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百条老街巷的变迁

时空踏歌

<p class="ql-block">“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南昌具有2200多年的历史,从汉代筑城以来,一直是江西郡县的治所。南昌<span style="font-size:18px;">曾经有着500多条老街小巷,保留下来有地名的300多条,每</span>条老街巷里,都有着岁月的回声和厚重的文化。虽然我在南昌生活了60余年,但有许多老街巷还从来没有走过。于是,我从2014年开始,陆陆续续走街串巷100余条,用影像纪录了南昌烟火市井以及部分老街巷的变迁。现在,让我们以记忆为轴、以史料为脉,徜徉于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老街巷……</p> <p class="ql-block">合同巷: <span style="font-size:18px;">“合同巷”得名与“同公祠”有关。</span>乾隆五十九年《南昌县志》记载,铁柱万寿宫一带都是南昌的商业贸易中心,常常有人把附近的合同巷作为万寿宫一带商业繁华的佐证,认为是因为贸易次数多、合同签订量大,所以人们就把这条小巷叫作“合同巷”。其实古人不说“合同”,只说“契约”“合约”。合同巷37号曾经有一个名为“祥丰钱庄”。</p> <p class="ql-block">蛤蟆街: 真名叫豫章后街,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吃青蛙。在“蛤蟆街”上,曾经有一路蹲着卖蛤蟆的农民。久而久之,就成了大家嘴里的蛤蟆街了。</p> <p class="ql-block">羊子巷: 原来是回民集居地,设有羊交易市场。清乾隆五十九年的《南昌县志》称这条巷子为羊叉巷,光绪三十三年《南昌县志》才开始叫羊子巷,现已改为羊子街。</p> <p class="ql-block">翠花街: 位于城东广润门内,是一条不到百丈的小街,意在取金翠珠花之意。此地曾为金银首饰、珠宝翡翠荟萃的地方,是老南昌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p> <p class="ql-block">直冲巷: 从广润门直冲而下,抵达抚河岸边。它是古时南昌金融、盐业的中心。清乾隆五十九年《南昌县志》称此为直冲巷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上塘塍上、下<span style="font-size:18px;">塘塍上: 南昌</span>从古建城始,延续到上世纪30年代,抚河支流沿着蓼洲,穿过城墙,一直流进西湖。河道两岸是塘塍,紧靠城墙(1928年城墙拆除后成为船山路)的小巷联通河道的两岸,因为塘塍高出平地许多,因此老百姓就称之为“塘塍上”。到清朝末年,人们根据抚河的流向,把东边的这一段塘塍上叫作“上塘塍上”,把西边的那一段塘塍上叫作“下塘塍上”。因靠近万寿宫南端,旧时是热闹的大街,北段专营估衣旧物,中段多为钱庄银号,南段是“五洋”批发商号。</p> <p class="ql-block">扁担巷: 民国时期南昌著名的红灯区。据92年版的《南昌市地名志》记载,扁担巷因其窄且短、形似扁担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洗马池: 据悉因汉将灌婴率军南下之时,常在这里饮洗战马,又有人称南昌为“洗马之城”,其古名因此而得。它是旧时南昌最热闹的商业街。若要选购绸缎布匹和百货则要到三泰商场等处。</p> <p class="ql-block">萝卜巷: 民初时期南昌总商会所在,巷很短,东西走向。其东头正对清末民初时期的南昌总商会大门,它曾是赣商的发源地。据清道光二十九年《南昌县志》载,此处原是卖罗帛、手巾及丝织品的地方,称罗帛市,随着后来商业中心的逐渐转移,1986年被更名萝卜巷。</p> <p class="ql-block">嫁妆街: 因街道店铺主要经营嫁妆而得名。以前这条街上摆满了用作嫁妆的樟木箱,人们也常常叫它“樟箱街”,走在街中,樟木飘香,香气逼人。</p> <p class="ql-block">筷子巷: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来南昌时曾带来一朱姓同宗,在此广置地产,形成街巷后称快子巷,其寓意有二:快子快孙,人丁兴旺;快着紫袍,光耀门庭。清道光六年《南昌县志》改称筷子巷,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棋盘街: 在万寿宫西侧,原是广润门进出的通道,因巷纵横交错,形似棋盘而得名。经营土布的商号均集中于此。