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水乡名镇中,嘉善西塘、桐乡乌镇、湖州南浔和苏州的周庄、同里、甪直六大古镇是比较有名的。这些古镇笔者曾去游览过,可谓是“枕河人家”。尤其在月光下,那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景致,时常梦幻般地浮现在笔者的脑海里。<br>然而,那个所谓的江南十大水乡古镇之一的安昌,对笔者而言,它只是一个理性认知的地方:那里是大禹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家”,是绍兴出师爷的地方。但随着央视《舌尖上的中国》《味道》等栏目介绍的安昌风光、酱油、腊肠,以及举办的几届“腊月风情节”而吸引许多游客纷至沓来的新闻报道诱惑,使笔者有一种不到实地去考察或感受一番不心甘的感觉。 金秋十月,终于有了这个机会。笔者应邀在绍兴参加区域文化发展研讨会,于是趁空隙驱车去了一趟安昌,那里的风貌和古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br>这是一个始建于北宋时期的古镇,曾因战乱多次焚毁。现今的建筑重建于明清时期,其风格仍传承了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一衣带水,古朴典雅。而最具水乡风情特色的还是“水上婚礼”,至今仍沿袭着。安昌不愧为浙江省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镇、绍兴市四大古镇之一。它位于柯桥区境内西北端,与杭州市萧山区相接,南靠柯桥城区,北邻杭甬高速公路。<br>下车眺望,一座高大的牌坊,上悬“安昌古镇”四个大字,虽然是新刻的篆体,但不失古韵。进入古镇,展现在眼前的是石桥、小河、人家,还有吴侬软语里透着的舒缓韵调和隐约的船夫舟楫摇打水波的声响。这可能是每一个寻访古镇的游人,都希望在一方水土、一片族群变迁的历史中,想穿越时光、印证自我,来此游览或感受的目的吧! 漫步于古镇,老街上的商铺、青石板路、河道、石桥……自由地向两端伸展。商铺,琳琅满目;青石板路,长得异乎寻常、难见尽头;河道,纵横交错;石桥,错综其数。总之,无论向东或向西行走,似乎古韵一直在绵延……<br>在秋日的暖阳下,日光照在水面,又映射到廊檐上,水波粼粼,犹似千万条游龙在嬉戏。而宽敞河流的两岸,分别散落着闲适民居和长廊商铺,行走几步便见各式各样的石桥,都连接着人间来往烟火味。“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古时美句勾勒的安昌景象,如今未曾改变几分。 那古朴典雅的石桥,以各种形态跨河而卧,与镇子里的人们相亲相爱着。福禄、万安、如意三桥是安昌最知名的桥,这不仅仅是古镇民众过河的桥,更是新人婚嫁时要过的桥。在新人们眼中,只要走过这三座桥,便是他们心身相印,持之以恒,相守一辈子的连心桥。因为连心,才有了情感;持续的连心,则刻画了记忆。所谓是情感源自记忆而又滋生记忆,却最终归属于心灵。最美好的桥,在于跨越心灵而连接。 在古镇灰白朴宿里,东端的城隍庙和西侧的安康寺两道艳丽明黄色让人感慨万千,它们可谓是数百年来古镇居民寄托心灵的所在。在传统阴阳五行里,黄色为土,为尊贵;接近黄色所在地,便是景仰与洗涤心灵的时节。<br>城隍庙作为古时民间信奉守护城池之神,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担当。在安昌城隍庙里,祭祀的是明成化年间侍郎李颙,他为钱塘江两岸和绍兴当地因修筑海塘、防御海潮等治水有功受封。正因为李颙有功劳,他穿越了时光,被百姓们长久挂念心头。 水上婚礼是安昌人的一个传统民俗。大家知道,江南的很多古镇都少不了和水相连,因此自然是少不了船这种交通工具,而水上婚礼自然少不了船,安昌人的水上婚礼用的船是“绍兴三绝”的乌篷船。在水巷中,迎亲乌篷船队一溜摆开,阵阵礼炮锣鼓声一路伴行,热闹非凡。婚船与河流、石桥、绿树交相辉映,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天下师爷出绍兴,绍兴师爷出安昌”,古街上的师爷故居和博物馆,述说着当地人的灵气。明清期间最具智慧的民间职业非师爷莫属。两百多年来,据说,从安昌走出的师爷竟有上万名。一个地域有一方文化魂魄所在,传统的留痕,始终潜移默化着后人。在安昌,师爷的传统,让后辈莘莘学子不由自主地沿循了这条相对优越的人生路径。<br>对于“师爷”这个名称,笔者始终认为未觉得优雅好听,却被人们所熟知。这或许跟民间身份过浓有关,或许与智慧有关。但被奉为绍兴师爷鼻祖典范的徐渭(文长),却是笔者的偶像。小时候追剧,笔者就迷上了古镇这个聪慧少年。徐文长能引得后世无数绝代才子,以“青藤门下走狗”为傲,无愧为大明第一才子。 秋冬走在古街上,腊肠临河满街悬挂,真是格外出彩的风景线,勾动着行人的味蕾跃动。最美味的腊肠,需要阳光与风适当的晾晒和吹拂,又需纯正的酱油、黄酒相伴随时间发酵。在安昌,除传统绍兴黄酒外,最知名的是仁昌酱园的酱油,清光绪年间品牌,如今安昌腊肠、酱油受到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栏目热捧。那腊肠、酱油在沿河廊檐上遮去了阳光持续暴晒、河畔带水的清风吹拂,也就有了别样甜美滋味。恋恋难忘的风景、美食,都是安昌美好元素恰到好处的组合。<br>徜徉在古镇,行走在青石板上,看着划行在河中的乌篷船,闻着空气里飘拂的酒香、腊味,听着小贩的叫卖声,好似时光穿越,笔者仿佛走进了南宋的江南水乡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