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世纪50年代,是中国连环画发展如火如荼,绘画大师如林,精品佳作爆棚,1957年9月上海人美的《三国演义》连环画套书可谓生逢其时。全国读者翘首以盼,至1961年7月,大师<span style="font-size:18px;">殚精竭虑,心血铸就丰碑。</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然而,荒唐年代世事无常,精典无辜改头换面,明哲保身无可厚非。1957年9月初版总目中发现有六处(黄点处)与书名不符。到1959年12月底时总目才得以改版,而那时已经有50本分册出版面世了。不料这更新版的总目中仍然遗留了二处错误始终未被更正。不过《七擒孟获》在总目中未更名有情可原,因为总目改版时此册尚未出版。后来临印更名可能也是迫不得已的事儿。而《义讨司马》一册58年8月就出版了,是心有不甘还是有意而为呢。</p> <p class="ql-block">1959年12月出版的第廿二册<span style="font-size:18px;">《火烧新野》</span>换上了新版总目。</p> <p class="ql-block">初版《三国演义》连环画套书六十册,可不是每本分册里都有总目。因为封底前未设专用扉页。</p> <p class="ql-block">所以只能根据哪册内页画幅出现单数,省出一页空地儿时,才考虑是安排套书总目,或是届时新书广告。凡内页画幅为双数的分册,即便是重头戏,名家绘制,也绝无另加扉页之特殊待遇。当年纸张稀缺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1960年之后出版的10册用的都是新目录,但第二十九册《甘露寺》是个例外,它使用的仍为老版总目。是出版社的问题还是印刷厂的问题不得而知,看来统筹安排并未做到令行禁止、步调一致,毕竟四年当中有十几家印刷厂参与了《三国演义》连环画印制工作。</p> <p class="ql-block">之十四《传书救刘备》,在原始总目中名为《打鼓骂曹》。之所以改名,据说是上面认为曹操不是奸雄,是代表进步一方的。时值反右,谁还敢惹是生非骂曹呀。本应是个名垂千古的精典书名,改得不伦不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后来出版的《三国演义》连环画就有重新起用老名字的分册《击鼓骂曹》,平反也好,怀旧也罢,见仁见智。</p> <p class="ql-block">之十七《战官渡》原名《破袁绍》,虽说讲的都是一个故事,但因为官渡一役是曹操运筹帷幄、以少胜多打败袁军的精典战例,所以用地名命名某战役也是惯例。</p> <p class="ql-block">之四十《兄弟争王》原名《受禅台》。说的是曹操死后,诸子争立。曹丕得华歆、曹诩等谋划,嗣为魏王,继而篡汉自立。名字改得恰如其分,明争暗斗,确无禅让之实。</p> <p class="ql-block">之四十四《诸葛亮渡泸水》原名《七擒孟获》。讲的是蜀汉时期,因受南方部落袭扰蜀境,诸葛亮亲率军队渡泸水收服酋长孟获的故事。《七擒孟获》本是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即然非说是有损少数民族自尊,不符合党的民族政策,那就改吧。如此搞笑,自欺欺人。</p> <p class="ql-block">之四十六《擒孟达》原名《乘雪破羌兵》。本册是一个故事分头讲:先是诸葛亮用计破了魏将曹真联合羌兵抗蜀。后有司马懿率兵驰援曹真途中转道新城擒斩<span style="font-size:18px;">私通蜀汉</span>的太守孟达。</p><p class="ql-block">更名何为?两害相权取其轻,汉人内斗习以为常,而破羌兵坏了民族政策的罪责难当。何人如此以今度古实在可悲。</p> <p class="ql-block">《讨司马》原名《义讨司马》。讲的是曹魏统治集团内部争斗。权力之争何“义”之有。魏主曹芳想打击位高权重的司马师,反而被废,还另立曹髦为主。司马师死后,同为司马懿之子司马昭继掌大权,平息了反对派势力。所以去书名掉了“义”字,也无伤大雅。</p> <p class="ql-block"> 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