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 海 青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span></p><p class="ql-block">袁本立最早是我博客上的网友,多年来我们在网络上以文自娱,以文会友,并从网友成为生活中的好友,建立了深厚友谊。当我提笔的时候,觉得还是称他“老袁”最亲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袁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喜欢文学,十七岁离开家乡湖北进了部队,在二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中,在异乡孤独的岁月里,从未放弃追求文学的梦想。当他还是北大荒部队农场的一名年轻战士时,就从自己每月8元钱的津贴费中,拿出4元多钱买了一只马灯,用来夜间读书写作。小小的马灯照亮了这位年轻战士的文学之路,引领他走上了“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走向神圣的文学殿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袁的文风朴素、扎实、不花哨,有种结实的力量,著名文学评论家胡平先生评价他的“小说生动而好读,善于描绘也能描绘得很生动。” 所谓“文如其人”,生活中的老袁淳朴、厚道,最大的兴趣就是写作、阅读,旅行。“踏遍青山人未老”是老袁“心向往之”的境界。这些年,老袁走了很多地方,归来就写出一篇篇精彩游记。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写作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旅行开阔提升了他的眼界视野。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品的深度和作家自身的综合人文修养是不可分割的。作品映照着作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数十年里,老袁潜心创作,笔耕不缀,陆续创作出很多佳作。著名的有短篇小说《零点》,这是他的代表作,上世纪90年代初发表在《海燕 • 中短篇小说》杂志短篇头题,当时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另一部著名的《鸭母队长》是一部反映大跃进年代江南农村生活的长篇小说,亦是他呕心沥血之作,由前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评委办公室主任胡平先生作序,并在《大连日报》连载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受到广泛好评。最近读了他的长篇新作《我只告诉你》,令我感到他的创作又进入一个更高阶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说是以老袁的自身经历为素材,以一男一女对话的方式引出一个患上抑郁症病人的内心独白,在男人(也是病人)大段的独白中展开叙述。小说的精彩部分一环扣一环,故事中隐藏着另一个故事,被隐藏的故事才是作者最终要忏悔的,才是“我只告诉你”的秘密。小说的结构颇具匠心,表面看是一男一女在说话,这是现实部分;而真正支撑着文本架构的,是男人的内心独白,梦呓般的语言,这是虚构部分。现实部分显然是老袁设计的,看似虚构的部分倒是他真实的人生经历。老袁选择以这样一个巧妙结构来确立他的叙述,真、假、虚、实,始终在小说中得到交集、碰撞,这样的结构处理,彰显了他驾驭小说的才华和能力。从内容上看,就是一个抑郁症病人的回忆和倾述,讲述了他不想触及的往事。当故事讲完后,病人也走出了精神困障,得以救赎,重获新生。小说通篇读来,文字流畅,语言可圈可点,金句纷呈,发人深思:</p> <p class="ql-block">无所畏惧――焦虑――疑虑――恐惧――面临死亡――万念俱灰。万念俱灰我以为也是另一种无所畏惧。</p><p class="ql-block"> “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恐惧”、 </p><p class="ql-block"> “这些人一定有他们的过人之处,只是这个世界不好读懂也难以打开。”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饱含哲思的句子背后体现着作者对人生独到深刻的洞悉和见解。一个作家的生活阅历不丰富,对人生思考得不深刻,是绝无可能勾勒出深刻的人物形象的。小说中最为震撼人心的就是对濒临死亡的瞬间感受描写,这种感受的诡异在于:感到“死”可怕的人,都在这件可怕的事情之外,而真正承受这件可怕的事情的“我”,却并不怕“死”,“我”当时的感觉甚至是解脱,甚至还带着有点嘲弄的眼光看着活人忙碌的世界,所以“我”才发出了——“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恐惧”这样具有哲学高度的箴言。对“濒临死亡”的描写,显然已超出一般作家的写作体验,毕竟这种体验非同一般体验。苦难和坎坷对于每个人来说,未必都是有益的,然而对于一个优秀作家来说,却是难得宝贵的人生财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国医学家刘易斯•托马斯在他的作品《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中曾提到,西方现代医学有一种理论,即认为所有动物都带有一种天然的保护性生理机制,毕竟死亡是一种最古老、最基本的生物机能,而造物主赋予动物的天然保护机制会在死亡边缘开启作用,将它们在一团平静的云雾中带到彼岸。这个观点在老袁的小说中似乎得到了印证,他笔下的“我”与死亡对峙时的感受描述是那样不同寻常的安宁、平静、轻松、解脱,绝无痛楚,甚至还带着一点恶作剧的嘲讽望着活人的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只告诉你》是老袁文学创作生涯的一座高峰,从构思到动笔到完成,用了十年时间。可谓“十年磨一剑”。它风格沉郁,又不乏轻松幽默,在看似简单对话的场景中,隐藏着动人心弦的力量。从心理学上讲,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忏悔是说不出来的,犹如真正的委屈也是说不出来的。秘密一旦告诉了一个人,以后也就不再是秘密了。将这个痛苦的秘密说出来,很像是和痛苦斗殴的过程。在强大的对抗中,所表达出的不仅仅是作者的才华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担当和勇气。当作者完成叙述后,心得到了释放,秘密被带走,然而又已永远和他融合在一起了。相信每个人在读完它后,会觉得书中主人公的遭遇似乎离自己很近,仿佛就在身边,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或多或少也有过类似的精神上的困惑。读这样的作品,仿佛就像在照镜子,让人感同身受,引发共鸣。只有这样的文学,才算真正完成了对人性在现实意义上的救赎,而这也正是文学所承担的崇高使命。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 海青,女,自由撰稿人。《书画研究》杂志编辑,现居上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图封底折页,下图封底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鸭母队长》一书2009年7月由北京华艺出版社出版,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评委办公室主任、著名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胡平先生作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并在大连日报副刊连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长篇报告文学《破天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著名作家 毕飞宇长篇小说《推拿》。</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