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归侨的悲欢,周健美和他的黄金糕

荷塘月色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来兴隆的第二天,朋友说这里有一户人家做的黄金糕在当地很有名气,上过当地的电视台,省报专门介绍过,说曾去他家买过几回并推荐给朋友,朋友们品尝过都说不错,还说我家孩子肯定也会爱吃,我说这年头玉米面都敢叫黄金饼,他这黄金糕不会换成了小米吧?朋友知我是在开玩笑,说他这食品全部采用当地原料,是纯天然绿色食品,可以带我们先去品尝一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兴隆镇过去是个华侨农场,是当年集中安置东南亚归国华侨的地方,先后共安置21个国家1万多人来这里开垦定居。农场始于1960年,至今已繁衍几代人,他们的到来,为这里带来了东南亚植物农作物的栽培种植技术,也带了异国的风情和生活方式。我们去的这户人家,就是当年印尼归侨的第二代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户人家的主人叫周健美。我们去的时候,他正在小院用砍刀剥椰子。院子里堆满了椰皮椰果。椰子皮厚实坚硬,每天上百只劈下来。不亚于举杠铃练健美的身力消耗,看朋友和他熟悉,我问他名字是否与练习健美有关,他笑了笑说我哪有什么练健美呀,妈妈起的名字啦。他的身后,是生产黄金糕的作坊,棚子里全是些盆盆罐罐,打浆机和烤炉一字排开,院子里弥漫着椰子糕点的馨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见我们到来,周健美停下手中的活计,取出一块刚烤好的椰糕,切开让我们品尝,椰糕黄澄澄金灿灿的,纹路和颜色有点像剥开的菠萝蜜,我尝了一片,水果和糕点的味道兼而有之,比传统的糕点多了些水果的清甜,小家伙吃东西一向挑剔,这次连吃几片,也直说好吃。我问糕点用的都是什么配料,周健美说就是椰肉、木薯粉、黄姜、鸭蛋,还有一种班叶兰的植物,用发酵粉搅拌发酵成糊状烤制,全是纯天然原料。我说电视台给你的黄金糕拍过片,怎么也不见你挂个照片,他说那就是几年前的事啦,他们拍过就走了,说的轻描淡写的,好像就是说别人家的事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椰糕因黄金的颜色而得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看了周健美的作坊和产品,当时我就在想,如今但凡有点名气的产品,都恨不得把自己吹的跟花儿一样,眼前的周先生倒好,那么亮的一块招牌,好像与他无关似的,他烘焙出的黄金糕,除了销量多了一些,一切还是老样子,没有商标,连个像样的包装也没有。我问他什么时候开始在这里做黄金糕的,又是哪里学来的手艺,他说在这里做黄金糕已经有几十年了,是妈妈小时候在印尼时学的手艺,1960年跟爸爸一起回国一直在农场劳动,早先只是做给自己家人吃,后来国家允许经商了,才开了个小作坊,开始做的少,传到他这里,添了粉碎机、烤箱这些东西,现在一天能做到四五百斤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看周先生的年龄,不像是1960年前生人,他说自己姐弟四人,爸爸妈妈当年从雅加达回国时,哥哥才1岁多一点,姐姐刚刚5岁,他和小姐姐是回国以后才出生的。他1966年出生今年56岁已经当了爷爷,我问他如今妈妈可好,周健美说妈妈2014年已经走了,走的那年76岁,提起妈妈,周先生话多了起来,他说妈妈这一生非常要强,妈妈出生在印尼的雅加达,九岁时就失去了双亲,是姨妈帮着带大的,从小就很能干,什么东西一学就会,当年归国时候,也是响应国家的号召,1959年,周总理去印尼参加万隆召开的亚非首脑会议,在和华侨代表座谈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他的爸爸妈妈就是听了这样的号召才回的国,归来时,妈妈还悄悄带回了一些制作黄金糕原料的种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说到这里,我问周先生当年爸爸妈妈的归国,是否与当年发生在印尼的大规模排华事件也有关系?为什么会发生那样的事件?起因是什么?因我前几年去过印尼的巴厘岛,那里人几乎全民信佛,一般来讲,信佛的人大多良善,如果没有一些原因,很难置信一夜间突然会发生那么恐怖的暴力事件,另外,他们一家在那次事件中,是否也受到了一些伤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正在想这个提问或许超出了周先生的认知范围,不料周先生倒很干脆,说他妈妈回来不是这个原因,那时还没发生排华事件,不过听妈妈讲,当年有人在华侨中串连,动员回国参加建设,还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等等,有些事情肯定会让别人不满意,爸爸妈妈回国是自愿的,当年印尼给了两个选择,他的舅舅和姨妈就选择了留下,爸爸妈妈回到了祖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周先生说他的爸爸祖籍在广东开平,妈妈祖籍在福建南安,是爷爷那一辈去的印尼,国家动员这批华侨归国时,鼓励他们多带回国内急需的技术和种子,他们那批回来时,国家给两个地方让他们选择,一个广西一个海南,当时爸爸妈妈还有争执,最后选择了离祖籍较近的海南。