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自2019年年末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算起,新冠病毒已在全球肆虐了整整两年。来自国内外不间断的疫情播报,会使你觉得疫情离你很近,于是,出门戴口罩,回家洗手,已养成习惯。但有时又会觉得疫情离你很远,偌大的上海,基本维持清零状态,2500万人口,偶发几个病例,怎么会与你搭界?于是,更多的时候是泰然处之,毫不在意。</p><p class="ql-block"> 偏偏,这种极低概率的事在我身上发生了。</p> <p class="ql-block"> <b>意外"中枪"</b></p> <p class="ql-block"> 12月23日上午8:26,我约了一辆车,陪同住一个小区的中学老师去闵行行政中心办事。当天傍晚,我接到松江疾控中心的流调电话,被告知我上午搭乘的这辆网约车,曾在21日拉过一名核检呈阳性的乘客,司机成了密接,我则成了密接的密接。随即,流调员询问了我的身份信息,并让我等候闵行疾控中心的处置。我主动告知另有同乘者,并留了老师的联系电话。</p><p class="ql-block"> 放下手机,我突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网约车是相对狭小且密闭的空间,谈不上保持社交距离,完全有"中枪"的可能。说心里话,此时的我并不担心自己会有什么不好的结果,只是怕因我而影响家人,甚至给邻里抑或更多的人添乱,但奇怪的是,直到临睡之前,再没有任何人联系过我,我也不知接下去该怎么办。</p> <p class="ql-block"> <b>确定隔离</b></p> <p class="ql-block"> 12月24日清晨,在忐忑中睁开双眼,急忙打开放在厅里充电的手机,发现有两只同一手机号拨打的未接电话,显示时间是夜里12:44。肯定有情况!我赶紧回拨,但只闻铃声没有回音。我又与老师联系,想从她那儿打探消息,但一连拨了几个电话都没有接。正着急时,手机响了,对方称是梅陇卫生院的,告知我因次密接,需要到颛桥隔离14天,并约定10:30派车来接。</p><p class="ql-block"> 我匆匆收拾行装,准时到小区门口候车,不一会儿,一辆救护车呼啸而来,车上跳下一位“大白”,在查验了我的身份后,让我上车。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大白",又是在这种特定的场合,彼此间似乎都有所戒备。此刻的我,俨然成了被管控的"危险人物",路边围观的人,投来异样的目光。</p> <p class="ql-block"> <b>入住酒店</b></p> <p class="ql-block"> 救护车拉响警铃,一路狂奔,很快就在一处公寓楼前停下。</p><p class="ql-block"> 手机定位显示,隔离点为位于都市路、光飞路的闵行公租房。我所入住的14号楼,原先可能是一家酒店,现改为闵行区颛桥镇集中医学观察点,标注地址:都市路1600弄。</p> <p class="ql-block"> 隔离房类似于酒店标房,编号14509,即14号楼509室。房闻面积不大,设施尚全。北面有阳台,但房间通往阳台的移门受限制,仅能在左右两侧移出两条不足10公分的缝,供通风换气。</p><p class="ql-block"> 由于隔离期间不得入室服务,日常内务要由自己整理,酒店提供的洗漱用品足够14天使用。</p> <p class="ql-block"> 住下了,一日三餐如何解决?三餐由东方航空食品有限公司配送,有专人送到每间隔离房门前的小桌上,自取食用。早餐有面包、牛奶、鸡蛋,也有稀饭、酱菜、包子;中晚餐两荤两素,配有水果。伙食标准为每日百元,总体感觉尚可。</p> <p class="ql-block"> 隔离对象被要求与驻楼医务人员建立微信联系,每天会例行了解你的健康状况,并回复相关咨询。</p> <p class="ql-block"> 入住当日,无意间打开随申码,发现绿码变红了,很扎眼,也有点扎心,毕竟入了"另册"。但转而一想,在这场席卷全球的大疫情中给自已留下点印记,实属难得,于是截屏留存。</p> <p class="ql-block"> <b>谁是1号</b></p> <p class="ql-block"> 被隔离后,我一直想知道,作为次密接者究竟和那位确诊病例有关联?查看了20日之后的上海疫情发布,均无本土确诊病例,而境外确诊病例都是在闭环管控(14天隔离+7天社区监测)中发现的,可见境外病例通常不会与外界接触。那究竟谁是此波疫情的1号呢?我曾多次打电话询问疾控中心,均无得到明确答复。