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孔子问子桑雽曰:“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吾犯此数患,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p><p class="ql-block"> 子桑雽曰: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林回弃千金之壁,负赤子而趋。或曰:‘为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 ,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壁, 负赤子而趋,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夫以利合者, 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p><p class="ql-block"> 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p><p class="ql-block"> 孔子曰:“敬闻命矣!”徐行翔佯而归 ,绝学捐书,弟子无挹于前,其爱益加进。</p><p class="ql-block"> 异日,桑雽又曰:“舜之将死,真泠禹曰:‘汝戒之哉,形莫若缘,情莫若率 。缘则不离, 率则不劳。不离不劳,则不求文以待形;不求文以待,固不待物”。</p> <p class="ql-block"> 孔子向子桑雽请教,说:“我第二次被从我的故乡鲁国驱逐出境的日子里,宋国人反感我,砍倒可以遮荫避暑的百年大树,阻止我聚众讲学;卫国人讨厌我,到了铲除我的足迹去驱赶和羞辱我的程度;在商周之地,没人理睬我们,弄得穷困潦倒,什么事情都很困难;也曾被围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七天七夜没有生过火,吃不含米粒的野菜度日子。我遭遇了这么多的厄难,亲朋故交和我愈来愈疏远了,弟子和朋友也不断地离去了,这是为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子桑雽说,“您没有听过聪明人逃亡的故事吗?聪明人林回舍弃价值千金的壁玉,只抱着自己的婴儿逃跑。有人议论他说:‘就价值而言,一个婴儿只值很少的钱;就拖累而言,一个婴儿就太拖累人了。舍弃价值千金的璧玉,抱着婴儿逃难,为什么呢?’ 林回说:‘碧玉与我是利益关系,这孩子与我是血缘天性关系’。利益关系,在遭遇贫穷、祸乱、病患、灾害的时候,就会相互抛弃;而血缘天性关系,在遭遇贫穷、祸乱、病患、灾害的时候,就会相互包容。”</p><p class="ql-block"> 相互容纳与相互抛弃差别就太大了。况且君子之间的交往,清淡的像白水一样,小人之间的交情也许甜的像米酒,然而君子因天性相交,故淡泊而相互包容。小人因利益相交,关系看似甜美却利断义绝。 那些为了利益,看上去好像是无缘无故就相投聚合的人们,也会看上去就无缘无故地分离走远的。</p><p class="ql-block"> 孔子听完后,恭敬地说:“听了您的指教,我知道自己的命运了”,他低着头沉思着慢慢离去了。</p><p class="ql-block"> 回到故乡鲁国后,孔子关闭学堂,销毁书简,遣散弟子,从此无人伺学于前,可是门徒和友人们对他的敬爱反而更加深厚了。</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桑雽说:“舜在快要离世的时候,真诚恳切地对大禹说:‘你要谨记这个人生戒律啊!人的行为与其内环境的稳定有密切的关系,人的情志与率真与否最相关。内环境稳定,则行为不会离轨,本性率真就不会志迷神劳。人若能做到不偏不离,心神不劳,则无需以教说来规范外在行为。无须教说,也就不需要说教治人的条条框框了。</p> <p class="ql-block"> 孔子在流亡列国的经历中,因为推广儒学,他受了很多的苦难,同时还出现了“亲友益疏,徒友益散”的情况。他不明白是为什么,就向高人子桑雽请教,子桑雽讲了一个“假人之亡”的故事,并就故事中“聪明人”的选择点拨了孔子,孔子因之开悟了。</p><p class="ql-block"> 从故事的表面上看,聪明人林回在逃亡中,舍弃价值连城的壁而带着自己的婴儿逃跑,是因为他认为财富与血缘相比,血缘更重要。财富是利益关系,在遭遇贫穷、祸乱、病患、灾害的时候,会让你周边的人相互排斥,相离相弃;而血缘的天性关系,在遭遇贫穷、祸乱、病患、灾害的时候,则会相聚包容。这样的道理是聪明人都懂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而子桑雽提示说,相互容纳与相互抛弃差别就太大了。君子之交淡若白水,小人之交也许甜蜜的像米酒。然而,君子因天性而相交,故淡泊而相互容纳。小人因利益而相交,关系看似甜美,却会利断义绝,相互离弃。他点拨说,为利益驱使,看上去好像是无缘无故就相投聚合的人们,也会看上去就无缘无故地分离走远的。</p><p class="ql-block"> 子桑雽的寓意是,当人们看到从学于孔子而不能获利的时候,自然就抛弃他了。而庄子的寓意是,孔子之学是趋利之学,表象之学,而非天性之学。</p><p class="ql-block">因此,回到故乡鲁国以后,孔子关闭学堂,销毁教材,成了我国文化史上在人生末年敢于彻底否定自己学问的大宗师,得到了人们的敬仰。</p><p class="ql-block"> 为了加深读者对这个故事寓意的理解,庄子还在故事的最后,借用子桑雽对舜向大禹交班时的一段告诫,对这个故事的寓意进行了进一步的注释:人的行为与其内环境的稳定有密切的关系,人的情志与率真与否最相关。内环境稳定,则行为不会离轨,本性率真就不会志迷神劳。人若能做到不偏不离,心神不劳,则无需以教说来规范外在行为。无须教说,也就不需要说教治人的条条框框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