)的40个以上的县(旗)发现了岩画,例如广西宁明县花山原始岩画、云南岩画、河南具茨山岩画、内蒙古阴山岩画、新疆岩画、连云港将军崖岩画等。中国远古岩画可以分为南北两个系统。北系岩画大都刻制而成,南系岩画主要以赤铁矿粉调合牛血后形成红色染料绘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镇安岩画具有典型南系岩画风格,应该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唯一一处南系岩画。从地理空间位置上来看,似乎也能印证该猜想。远古先民们逐水草而居,以渔猎生活方式为主,辅以采集野杂果。选择避憩在河道两岸的洞穴中一方面能够便捷的获取鱼龟鳖等食物来源,另一方面也能抵御大型猛兽的袭扰。茅坪镇位于镇安县东南角,沿唐家河溯流而上即可到达上津,沿甘岔河溯流而下即可到达蜀河,事实上和汉江水系、长江水系乃至南方水系一脉相连。所以远古先民级有可能是通过长江、汉江溯流而上,在茅坪“安营扎寨”,继而在全县开枝散叶。同样的,从镇安人口组成来看,也似乎能支撑先民东来说。由于受自然条件制约和天灾战祸影响,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全县人口仅为8033人。有清一代,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始招抚流民。大量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地客民沿长江、汉江溯流而上来到镇安,被称为“夏湖人”在本地繁衍生息。从客民的迁徙之路也可以看出,逐水而居依然是刻在我们基因深处的本能烙印,五星村岩画就是最好的证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笔者虽饮墨不多,也非文物研究专业人士,但却酷爱历史。适逢省文物局B君来我县调研,按照安排本人有幸随行。B君言谈健雅,幽默风趣,学识渊博而又平易近人。《易》曰“谦谦君子,用涉大川”,《诗》又曰“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正如是也。B君既是专业领域权威专家,又在文物保护开发利用方面深耕多年,来镇五日,抵膝扼腕交流请教,收获良多,颇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历史伴随着时空长河一路流淌而来,她从不定格在文人骚客的文字中,也从不落幕于图片上,她就像旬河和乾佑河千万年来一直就在那里。镇安是山好、水好、人更好的“三好”之地,这里地大物博、人文荟萃、历史厚重。县博物馆藏的战国青铜剑依然寒气逼人,回响着“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的金戈之声;塔云山上的金顶傲然矗立云海,承载着“天人合一”的精神纽带。远古先民们在岩壁留下的古朴岩画,犹如一把时光钥匙、一团生命之火,仿佛穿越了千万年向后人述说着他们逡巡在崇山峻岭与猛兽搏斗、与自然抗争、与日月争辉的不屈奋斗,令人喟叹,令人敬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拾遗有诗曰:“不见古人,不见来者。天地悠悠,怆然涕下。”遂心血来潮,忆古追今,谨作此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