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探梦》之三 《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第一首解析

红香绿玉

<p class="ql-block">  在《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之时,在“薄命司”中翻阅了《金陵十二钗图册》。在“正册”中,首先看到的是“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宝玉看了仍不解。</p><p class="ql-block"> 关于这首判词,究竟有什么含意?似乎一直未有确解。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3月版的《红楼梦》对此加了一条注解是:“可叹停机德”一首——薛宝钗和林黛玉判词。停机德:指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一种妇德。东汉乐羊子远出求学,中道而归,其妻以停下织机割断经线为喻,劝其不要中断学业,以期求取功名。见《后汉书•列女传》,这里指薛宝钗。咏絮才:指女子敏捷的才思。晋人谢道韫聪明有才辩,某天大雪,韫叔谢安问:“白雪纷纷何所似?”韫堂兄谢朗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赞赏不已。见《世说新语•言语》,这里指林黛玉。玉带林中挂,前三字倒读谐音“林黛玉”三字,又暗示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牵挂。金簪雪里埋,金簪喻“宝钗”,雪,谐音“薛”,句意暗寓其结局之冷落与凄苦。</p> <p class="ql-block">  虽然判词予示了薛林二人最终的命运,但从书中后面的文字描写看,二人的命运和结局却是把判词中的“林中挂”与“雪里埋”进行了互换。有着被埋命运的成了林黛玉,而以被挂结局的却是薛宝钗。这有书中文字可证,第63回宝玉生日,众人掣花签吃酒,黛玉掣着的是“上面画着一枝芙蓉”,可见“芙蓉花”是黛玉的象征。到第78回宝玉作的《芙蓉女儿诔》一文中,有句“自为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陇中,女儿薄命”。黛玉出来听到后,宝玉竟改成了“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陇中卿何薄命。”黛玉听了忡然变色。不管改与不改,黛玉被埋黄土陇中是其命运与结局。何况黛玉自己作的那首《葬花吟》也说“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呢。说薛宝钗被挂,是因为薛宝钗在宝玉“悬崖撒手”出家之后,只能落一个“红绡帐里”独守空房的结局,挂上个“宝二奶奶”的空名。这也正是诔文修改前的“红绡帐里”与修改之后“我本无缘”的巧妙组合。书中第 21回,戚序本在宝玉“自己看了一回《南华经》”之后,有条批语“宝玉看此,为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宝玉“悬崖撒手”的文字虽然我们现在看不到了,但批语却写得非常明确了。</p> <p class="ql-block">  另外,在甲戍本《石头记》中,判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的旁边加有一条批语:“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这条批语应该属于脂砚斋所批,因此,非常值得关注。为什么批者会认为判词“寓意深远”呢?如果判词和图画仅仅是为了关合书中人物林黛玉和薛宝钗俩人的名字以及予示最后的结局,似乎谈不上“寓意深远”。但是判词中特意使用“停机”和“咏絮”的典故,却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尤其是谢家的典故,直接把雪、盐和柳絮三者互喻等同了起来,更能使人有所启发。</p> <p class="ql-block">  《红楼梦》一书的作者,在书中特别爱用谐音和猜字谜语来表达特定的内容。那么雪是白色的,而盐也是白花花的,那判词与图画是否作者在借“雪”说“盐”呢?何况谢家典故中正是以盐喻雪的。再看书中人物林黛玉,其父林如海为皇帝钦点的巡盐御史,这绝对与盐有关系。因此,那条林中挂的玉带,蟒袍玉带本来就是古代官员的象征,这里的玉带可以说就是巡盐御史林家的玉带。而且图画中是“两株枯木上悬着一围玉带”,这难道不是形容两个人同围了一条巡盐御史的腰带?在康熙年间,只有曹寅与其妻兄李煦两人从康熙43年(1704)到康熙52年(1713),每年一轮换,连续职掌两淮巡盐御史一职长达十年之久,这是前所未有过的。而曹李两家主要都是因为盐课巨额亏空无法偿还,最后被罢官抄家以至一败塗地的。</p> <p class="ql-block">  判词中的“停机”两个字的直接意思正是“罢织”,那么这里是否暗指曹李两家分别被雍正皇帝罢免了江宁织造和苏州织造的职务,也是值得深思的。那么“金簪雪里埋”也应象征曹李两家利用盐课取得了大量的金钱,“雪里藏金”可谓“金钱盐中来”。</p><p class="ql-block"> “盐”与“雪”的关系是作者的特殊的联想,在第50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咏雪时,贾宝玉联了一句“撒盐是旧谣”,也正是以盐喻雪,反之以雪喻盐则是作者的独创。</p> <p class="ql-block">  曹寅和李煦两家造成亏空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康熙皇帝的南巡。曹、李两家都曾四次备办接驾,花销巨大。正如书中所写“把银子都花的淌海水似的!”“那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也不过是拿着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罢了!谁家有这些银子去买这个虚热闹呢”。还有就是皇太子和诸阿哥等人的讨要及勒索,甚至太监们的欺骗。</p><p class="ql-block"> 康熙48年十二月,两江总督噶礼向康熙奏报:“两淮盐运使李斯佺亏欠银达三百万两”,“其中,曹寅、李煦侵用者多。”康熙皇帝看后,竟御笔硃批奏折:“尔这奏的是,皇太子、诸阿哥用曹寅、李煦等银甚多,朕知之甚悉,曹寅、李煦亦没办法!”康熙皇帝虽然心知肚明,却在那里和稀泥,而曹寅和李煦作为奴才,如何敢去跟主子们讨说法。但是雍正皇帝一继位,却严惩了曹、李两家。</p><p class="ql-block"> 笔者以为这才是此首判词的深意所在。批语的“皆非生其地之意”则是指“是非”都是产生在这个地方。作为巡盐御史,是项肥缺,更是是非口舌之地。康熙皇帝原本想让曹、李两家利用巡盐御史之职填补自己南巡造成的亏空,却不然事与愿违,亏空越补越大,真是“无材可去补苍天”,“无材”即“无财”也!</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这首判词,饱含了作者的良苦用心,我们不应该等闲视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