后经家人提醒,我细读了23日的上海发布,似乎看出了端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当日,上海并无本土确诊病例,但有8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其中病例4,12月5日入境,是在结束14天隔离期后的健康监测期确诊的。从百度上搜索“健康监测期",方知此期间管控并不严,仅要求"非必要不外出",反过来说,必要即可出门。从时间上看,此病例很可能在21日搭乘了这辆出租车,司机成了密接,而此后搭乘的人均成了次密接。难怪24日这一天,入住隔离点的人特别多,从窗外可以看到,等候的车辆排起了队,而我老师直到晚上7:30才被送达。</p> <p class="ql-block"> 由于亲身经历,我较早意识到,上海对入境人员健康监测期的管控存在漏洞。事实证明,在此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上海又发生了两次类似的疫情,直到愚园路奶茶店这次,因多人被感染,方才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随即对+7健康监测期的管控作了调整。当然,这是后话。</p> <p class="ql-block"> <b>再次中枪</b></p> <p class="ql-block"> 隔离期间,每日由医务人员上门测两次体温,另按规定,在第1、2、4、7、14天做5次核酸检测,每次都是鼻咽双采样。我在24、25日完成了两次核检,结果均为阴性,自然放心不少。就在准备第3次核检的28日,突然接到驻楼医生的微信通知:你以后需要每天测核酸。医生给出的理由是"你接触的人中有问题"。</p> <p class="ql-block"> 我很清楚,自己所接触的人仅有网约车司机,如果是司机出了问题被确诊,那就意味着我将升级成为密接。放下的心再度悬起,莫非又要中枪?</p><p class="ql-block"> 果不其然,12月29日上海新增1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该感染者系12月23日报告的在健康监测期间发现的境外输入确诊病例的密接人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依我判断,网约车司机即新增的本土无症状感染者。他的确诊,无疑增加了搭车人被感染的风险,难怪疾控中心对我们这批人增加了核检频次,实行严密管控。</p><p class="ql-block"> 此间,还发生了一段小插曲:以往头天核检,第二天早上六七点就能在手机随申码上查到检测结果。可是29日早上一直等到9点,仍未见第三次核检的结果。敏感时刻掉链子,难道真出问题了?我不由地紧张起来。接连发生低概率的事,使我坚信一切皆有可能。打电话问驻楼医生,对方告知没接到通知,让我登录健康云查询。我尝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莫不是网络平台出了问题?焦急中再次打开随申码查看,哦,结果来了,仍是阴性!还好,一场虚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解除隔离</b></p> <p class="ql-block"> 时间过得很快,并无度日如年的感觉。得益于互联网时代,一机在手,随时都能与外界联系,电话、微信、视频聊天,亲人的叮嘱,同学的问候,朋友的关心,十分暖心,使你并不感到孤寂。只是活动天地太窄,有点动弹不开,好在我每天仍坚持分时段围着房间转圈小跑,显示的步数竟能破万。</p><p class="ql-block"> 尽管解除隔离的日子越来越近,许多人都在为我重获“自由"倒计时,但我始终不敢轻言即将到来的那一天就一定能走出去。</p><p class="ql-block"> 1月6日下午,进行隔离期间最后一次(第12次)核酸采样,医务人员在鼻咽分别采集两次,分装进4个试管,另还采集了门把手、水龙头、手机等环境、物件样本。第二天一早获知结果为阴性,方才彻底松了一口气:“获释无疑”!</p><p class="ql-block"> 我的解除隔离时间为1月7日上午9:09,而我老师是同日下午5:50,经协调,同意我延迟到下午5:50与老师一同离开。解除隔离时间精确到分,且不准提前,足见上海隔离管控的精细。</p><p class="ql-block">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仍以次密接处理,无需+7健康监测。这或许是12次核酸检测带来的“赦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4天转瞬即逝。其间,我在隔离点度平安夜,过圣诞节,还跨年迎元旦。有人戏称,这是最长的隔离,也是最难得的经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