捋一下文化的源头,《浑河文论》(2022.二)

云朵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捋一下文化的源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漫话文学创作与文化自信(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净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浑河文论(2022第2期总第76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抚顺作协评论委员会微刊</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相当一段时间里,比较莫衷一是的话题大概是对文化现状的判断。特别是有了“文化自信”洪亮声音之后,关于让我们可以“自信”的“文化”之源,关于文化何以自信、如何自信,传统的、现代的,本土的、外来的……各种解说、分析和评判不一而足,网络之上相互的口水战也一直你来我往。人们之所以关注“文化”和“自信”,是因为它可能关乎精神上的获得感,影响饭碗里的味道,甚至会波及下一代的成长。包括人声鼎沸烟火气很浓的酒肆餐馆里,有文化和不那么有文化的人们恐怕还是渴望吃出点文化味的。</p><p class="ql-block"> 对于文化的认知,100个人估计有100种说法,而且很多人还没有认清文化快速发展的现状。如果想让那些富了的和穷着的不同阶层的人们心里都有一份清醒,不仅有必要关注文化的发展,而且有必要弄清楚中国文化的“源”在哪里,“流”是什么。对此,也许不必劳神去翻阅史书,在我们熟悉的文学作品中就可以找到答案。</p><p class="ql-block"> 中国文学记载始于先秦,《诗经》不仅是文学记载,也是文化记载。“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国风·邶风·柏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国风·郑风·子衿)而且《诗经》之“国风”和“大雅”的区分,透视了当时平民与贵族社会阶层的划分。由此《诗经》不仅成了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成了中国古代先秦社会生活和文化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  有文字记载的人类文化源头很多,诸如罗马文化、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印第安文化和玛雅文化。其中文化集成和传承完整的当属中国文化,即中华传统文化。</p><p class="ql-block"> 一个民族发展的历史,既是文化发展历史,也是文学发展历史。什么国家性质、政权形式、经济制度、百姓生活,统统被文化所涵盖着,被文学所包蕴着。那么,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中一脉相承的东西是什么呢?</p> <p class="ql-block">  最近十几年时间里,民间社会悄然出现了一种文化现象,就是传统文化热,而且聚集其间的人群迅速壮大。和着电视节目里的经典传唱,随着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和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热播,城镇乡村的修善积福、祛灾望富的传统习俗蔚然成风。每天打开手机,特别是节日里,朋友发来的所有问候帖所表达的主题高度一致:吉祥,平安,纳福。</p><p class="ql-block">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是一种民族情感、家国情怀的认同。你可以凭借现代科技的发展,放飞对现实生活的判断,也可以固守自我心性,格物人生张弛沉浮。不过,你能感知的时空,不会偏离为中华传统文化所包容的自然轨迹。</p><p class="ql-block"> 看天地运行顺势,从日出日落中的阴阳交替,到冬去春来里的干支记年,这是《易经》八卦中流淌出的亘古自然规律。</p><p class="ql-block"> 看人类社会发展,从人类起源中的劳动号子,到“国风”里音乐化的优雅记述,这是《诗经》记录的人类繁衍生存的清晰轨迹。</p><p class="ql-block"> 看家庭兴衰运势,从“人之初性本善”中孕育的家族宗祠文化启蒙,到“仁义礼智信”之人生立命之本,这是《论语》教化礼仪之邦的传世经典。</p><p class="ql-block"> 看世间风云万象,从私有化侵蚀下的物欲横流,到照见万般苦厄的五蕴皆空;从善根利智的慈悲普度,到正觉放下的离苦得乐,这是《佛经》道出的千古济世智慧。</p><p class="ql-block"> 久而久之,人们自然会悟得,生命中每一个缘起都将归于自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p><p class="ql-block"> 每个时代的文化总要留下特定的痕迹,而文学的作用就是生动地描摹和记录这些痕迹。记得当年知青生活结束之后,接触的第一部反映这段历史的作品是被搬上银屏的叶辛的长篇小说《蹉跎岁月》。恢复高考之后,开始我们这代人的拼搏时,接触的是谌容的中篇小说《人到中年》。好多年过去了,作品反映的社会环境、记述人物命运还在心里震颤。因为自己是那段历史的亲历者。</p> <p class="ql-block">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离不开传承与发展。有了传承才有底蕴,有了发展才有希望。</p><p class="ql-block"> 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传承民族根脉的作用,情绪比较激烈、观点不无偏颇的有两种:一种是全面继承,认为当代文化存在整体性的扭曲,主张用传统文化全面覆盖之;另一种是全盘否定,认为传统文化已然落后于时代、社会性,倘若继承之,便是对当代文化成果的否定。</p><p class="ql-block"> 中华传统文化,先秦诸子百家,治国理政与思想文化经典浩如烟海。从秦文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小说,生动形象地记录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清晰脉络。历代文学作品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家国情怀俯拾即得。若要从古人那里取其智慧,就要把握传统文化经典中的精华。特别是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主干中,折射出两个植根的支撑:一是至善,一是因果。</p><p class="ql-block"> 在善的积累中,形式上有儒家“礼”的姿态,内容上有佛家“慈悲”的温暖,根本上有道家“天人合一”的归依。</p><p class="ql-block"> 在因果轮回里,有哲学上的唯物辩证法,也有中国民俗里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p><p class="ql-block"> 捋清了中华文化的“源”,那么,新时代中华文化的“流”是什么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以人为本、兼收并蓄的发展理念,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中国革命文化,借鉴世界先进文化,必将为中国新时代文化增添丰富的时代色彩。</p><p class="ql-block"> 图片摄影:净缘</p> <p class="ql-block">  尹晓晖(笔名净缘),现居辽宁抚顺,曾从事教育、新闻和政法工作。多年致力于传统文化学习研究。辽宁省作家协会、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辽宁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抚顺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常务理事,抚顺手机摄影俱乐部创办人。著有散文集《给心灵一个支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浑河文论》编委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 编:马 平</p><p class="ql-block">副主编:费 阳 李 允 孟庆革</p><p class="ql-block"> 王 浩 尹晓晖 何艳玲</p><p class="ql-block">微刊制作:何艳玲</p><p class="ql-block">编发日期:2022.1.2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