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是什么?小时候年味是一种期盼,长大后年味是一种回忆。年味是续写家庭团圆的序曲,年味也是欢乐祥和气氛的延展。 年味续续,你向年走去。年味浓浓,年又欢迎你回来。 时序一年年在变化,传统年中诸多习俗悄然发生着转换。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年味”象征。那现在乡村的年味又是什么呢? <h5> 梅开日暖照新春 (摄于操军古应坛屋组)</h5> 于是我,不顾室外的烈烈寒风,行走在村头、小巷去寻找那虎年的年味。 <font color="#ed2308"> 腊货飘香 年味浓郁村庄</font> 在乡村,有一种必不可少的味道,那就是腊味!把肉类以盐或酱腌渍后,再放于通风处,或晒、或烤、或熏,风干后制成。 常见的腊味有腊肉、腊肠、腊鸡、腊鸭、腊鹅、腊鱼、腊乳鸽、腊香干、猪血丸子等,可谓是万物皆可腊味。 入冬时,家家户户门口挂着的腊味是家乡人的过冬仪式感。只有吃到了腊味,才有过年的味道! 乡村里,家家户户阳台上,满满当当挂着各式各样的腊货,着着实实透视着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过年蒜苗炒腊肉的那份香甜,在空气里飘呀飘,由近及远,指引着你我在回家路上,一刻也不想停留。 阳光、微风、时间赋予家乡腊肉华丽的光泽和独特的鲜香,蒸熟以后,一截截切开,酱香就飘到了空气中,染得白米饭也是香香的。 春节,吃腊肉,既是品尝一种家乡的味道,或许更多的是咀嚼一囗难忘的记忆,重温一段隐约的情怀。 <font color="#ed2308"> 糍粑绵甜 年味凝结邻里</font> “一二三加油”乡村里米香浓郁,欢笑声、舂米声此起彼伏。打糍粑是乡村人过年的重要活动之一。也是乡村人团结和谐凝聚的象征。 乡亲们一边围着碓窝跑着转圈......领头的一声高减,几个人便一边说说笑笑,一边使劲地用木棍捣着糯米。 “一二三起”,齐齐地用木棍将粘粘稠稠的团团举起来,在空中翻个个儿,再“啪嗒”一下,甩到碓窝里反复几次后,把它放到早就准备好的抹了一点清油的布上,再用手揉几下,糍粑便打出来了。 烤糍粑、吃糍粑是亲人们的享受,生起熊熊烈火、切成薄薄粑片,放入火炉,大火中的糍粑脱去了白面书生的模样,摇身变成黑脸大汉。掰开烤好的糍粑,外焦里嫩,再粘上细腻的白砂糖。咀嚼、品味,绵滑的糍粑久久在囗腔打转,似乎不舍下肚。 糍粑香甜,喻示着生活甜蜜幸福;糍粑成圆,喻示着喜庆团圆。春节到了糍粑也是馈赠亲友的佳品,虽然现在日子好过了,收到亲朋好友送来的糍粑,也能感到浓浓的暖意和年味。 <font color="#ed2308"> 篝火拢堆 年味映照吉祥 </font> 乡村的篝火,最能让人感觉到过年的气息。夜空下,人们围坐在篝火旁,听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结识的人,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哭过的笑、笑后的哭,无论美好或痛楚,皆成了现世的记忆和回忆。 乡村小院中央那一团篝火,在浓浓的氛围中继续燃烧着,它冉冉地飘着红红的火焰,它映衬着祖辈们慈祥善良的雍容笑貌,它凝结着乡亲们相依相伴的同心,凝聚着家乡游子期盼团聚的心情。时代不同,意义一样。不忘过去,展望未来。 火是乡村的精灵。它不仅暖胃、更暖心。它让乡村里寒冷又漫长的冬季变得明媚动人。“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热烈燃烧的篝火旁,许下满满的新年愿望:“来年日子也像这篝火一样红红火火”。 <font color="#ed2308"> 腊梅播香 年味冀润心田</font> “正欲清谈逢客至,偶思小饮报花开。”在乡村走乡串户,闻声,腊梅花也总是在人家墙院里最先探出头来迎客。 门未开,香已至。让人一扫沉闷,脚步顿时温暖起来,心生各种各样的感动、温馨。 腊梅和过年一直是联系在一起的,正像儿歌唱的“正月梅花对雪开”。梅花,浸染着新春的喜气,它们恣意地绽放,倾洒着自己沁人心啤的香气,那香气在人们的心头缠绕。 梅花,小村的她正翘望着光焰的除夕,万家烟火齐鸣构造一幅幅美丽的景象。这是阖家团圆幸福快乐的象征,这是人们对新年美好未来的象征。 春节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除夕围炉那一席关于亲情、乡情的盛宴,传承着孝敬与团圆、传承古国文明永远辉煌。 <h5> 文化进农家 年味更浓厚 (摄于操军古应坛屋组)</h5> 乡村的年味儿,永远是乡村人悠久的根。我喜欢乡村浓浓的年味,就像母亲常常喜欢我们回家一样。这年味,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这祥和而温馨的幸福。 “脚下有根,胸中有志,眼里有光,人生有为。”久久注视着这几行字,我们不仅看到乡村的未来,也能看到一片片华夏大地的未来。 在中国文化中,虎是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虎年将至,我们以民间美术中的“虎”,祝大家:与虎添翼、虎虎生威。愿乡村大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