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接续前文)</b></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第三天</b></h1>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借宿山下新村中</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夜无梦到天明</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困乏全消精神振</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心向王家踏征程</b></div><br> <p class="ql-block"> 一早起来,便直奔王家大院。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西去绵山4公里。王家大院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共有大小院落231 座,房屋2078间,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而且是一座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4A级景区。</p> 古朴且文化韵味深厚的宅院,错落有致,层楼叠院,一砖一木,皆独具匠心。如果说北京四合院表现出的是一种官宦气质,那么,山西王家大院则是官商住宅文化的代表。来到王家大院,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这里无处不透露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院落有的阔大宽敞,有的小巧玲珑,可高榄正阶而入,亦可旁通侧曲绕进。主院正窑入山,两旁厦窑平起。窑洞旁有房,窑顶上亦有房,且廊檐辉煌,极显华贵。同时,或以院代墙,或以房代门,以花窖掩饰暗道,变后院为前院景观,错错落落间,形神俱立,雄浑庄重,却又灵巧多姿。致使本应该是一般意义上的民居,却成为了不朽的建筑艺术。 王家大院与其说是一组民居建筑群,不如说是一座建筑艺术博物馆。大院内,凡堂必有楹联,凡门户必有匾额。一联、一匾、一句隽语,无不贯注着深深的文意。诗书气华,无一雷同,字数寥寥,意境悠远。不仅增添了宅院的儒雅之气,还赋予了每幢院落不可言的精魂神韵。看到有很多学生们背着行囊,拧着画板,来到这深宅大院,专心致志描绘着大院。 王氏宗祠是整个大院的中心,分上下两院,功能齐全,设计考究,祠前有精雕细刻的“孝义坊”。宗祠作为王氏先祖灵魂栖息的家园,1998年以来,已有数万名海外王氏后裔相继到此观光并拜祖敬香。我只是听父辈说我们王家这一支也是从西面边走边迁到了河南现在的地方。以前听说认祖归宗要到山西大槐树,没想到这次来王家大院竟然有为自身溯源的感觉。当然,一切都无从考证,大有曹操攀附曹参、刘渊攀附后主之嫌,这仅是内心掠过的一个想法而已。 中华王氏博物馆是我此行的一个惊喜。一直对文物和博物馆有较高的兴趣,却是第一次走进姓氏博物馆。以王家大院为载体的中华王氏博物馆,是目前国内惟一的王氏家族文化博物馆。设有“王氏藏谱阁”,收藏了王氏各类族谱261种。展览着重展示了太原王氏的始祖、传承、迁徙、分布、人物、业绩、谱牒、艺文以及各种传世文字、实物、图片和音像等。同时也将太原王氏后裔——灵石静升王氏家族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全面展示了中华王氏在我国5000年文明进程中的播迁脉络和杰出贡献,也为海内外王氏宗族联谊、寻根谒祖提供了依据。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诗词王勃王维王之涣</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书法羲之献之堪空前</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名相王允王导绿南岸</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将更有王离和王翦</b></div> 登上城堡,俯瞰大院。一眼望去,房间鳞次栉比,大院的布局、穿插、连贯、分隔,既虑及老幼尊卑、主仆男女之不同,又有上下左右、东西前后之安排和明暗虚实,浓淡轻重之手法。王家大院辉煌磅礴的背后是一部静升王氏家族兴衰史。静升王氏源出太原,世居灵石县汾河峡谷间沟营村(今富家滩镇沟峪滩村)。元皇庆年间(1312年-1313年)先祖王实迁至静升后,由农及商,人丁渐旺,继而读书入仕,遂“以商贾兴,以官宦显”,成为当地一大望族。王氏家族鼎盛于清朝康、乾、嘉年间,其时,除大兴土木,营造住宅、祠堂、坟莹和开设店铺、作坊外,在当地还办有义学,立有义仓,而且修桥筑路、蓄水开渠、赈灾济贫、捐修文庙学宫等等,善举不断。在此期间,王家入宦者仅五品至二品官员就有12人,包括授、封、赠在内的各种大夫达42人,还有二人分别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 和嘉庆元年(1796年)参加了朝廷举办的千叟宴。 <p class="ql-block"> 花无百日红,家无万世兴。王氏家族从十八世以后(清道光年间)逐渐衰败,其原因除社会政治经济多方面客观因素外,在其本身则主要是子弟不争,日趋奢靡,尽弃先祖勤俭创业之品德。一些人荒于学而以钱捐官,还有的疏于耕而醉瘾鸦片,终致秋风落叶,大厦日倾。抗日战争前,虽还有个别大户于省内及京津等地多有商号,可芦沟桥事变后,亦顿收家业,居家南迁,流落他乡。王氏家族历680多年已传至27世,新中国成立后,王家人从业各界亦多有建树。</p> <p class="ql-block"> 想想也是,朝代更迭都无法违背历史规律,更何况是一个家族呢,扼腕叹息之余便释然许多。出了南门是一条巷子,全是兜售当地特产的商贩。想想这里是山西之旅最后一站,不或多或少带点什么,似乎此行略虚。一本王家大院楹联释读是我中意的,一些特产带回去应该是朋友们中意的。</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由农及商,富甲一方;</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读书入仕,显赫荣光;</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家大业大,名震八方;</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子子孙孙,大河汤汤;</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日渐衰落,远走他乡;</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空留大院,风雨沧桑。</b></div> <p class="ql-block"> 还有将近七百公里才能到家,一瓶啤酒配刀削面为山西之旅画上了句号。11点,登车西返,满载而归。</p> <p class="ql-block"> 三日对于一生也许微不足道,但三日的收获,尤其是寄情山水我已无我的那种感觉,让我终生难忘!的确,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适当放空一下自己,也许更利于我们负重前行。如果你也感觉累了烦了躁了,一时与生活琐碎难以和解,请尝试与大自然独处,远近勿论,豁然开朗柳暗花明也许就在路上。我已经开始谋划下一次远足!(全文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