听妈妈说刚回来时这里农场刚刚兴办,条件很艰苦,住的是草房,每天开荒种树,现在的橡胶林,咖啡果都是他们老一辈华侨从国外引入,不断培育出来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周健美的老婆正在清洗黄金糕的原料班叶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海南特产黄姜,最早也是华侨带回的种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劈椰子的周健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问周先生天天生产印尼风味的食品,自己可否去过印尼,他说自己还从未去过,妈妈在时带姐姐回去过两次,那里还有舅舅姨妈,他说他亲戚文化不高,都不会写中文了,过去写封信还要请人写,早些年寄来的信都要被拆开检查,那时防范海外敌特很严,他家也受到了影响。我知道他说的那段时间,不过现在已没有这样的事情,科技的发展已不需写信,一通电话一条微信就解决了问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聊了一会儿周先生的家史,言归正传,我问他这么好的产品想没想过注册个商标,然后扩大生产,他说也曾有人来谈过合作,但是需要解决一个保鲜的问题,他的椰糕是纯天然食品,水果成分较多,没有任何防腐剂,最多只能保持十天左右,加了防腐剂会影响食品的口感,他的生产能力有限,宣传不宣传一天也就卖这么多。我又问他万宁是否有同类的食品,他的孩子会不会制作,他说黄金糕是万宁的特产,万宁也只有他在制作,这个活儿太累,做起来很麻烦,儿女们不愿做,他也不能免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后一道工序是用椰壳火加以烘焙。就如同铁锅要用柴火烧出的饭才更好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看来这还是一个问题,现在他的椰香黄金糕已成当地餐桌很受欢迎的一道早点,真不愿看到哪一天成了人们心中的记忆。也真希望有心人能携手把这件事情做好,成品不能存放,异地生产并不难,只要有原料配方工艺也并不复杂,加上精美的包装在城市一定会大受欢迎,那时的收益就不是翻倍的问题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在写这篇文章时,为证实说法的严谨,在百度输入了周健美、海南黄金糕等字样,页面果然跳出一篇文章,是去年3月登载在海南日报上的,介绍的就是周健美制作的黄金糕,不过文章中说是他外婆从印尼归国传下来的手艺,这句话显然是采访失误,周健美的母亲十岁就失去双亲,怎么还能外婆归国?关于椰香黄金糕的制作也非其一家,带着这个疑问,我再次来到周健美家,我来的时候,他正在院子里清洗刚剥好的椰肉,他说洗后再打成糊状,配上班叶兰用大火熬上三个半小时,把里面的椰子油熬出来,椰子越老椰油越多,做出的椰糕味道越好,我向他提出我的疑问,他再次证实了他的说法,他说,是有许多人在做黄金糕,但纯天然的就他自己,许多都是采用机械加工,用的原料也不一样,有的连椰肉都没有,使用的是椰子精,朋友说他曾在网上买过,价格还便宜一些,但味道要差了许多。买了一次就不买了,要不谁那么傻偏要买这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周健美清洗的椰肉,是第二天的原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个印尼风味的黄金糕,引出周健美家几代人的故事,其间不乏曲折和磨难,在这个华侨聚居区,相信此类的故事还会有许多,家庭的命运,个人的悲欢总是离不开大的环境,很长时间内我们与他们的侨居国一度处于非正常的状态,自1978年邓先生访问新加坡与李光耀会晤后,改进了许多对外政策,才渐渐进入正常的状态,这里面不能不说有些教训。有心的读者只要一查,就能找到当时的谈话内容。外交需要的是智慧,是勇气,而平等理性的交往才能广交朋友,才能使国家的利益最大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离开周健美的小院时,与他在作坊前的合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