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领地教育情结

蚁桥渡儒家文苑

<p class="ql-block">文章:原创</p><p class="ql-block">配图:部分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  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有人说大部分人的一生会在死后五十年的时间,泯灭殆尽,也就是一个人死后五十年,你的亲人也会渐渐忘记,那些你的存在痕迹,你做过哪些好事坏事都会随着时间渐渐被遗忘。环顾记忆中的前辈,我记忆中依然没有了曾祖父生前往事的画面和故事。身后五十年,作为读书人,若我们不去留下家庭夜话的片牍,也许我们的后人如我一样,与前辈渐行渐远,更不用说读书人应记住五代老人名讳事迹了,如果家无史又谈何继承啊?</p> <p class="ql-block">  蓦然间想起作为私塾老师爷爷,教育自己从小要树立领地意识的关爱诱导,零碎的往事,给我启迪崔我担当,一件件连起来令我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蓦然间却在现在孩子们身上,发现这种教育已经越来越淡。这使我有种紧迫感,急着写下来些什么,好让孩子们去回味学习,重新感悟爷爷给予我的那份期盼,伴随后人借鉴成长。</p><p class="ql-block"> 我的爷爷叫孔繁认字缄三,他和小宋走出来的老革命家孔令视是同学也是本家爷们。奶奶在我1岁的时候就病逝了,母亲在街上做裁缝父亲在外地学校教书,我小时候大多时间随爷爷一起住。也许是父亲单传到我有了兄弟两个的缘故,爷爷从小非常喜欢我无论读书、写字、做农活,赶脚办事,赶席都会带着我。</p><p class="ql-block"> 从记事起爷爷都和我讲男孩子应该从小必须像小老虎一样具备领地意识,所以父亲的小名爷爷就叫他丙寅,我听的懵懵懂懂。</p><p class="ql-block"> 记事后爷爷就常常领着我熟悉家里田地、院地边界。对记录在册的田地,每年亲自领着我和哥哥,拉线培田埂核地边,做到不贪占不割让。家里院地我和哥哥在时他都点了一遍边界,有的还领着我们亲自放灰锥。闲置的院地地界还要我们和他一起种上树木。家族墓地的名称地理位置边界,哪里是“送水地”,哪里是“轿杆地”,“九龙归仓地”在哪?“罗圈椅”地靠的什么堤?,那些领地故事他都要求我们记下位置和疆界。</p> <p class="ql-block">  闲暇时间他会给我和哥哥讲我们家族成长迁徙,分家立户之前的故事,讲小宋始祖梁家店病逝立祖;讲三门信如何成了长支;讲“老二门”分家独立成了二支、三支,讲三支的老三门、老五门分家;讲三支少五门和老七门的关系;他说这是我们小宋孔家一个迁徙家族的发展史,是孔家男儿心中固有血缘的领地疆界,一个家族的虎愤男儿不可以不知道。</p> <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爷爷大年初一亲自领着我和哥哥颤颤微微端着初一盛起的第一轮饺子碗,拿着馒头包子让我和哥哥给家族的长辈们送去新春的贺饺,并告诉长辈们这是他们学礼的第一课,尊敬长辈熟悉亲人的领地,让家人认识他们熟悉他们,也让他们从小记住家人亲人的味道习惯。让孩子像小老虎一样,从小知道自己成长中,照顾他们和需要他们照顾的亲人族群,这是一个孔氏家族男儿的基础养成。“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齐家”启蒙教育的第一课,男孩子的领地意识教育,必须根植于他们心中。</p><p class="ql-block"> 当时对于爷爷的这种教育我并不在意,也没有他提到的领地意识。尽管这样,他仍然在日常时时说起。</p> <p class="ql-block">  记得我五岁那年在好奇与懵懂之间,爷爷带我去西街周家表叔家,赴祭丧事,问起爷爷行祭拜的礼节,爷爷一点也不嫌小孩子烦,却很耐心的用小木棍在地上画着给我讲述了,祭礼的规矩要求。作为施礼的规矩,从那时起我第一次了解到,用礼的意义在于道义的规范,也不是什么封建迷信,而是行为自我约束,形成规矩意识养成方法。这些规矩把人对生命的敬畏,待人的礼节都放了进去。