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书、一茶、一知己”。最近我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从题目上看“静悄悄”指安稳而平静,“革命”指变革、革新,简短的题目却含义深远,暴风前最宁静、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同时也说明革命的漫长。这一革命是教学形式的变革,课堂学习形式的变革,教师对学生认知的变革,是对教育的重新认知。这本书打开了我对教育认识的另一扇窗,对“双减”政策下课堂教学有了新的理解。感谢江洪英校长、许亚慧副校长对教师的前瞻引领,指导老师的专业成长,在读书的道路上收获美好,看到不一样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那么,课堂上如何变革才能适应现代的小学生?适应“双减”政策下对孩子的教育,什么样的课才是生动的课?才是从学生角度出发的好课?看过这本书后我有了自己的感触:</p><p class="ql-block">1、教师要有温柔的语言,对知识能够娓娓道来,学生在有安全感、情绪稳定的氛围内学习,能够很好的相互促进,增长彼此的智慧,敞开心扉,把自己的心声慢慢讲出来。</p><p class="ql-block">2、课堂上教师能够应对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书中第一章提到:不再是所有的学生去配合老师上课,而是教师要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对学生的发言及时给予评价,这种评价已然不是:你真棒!回答的真好等类似含糊的评价,而是“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啊!”等与学生产生共鸣。这就要求老师有认真倾听的能力,有“量体裁衣”的能力,有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的能力。</p><p class="ql-block">3.学生之间的学习氛围,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学生之间的共同学习。一堂课重要的是倾听,不再是追求热闹而没有实质内容的课堂。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从别人的发言中找到共鸣点,激发自己的思考,才能不断地深入学习。书中第二章<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两句话说得真好:“凡有不好好听别人发言的学生,肯定有不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一言一词的教师。”“在教师的鼓励下,仅仅能侧耳听稍稍远一点的同伴的声音也是不错的。”培养倾听的习惯是漫长的,这种变革是静悄悄的,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充分实现的,但教师要有改变意识。在课堂上形成的关系应该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span></p> <p class="ql-block">看过这本书后,在研讨方面,我也有了不一样的认识。以往的研讨上课准备过程占据大量时间,课后研讨时间短。上课成长往往在研讨过程中获得成长。文章第二章指出:“研讨的方向不是针对课上的好坏,老师的表现,而是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进行研讨,共享课堂上出现的丰富多彩的事情”。这样的研讨评价时不再担心针对上课者提出批评意见而不高兴,当然没有批评的研讨,老师也不会进步😊。</p><p class="ql-block">这里摘录几句文中令人深思的语录:</p><p class="ql-block">1、上公开课时保持平时上课的风格才是最好的。</p><p class="ql-block">2、没有公开的研讨,就难以产生创造性的教学。</p><p class="ql-block">3、互相谈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有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通过互相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研讨才是每位教师所期待的。</p> <p class="ql-block">要实现伟大的变革 需要所有人做出共同的努力。老师和老师之间形成合作性同事关系,学生和老师直接形成互相学习的关系,学校和社会直接形成开放学习关系,学校形成“学习共同体”。书中提到学科学习和综合学习,我认为无论哪一样学习,都要把课堂和生活紧密相连,离开了生活的学习,学习会变得没有意义 ,失去了原本学习的快乐。实现变革实际也是回到学习的本真,从发现、探究、获得过程中获得成长,把学校课堂和社会课堂结合起来,在相互信任、思想相互碰撞、充满快乐的氛围中完成对生活的学习。我想 在“双减”政策下,或许就是在追求这种每个孩子都得到尊重,每个孩子都得到成长,虽然可能不是最优秀的,但或许是最正确的。书中第三章中的一句话说得妙不可言:“无论什么样的学生发言都有他自身的逻辑世界。”</p> <p class="ql-block">教育教学改革我们永远在路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需要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不断前行。让教育的阳光照进每个学生的心灵!实现由“勉强”到“自主”的转化!最终达到理想的课堂生态!书中第二章坚定地阐明:“学习是交往、共同研究、共同奔赴的过程。”让我们共同努力,不断学习,与学生共成长,共同迎接教育的新曙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