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舜华‖肇迹裔园多奇趣

夏之莲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肇迹裔园多奇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潘舜华</p><p class="ql-block"> 重阳节那天适逢周末,应小李、小黄等朋友之请我当起了义务导游,陪他们到家乡附近的景点转悠,也算随一下重阳登高之俗吧。 </p><p class="ql-block"> 游玩石水缸,我又带他们到梅云内泮村的肇迹裔园观赏。肇迹裔园是一处乡村公园,就在蛤蟆山脚下,以两棵榕树下的一座小神庙为中心,四周建了小喷泉、长廊、凉亭,以及一些简单的健身设施,地面则遍植绿草,与周边的庄稼地连成一片,说实在的这些都没啥特别之处,大家好奇的是半山腰的“蛤蟆石”。于是我们穿过公园沿着水泥路信步上山。</p><p class="ql-block"> 走过一二百米的石级路,就来到半山亭。只见对面葱翠的山谷旁,有大大小小的石头藏匿于绿树丛中,这些石头顺着山势站成一队,到了山谷口有一块巨石腾跃在石群之上,这巨石就是蛤蟆石了。好一只大蛤蟆,它在群石的簇拥下有模有样地昂首蹲坐着,身下的一片荷叶状的薄石板俨然是它的脚爪。这座蛤蟆山就是因它而得名的。相传,这只蛤蟆原来住在山上,因半夜下山偷吃村民的米粉而被打伤,逃跑到这山谷时感觉应该安全了,于是转身想回头看看,哪知道一下子就变成了石头。俗话说“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只贪吃的蛤蟆就成了现在这模样。奇妙的是,这山野林荫到处蚊子嗡嗡,但石蛤蟆周遭却一只蚊子也没有,看来还挺有灵性的。</p><p class="ql-block"> 赏过灵石,我们漫步下山。沿路满眼苍翠,鸟语啾鸣,清风拂面,流泉轻唱,置身其间仿若仙景漫游。虽说已是深秋时节,可我们却无处寻觅秋的萧瑟。走过山下的小湖时,我看到两株茂密的榕树,枝柯斜张,树叶一簇簇堆积着,浓荫覆盖了大片地面和小半个湖区。说到榕树,最近可算情有独钟,前几天才拜访了西岐古寨的寨门榕,莫非今天又遇奇榕。</p><p class="ql-block"> 怀着一丝好奇走到树下,发现就在两棵榕树的树干下边,大约齐腰高的地方,一段壮硕的树根把两棵树连接起来。枝干或树枝相连的树我们称为“连理枝”,那这两棵榕树该称什么呢?要不就叫“并步榕”吧。你看,它们相依相守的耄耋寿星,以沫相濡成一道翠绿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王小波在《精神家园》中说过一句话:“最初的爱好是难以代替的。”榕树曾经给我多少童稚的梦,告别童年,我离开了榕树的怀抱。如今蓦然回首,才明白我一直都没有离开,它是那样牵动我们的情怀,一直是我心目中宽厚仁慈的老爷爷,一直是我心灵的栖息之所。多想重温童年那多彩而纯真的梦,多想再次投身榕树的怀抱,享受那份淳朴,那份仁厚,那份旷达……</p><p class="ql-block"> 重阳登高,赏过奇石又遇奇榕。大自然真是无奇不有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写于2008年10月7日,2013年1月29日发表于《揭阳日报》</p> <p class="ql-block">蛤蟆石 </p> <p class="ql-block">并步榕</p> <p class="ql-block">本文写于2008年10月7日,2013年1月29日发表于《揭阳日报》,收录于《夏之莲》第二辑“眼中风景”。</p> <p class="ql-block">栏目主编简介</p><p class="ql-block"> 潘舜华 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兼职教授,粤东基础教育语文学科群首席专家组成员。揭阳市首批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开创榕城区青少年宫品牌项目——创新作文班,主持过趣味识字教学、作文教学等科研课题若干个。揭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发表论文、教育随笔、散文等五百多篇,出版个人散文集《夏之莲》。编写《小学语文阅读与运用》《特级教师教你写小学获奖作文》《小学生起步作文》等读写丛书和《仙桥志》《南国天山古寺》等地方志书。</p><p class="ql-block"> 坚持教书育人,倡导“学作文即学做人”,教学愿景是“以乐启智,以文化人”,让学生“因乐得趣,因文发慧”。近年来,指导学生报刊发文两百多篇,获得区级各类以上各类征文奖几十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