什么是“巧十三”、“懒九拜”“花九拜”?,什么是“二十四拜“?“连四扣”“二十四拜”为什么是大礼,有些人为什么不能轻易施这种礼?这些行礼的对象有是哪些?礼节的分寸该如何把握?这些他都一一精讲。</p> <p class="ql-block">  爷爷对于男孩子该有的修为,都会精讲,礼节这件事,事后他也给我不厌其烦的讲解了多次。他说这是男儿独有的学习责任和基础礼节养成,更是儒门诗礼传家,耕读继世的根本修养,是我们心中礼仪养成,固有的领地不可弃之不顾。</p><p class="ql-block"> 记得在当天的祭祀活动上,爷爷第一次带着我一起在灵堂,向亲戚行祭礼,年少学礼的稚嫩,招得旁边围起了很多人。那也是我人生第一次,被爷爷带着,在他礼敬天下的领地,进行了平生的第一次施礼。</p> <p class="ql-block">  爷爷作为私塾老师从不打牌赌博,他说读书人要有领地意识和天下观,要时刻有开疆拓土的观念,我曾经问爷爷在家去哪里打仗?</p><p class="ql-block"> 爷爷笑着拿起笔在宣纸上用他的颜体字给我和哥哥写下: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七八座,八九十枝花的临帖,告诉我和哥哥先从字炼起,再读圣贤书。</p><p class="ql-block"> 读了《论语》老祖宗陪你,读了“四书五经”先哲与你同在,读了《诗经》会说话,读了《易经》会算卦,读了《道德经》老子为你出谋划策,读了《东周列国志》可以治国安天下。</p><p class="ql-block"> 读书人只所以被称为先生,于家的责任,在于能够站在一个高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于学习接触的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多。读书人开疆拓土的领地,就在不断的学习当中,只有不断的学习,你的知识领地才会不断的扩大,开卷有益,学不可废。和爷爷生前在一起的日子,经常在劳作之余,看到他没事就看书读报,遇到好的文章还会记下来,写成册子。有一次我问爷爷这些文言文读着这么费劲,又难懂为什么以前读书人,不和现代人一样写白话文呢又方便又容易理解呢?爷爷曾经告诉我这就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魅力。大概意思是说文言文就是中国文化承载信息的硬盘,文言文一句话几个字,要用很多白话文才能表述完,有些句子为了方便记忆,还要讲究对仗和律动,对开蒙启发学习,开悟应用都有很大的益处,而且开悟之后每个人的感同身受,又都有所不同,有触类旁通的启迪之功。所以文言文,在古人节约简便的文化应用方面才会传承至今。我不知道爷爷知识的蓝海领地到底有多大?</p> <p class="ql-block">  我陪爷爷的时间在人生历程中现在看来竟然是那么的短暂,但他关于领地意识的教育理念却在我心中弥久难忘。现在的年轻人,我已经很少看到小孩子大年初一虎贲般的满怀领地意识,游历于亲人族众间的恭贺沟通。 </p> <p class="ql-block">  网络间竟有一个叫王小林的大学生在父母去世后生生饿死在家中。我惊诧了,现在学子们的自我生存能力,更不用说,要他们有爷爷期待我们这一代的虎贲情怀了!看到孩子们回到家,最惬意的竟然是沉迷于红警、吃鸡、英雄联盟等电子游戏,依然没有了老一辈们的执笔学习的激情斗志。我不禁反思,在文化的继承与崛起上,中国教育是不是该有一次觉醒与西方文化侵蚀的对决。让孩子们从此不再沉迷游戏与安逸,重新燃起他们虎贲的希望之火,找回他们心中的领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记得每年的上元节,爷爷生前都会领着我和哥哥到家族的墓地,送灯烧纸,放烟火。他说有时候生命的价值就像十五晚上的这片烟火之气,香火断了就是领地尽失时刻。许多人希望自己不断香火的意义和诠释就在于,在这星光灿烂的烟花里、夜空中,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盏灯和光亮。那才是属于他这一支一脉生命存在,延续的价值所在,领地所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