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辛弃疾2</p><p class="ql-block">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3处。舞榭歌台4,风流5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6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p><p class="ql-block"> 元嘉草草7,封狼居胥(xū)8,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bi)狸祠9下,一片神鸦社鼓10。凭谁问:廉颇11老矣,尚能饭否?</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江山如故,却无处寻觅东吴英雄孙权在京口的定都处。当年演出歌舞的楼台、英雄业绩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化为乌有。斜阳照着京口的草树、普通街巷和小路,人们说那是昔日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住处。回想当年,他在京口领军北伐时挥戈跃马、纵横驰骋,如虎气势,何等威武!</p><p class="ql-block"> 武帝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也在京口草率北伐,效法汉将霍去病伐匈奴,不但没能封山纪功狼居胥,反而兵抵长江北岸时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仓皇南逃,还要时时向北顾。如今我登上京口北固亭回望江北,从北南渡已有四十三年之久,依然记得扬州一带,百姓处处承受着金兵入侵烽火连天的战乱苦。往事怎能回首?当年拓跋焘打败刘义隆后,追兵至离京口不远的瓜步山建立了行宫,今天的百姓,早已忘却这历史的耻辱,竟让拓跋焘的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我和廉颇一样的年纪,赵王尚遣使者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我又靠谁来过问?</p> <p class="ql-block"> 汉灵帝时代文学家刘勋的《人物志·英雄》说:“聪明秀出,谓之英;胆识过人,谓之雄。” 也许辛弃疾合乎这两个特质。</p><p class="ql-block"> 在辛弃疾出生前的13年,北宋遭遇了“靖康之耻”,他的家乡历城也沦为金人之手,南宋朝廷不思收复,他的祖父多教导他不忘不忘家仇国恨,辛弃疾年过弱冠,便率两千民众参与反金起义。南归之后,历职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一生主张抗金。但南归到写作本词的12年间,他一直没有机会驰骋沙场,杀敌报国。朝廷一直对他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并遭受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江西一带, 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不同意韩侂胄立即北伐,被调离了镇江。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直到67岁临死前大呼三声“杀贼!杀贼!杀贼!”,含恨而亡。</p><p class="ql-block"> 他的词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多揭露和批判。这首词是词人66岁被调任镇江知府后,登临北固亭,凭高望远,抚今追昔,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p><p class="ql-block"> 孔子云:“古人登高必赋。”鉴赏怀古诗,一般分三步:临古地,写今景;忆古人,写古事;析手法,明意图。</p><p class="ql-block"> 从全词看,词人立足京口,写了五个典故,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p><p class="ql-block"> 上阙,英雄孙权始置京口镇、建立东吴政权,英雄刘裕京口起兵北伐取胜。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把英雄置身于广阔的历史背景和空间背景,且以字“仲谋”尊称孙权。千百年来江山永恒,英雄孙仲谋却难再寻觅。昔日繁华的歌舞楼台、英雄一时的风流业绩已经在历史的天空和岁月的长河中消逝。今昔对比之中,词人有对钦佩、崇敬、仰慕孙权是安邦定国之才,又惋惜如今没有孙权这样保证国家太平的国君,也是对当今政局失望。用此典故,有表现自己想抗金收付中原的愿望;也有讽刺南宋偏安东南苟且偷安,主降派,主和派,长期主持朝廷,左右政局。</p><p class="ql-block">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词人对刘裕,直呼小名,亲切又自豪。用“想当年”引起古今对比,那个生长在京口普通街巷的寄奴,率军杀敌,挥戈跃马,气势何等威猛;可如今,他生长的地方只有斜照的夕阳,荒芜的草木,景象何等荒凉。词人既钦佩刘裕(宋武帝)真英雄,也有英雄作古的遗憾和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用此典故,作者借此隐约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心情,再一次一明志向。</p><p class="ql-block"> 词的下阙,也是用典,但不同于上阙侧重“人”,下阙侧重“事”。 有南朝宋武帝刘义隆冒险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有佛狸祠屈辱的历史事实;有廉颇老去,使者间离,不被重用的历史事实。“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是刘义隆年号,草率出兵,最终只剩得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封狼居胥”是说汉将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祭祀,胜利而还。“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宋文帝急于事功,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国势一蹶不振。词人这里先将刘义隆和其父亲刘裕对比,批评刘义隆好大喜功;同时劝解执权人韩侂胄妥善筹划。用此典故,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主张北伐,但是反对草率出兵,希望丞相韩侂胄以前为鉴,不要贸然发动战事。</p><p class="ql-block">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由怀古转为伤今。词人回忆四十三年前北方人民反抗异族统治的斗争此起彼伏,如火如荼,自己也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不期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这里值得探讨的是,佛狸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昔日追击宋文帝至离京口不远的瓜步山建立的行宫,如今的百姓把他当作神来供奉,两个场景的对比,词人不堪不忍回首当年的“烽火扬州路”。词人一方面叹朝廷无能,一方面悲百姓松懈。“佛狸”,是拓跋焘小名,本是突厥语“狼”之意,这是作者的蔑称或者仇称,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兵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用此典故,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老百姓就可能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p><p class="ql-block">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故,一是表示决心,和廉颇当年事赵国一样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结果果然如此,在北伐前夕,韩侂胄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p><p class="ql-block"> 总之,这首词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慨叹英雄难觅;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佗胄草率冒进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一个报国无门者、一个大英雄泣血的内心独白!一位暮年英雄的爱与愤!</p> <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1.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p><p class="ql-block">2.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宋代历城人。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辛弃疾(21岁)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耿京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但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对金屈辱求和。</p><p class="ql-block">3.孙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开国君主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建立吴国;发展江南经济;开疆拓土,派军抵达夷洲。</p><p class="ql-block">4.舞榭歌台:榭,建在高台上的敞屋。演出歌舞的楼台。</p><p class="ql-block">5.风流、;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p><p class="ql-block">6.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市),后来迁居到京口(江苏镇江市),刘裕生长于京口,曾两次领晋军京口起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p><p class="ql-block">7.“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南朝宋(不是南宋)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p><p class="ql-block">8.封狼居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境内。词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南宋“隆兴北伐”。</p><p class="ql-block">9.佛(bì)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公元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p><p class="ql-block">10.神鸦社鼓: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佛狸祠本是被异族侵略的耻辱,到了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却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供奉,而不知道佛狸祠过去曾是异族皇帝拓跋焘的行宫。</p><p class="ql-block">11.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米饭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使者回来报告赵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通假字,即屎)矣。”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用。词人这里以廉颇自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