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春节历史悠久,兴起于虞舜时期的祭神祭祖活动,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据有关资料介绍,中国人过农历新年(俗称“年节”)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p> <p class="ql-block">春节是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但把哪一天定为“一元之始”,争论了两千多年。 夏朝以春季一月初一为“岁首”,商朝以冬季十二月初一为新的一年开始,周朝以冬季十一月初一为“岁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冬季十月初一为“一元之始”。</p> <p class="ql-block">农历新年的称呼也很多,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等;两汉时期,被称为“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日”、“元首”等。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岁日”、“新正”、“新元”等;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可见,在中国历史上,农历新年长期被称为“元旦”。</p> <p class="ql-block">汉武帝当政时,发现国家使用的历法误差很大,给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于是,汉武帝征聘天文学家改革历法。经同乡谯隆推荐,天文学家落下闳从故乡阆中赶到京城长安,汉武帝授官太史待诏,主持改制历法。经过6年测算研究,落下闳等人制造观测星象的浑天仪,建立了我国最早的民间观星台,奠定了我国古代先进的宇宙结构理论基础,对于推动中国天文学的发展, 起到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落下闳制定的新历,被汉武帝采纳。汉太初元年五月初一(公元前104年6月20日),汉武帝颁令全国使用落下闳制定的新历,新历因而被称为《太初历》。</p><p class="ql-block">《太初历》将24节气纳入中国历法的体系之中,并确定:以正月为岁首,孟春正月朔日为一元之始。</p> <p class="ql-block">《太初历》施行以来,中国人过的第一个农历新年是公元前103年2月11日(汉太初二年正月初一)。</p> <p class="ql-block">《太初历》把“孟春正月朔日”定为“岁首”。此后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在国家政府层面上,曾发生过三次改动“农历新年“岁首”日期的事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78年(汉昭帝元凤三年),太史令张寿王主张把“十二月初一”作为“一元之始”。但张寿王的建议未获得朝廷采纳。</p> <p class="ql-block">公元9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把岁首改为“十二月初一”。这是《太初历》施行以来,第一次从政府层面上改动了“农历新年”日期。伴随王莽政府的垮台,岁首重新回归“正月初一”。</p> <p class="ql-block">天授元年(690年)九月初九,武则天自立为帝,宣布更改国<span style="font-size:18px;">号</span>“唐”为“周”,采用周历,以子月(农历十一月)为岁首。于是在公元690年,竟然出现了两次“正月初一”:公元690年的2月15日、公元690年的12月6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0年后(公元700年)又改回“建寅为岁首”的夏历,即以农历一月为正月,“正月初一”为“元旦”。</p> <p class="ql-block">公元700年到中国帝制结束,“元旦”日期一直被恒定在“孟春正月朔日”。《太初历》施行后2000多年内,三次改动“岁首”的时间累计不到30年。因此,当今人们称落下闳为“春节老人”。</p> <p class="ql-block">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布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p> <p class="ql-block">在就职誓词中,孙中山以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为结尾,就意味着元旦这一天。从农历新年第一天改到了公历第一天。</p><p class="ql-block">官方把元旦改了,但是民间并不买账,仍然在农历正月初一过元旦节,于是出现了两个元旦的混乱现象。</p> <p class="ql-block">中国出现两个元旦,今后岂不乱套?两年之后的1914年,中华民国内务总长朱启钤着手解决两个元旦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公历1月1日叫元旦。是民国成立时定下的政策,这肯定不能动,朱启钤只好在农历元旦上打主意了。朱启钤很快便想到了春节一词,1914年1月21日,朱启钤呈请当时大总统袁世凯批准。眼看没几天就是农历元旦了,袁世凯当即批准,正式将农历初一的传统元旦改为春节。</p> <p class="ql-block">1914年1月23日,内务部转发各省执行。于是3天后,即1914年1月26日(农历正月初一),中国人第一次度过了一个名叫“春节”的农历新年,它正式取代了古代元旦的地位,成为农历过年的专有名词。从此,公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被官方正式确定下来。</p> <p class="ql-block">落下闳恒定正月初一为农历新年,朱启钤将农历元旦取名为“春节”,从“元旦”到“春节”,“中国年”生生不息,它象征着团结、和谐、兴旺和安宁。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给我们的答案,那就是中国人离不开过年。</p> <p class="ql-block">春节文化的精神内涵,就是以家为核心衍生出的感恩之心、团圆之乐、希望之梦。从岁首祈年祭礼的上古时代到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过年这个节日被一代代中国人传承着。任皇权更迭、王旗易帜,中国人回家过年的初心始终不改,成为深深刻在中国人文化基因当中的精神图腾。</p> <p class="ql-block">永存感恩之心。春节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直至正月十五才结束。其间通过祭灶神、贴门神、接财神,感恩天地护佑、守家卫宅,保全家人平安,祈求神灵继续保佑子孙后代繁茂昌盛、诸事顺意。举行礼敬祖先,感恩祖先的恩典和家风、族风的传承,感恩祖灵的保佑。从古至今,春节习俗始终浸透着一颗感恩的心,春节是中国人的感恩节。</p> <p class="ql-block">永盼团圆之乐。团圆是春节文化的核心内涵。春节是什么?中国人只有一个答案:春节是回家,春节是团圆,春节是一家人在一起。一个国家能不分天寒地冻与春暖花开的地域,不管家在穷乡僻壤,还是在灯红酒绿的都市,都要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往家奔。能让全民自然、情愿、真心实意地加入每年一次的重大盛典。“一年不赶,就赶三十晚”。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上一顿年夜饭,举杯同庆,团团圆圆,尽管聚会的形式在变化,但亘古不变的是亲情。</p> <p class="ql-block">永做希望之梦。春节到了,万象复苏草木更新,在这除旧迎新、送冬迎春的大好日子里,既是人们对自己一年成就的庆祝,也是辛勤劳作一年后的彻底放松,更饱含着人们对新一年的希望、憧憬和梦想。对许多人来说,新年梦想不外乎就是感恩天地赐予、抒发美好愿望、祈盼来年好运。人们在参与不同形式的欢乐活动中,编织着自己的希望之梦。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春节是中国人普天同庆的狂欢节。</p> <p class="ql-block">春节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感恩节、团圆节和狂欢节。只要我们永存感恩之心,永盼团圆之乐、永做希望之梦,春节习俗就会永存,春节文化的精神内涵就会更加发扬光大。</p> <p class="ql-block">2022年12月22日,联合国大会第78届会议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确定为浮动假日。这意味着,这个以中国传统历法农历计算的、庆祝新年伊始的节日将成为联合国总部及其世界各地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可以选择的第8个浮动假日,越来越多的人会通过春节逐渐了解中国。</p> <p class="ql-block">伟大的民族必然诞生伟大的文化,伟大的文化必将凝聚伟大的民族!伟大不是吹出来的,是庞大的族群,经过几千年的磨难锤炼而根植血脉的认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p><p class="ql-block">致敬,春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