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

茉莉清香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腊二月‬十三,间民‬称之为“小年” 。在民有间‬送灶神习俗‬,就是灶送‬王爷到天庭述庭职,灶爷王‬有“一家之主”“人间察监‬神”之说。​‎ ͏</p><p class="ql-block"> 所以每年月腊‬二十三天这‬,早早点香,说说好话恭灶送‬王爷到天庭‬帮我们说说好话,里家‬平时的行善,德积‬,全灶凭‬王爷的汇报。</p> <p class="ql-block">  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p><p class="ql-block"> 那时,祭灶日的地位仅次于中秋节,在外做官、经商或读书者,都要在祭灶日前赶回家团圆,吃自家做的祭灶品,以求向灶神祈福、来年全家平安。我们南阳这边会做一种类似烧饼样的馍馍,叫团圆馍,当地方言谐音叫椭tuo乐le馍。做法其实很简单,和我们现在做的馅饼差不多,可能会稍微硬点儿,但是祭灶用的必须是甜的。这个甜是有讲究的,吃了甜的灶王爷嘴才甜,才能在天上替我们说好听话。</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年,母亲出门在外,本不打算回来过年的,但是到了这一天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心里空唠唠的,便放下一切赶着最后一班车在天黑前赶回来,和全家人一起吃了团圆馍。</p> <p class="ql-block">  春节的序曲是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祭灶日有详尽描述:“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诗写得真实细致饶有情趣,足见古代民风对祭灶的重视、食品的丰盈。</p><p class="ql-block"> 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的。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祭灶时要陈设供品如糖果,肉啊什么的,供品中我们这儿最突出的当然还是椭tuo乐le馍。</p> <p class="ql-block">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做好的tuo椭le乐馍,糖果,鸡蛋等。然后烧纸钱,放鞭炮送神灵升天。记得每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此时父亲边烧纸钱边祷告:“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天,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记得小时候父亲祷告后总还要喊我们跟他一起去跟灶王爷磕头,以表诚意。</span>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p><p class="ql-block"> 古俗有“女不祭灶”的说法,祭灶往往是男人们的事情。近代却多数由家庭主妇来充当祭灶的角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p> <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奶奶在这一天总会坐在灶房外那棵老枣树下,边忙活着手里永远也干不完的活儿,边教我们唱这首歌永远也不会忘的歌谣:</p><p class="ql-block">二十三炕椭uuo乐le,,</p><p class="ql-block">二十四扫房日,</p><p class="ql-block">二十五炸油馍,</p><p class="ql-block">二十六磨豆腐,</p><p class="ql-block">二十七宰公鸡,</p><p class="ql-block">二十八把白面发,</p><p class="ql-block">二十九蒸馒头,</p><p class="ql-block">三十,捏鼻👃(包饺子)</p><p class="ql-block">初一,躬脊,作揖磕头……</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因为只有过年了才能有肉吃,有新鞋子有花衣服穿,还有人给压岁钱,记得儿时,临过年时,手巧的妈妈会给家里每个人都做双新鞋子,其中我的最漂亮,因为在鞋面上还绣有花,大多是梅花♧,跟真的一样可好看了。我总会在初一那天穿上新衣服,新鞋子到处去炫耀。那时候日子虽然清贫,但,是真的开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一晃都是二十多年以前的事儿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后来我们搬离了原来的小山沟,换了乡邻,奶奶已离开我们多年,我们也早已长大成家,日子越来越好了,但是总觉得年味越来越淡了……</p> <p class="ql-block">后来啊,过年就像证着团圆。</p><p class="ql-block">每个人,都念着一条归家的路,</p><p class="ql-block">每条路,都系着一家人的心,</p><p class="ql-block">哪怕跨越千山万海,</p><p class="ql-block">穿过人山人海,</p><p class="ql-block">过年回家,回家过年。</p><p class="ql-block">“年”就是“家”,</p><p class="ql-block">是家人期盼的日子,</p><p class="ql-block">是故人重逢的日子,</p><p class="ql-block">是一年团圆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年辞旧岁,又是一年迎春来。在新的一年,告别焦虑懈怠的自己,愿我目明心亮,立心而行,能笑的灿烂,活的通透!愿2022的我们:有盼,有趣,无灾,无难,愿我们的家人身体健康,平安幸福!愿山河无恙,人间安好,愿你我所愿皆所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