</p> <p class="ql-block">南海行宫: 在南昌的佛教史上为三大名刹之一,相传建于晋朝,初名天成寺,清乾隆年间更名为南海行宫,后又称圆通寺,心道法师曾主持圆通寺。这座千年古刹毁于1952年,当时,南海行宫被占用,用作纸料厂。</p> <p class="ql-block">东万宜巷: 因位于原德胜门内城墙脚下,每逢下雨一片泥泞,俗称烂泥巷。清道二十九年(1848)翻修一新,取谐音雅化为万宜巷,后分隔为东西两端。</p> <p class="ql-block">棉花街: 多称棉花市。民国期间,棉花市成为买卖棉纱、棉布等棉制品的市场,更扩大为江西棉制品交易中心。棉花市离广润门的城门不远,古庙万寿宫亦在其附近,地处热闹繁盛之区,所以有“推进涌出广润门”的民谚。1986年被更名为棉花巷,再后来又被更名为棉花街。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南昌销售春联、挂历等较为集中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瓦子角: 得名于宋代,“瓦子”原本是“百戏杂耍之地”。随着宋代以后,物质的丰富造就了文化上的繁荣,民间从事曲艺杂耍的人员也多了起来,于是乎,“瓦肆”应运而生。“瓦肆”又称“瓦子”,“瓦”,南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解释说:“瓦舍,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其大意是说,艺人们是在露天广场表演百戏杂技、说唱曲艺,表演的时候,观众都聚集在一起,表演结束的时候,百姓又一起散去。就像瓦片一样地容易粉碎分散,因此,人们把这些聚集地称之为“瓦肆”。南昌瓦子角有一标志性建筑——黄庆仁栈。</p> <p class="ql-block">石头街: 因用麻石铺成而得名。在千年以前,这里小店铺门庭若市,每天都排满了长长的队伍。千年以后,石头街成为惠民门最具特色的一条老街。</p> <p class="ql-block">石头街上存在多种时期的建筑类型,保持着从清末、民国和上世纪80年代的各种建筑风貌。1966年与庆云巷、宫保第、二眼井、蒲扇行、二郎庙、西沐英城合并统称红文街。1973年改称石头街,街侧有光明皮鞋厂。</p> <p class="ql-block">坝口巷: 这一段区域原有护城河,周边还有很多水系、池塘等,形成了堤垱坝。另谐传巷内原住一大汉,身高力大,称王称霸。</p> <p class="ql-block">绳金塔街: 市民都叫猪市街,是名副其实的“猪市”,有猪行十多家。每天早市猪叫人欢,好不热闹。</p> <p class="ql-block">带子巷: 紧邻珠宝街和瓦子角,这一带自民国后就成了买卖棉纱、棉布、棉制品的市场。</p> <p class="ql-block">翘步街: 广润门外曾称“桥步街”。南昌方言俚语“专走翘步街”,表达了专门和别人唱反调、意见相左的意思。据文献记载,翘步街南起萝卜巷,北至中山路,地处老城墙“广润门”之下。清乾隆五十九年《南昌县志》中记载,之所以称“翘步街”,是因为广润门又名“桥步门”。</p> <p class="ql-block">友竹花园(高升巷): 据传明太子太师严嵩当年有座府第坐落于此。今天的友竹巷正是严嵩当年后花园所有地,相传园中当时种植有友人赠送之名竹而得名,而严府的后门就开在后花园内,当年想在官场飞黄腾达的人都得给严嵩送礼拉关系,所以老百姓称之为高升巷。</p> <p class="ql-block">系马桩: 据传古时候,外地考生都是骑着马自进贤门进贡院赶考,马拴在外面,栓的多了,就成了有名的系马桩街了。</p> <p class="ql-block">炭巷: 清初是惠民门外一条靠河的小巷,巷内有炭行。</p> <p class="ql-block">书院街: 得名于“豫章书院”。书院创建于南宋,为传播朱程之学的基地。1933年,书院街被象山南路分割为东西两段。如今坐落于书院街的南昌十八中学仍有一块青石匾,上面镌刻着几个大字“豫章书院旧址“。</p> <p class="ql-block">江南会馆: 原为江浙两地商人在此建馆商联络之处。</p> <p class="ql-block">铁街: 清光绪年间此地多铁匠,故名;西段因制伞户多,称伞街;中段支巷因正对原总镇府,称总镇坡。现是京剧舞台服装道具和制伞作坊的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肖公庙: 建于清代初年,供奉江西水神萧伯轩、萧祥叔、萧天任。这家祖孙三代为渔民船夫以及地方百姓施恩佑护,深受人们的爱戴和崇敬,并得到朝廷的封赏。于是,他们在人们的心目中渐渐地由人变成了神,神通广大的萧家祖孙三代化作了江西渔民船夫以及江河沿岸百姓的保护神,人称“萧公”。</p> <p class="ql-block">干家前巷: 相传乾隆年间,宁夏兵备道干以濂辞官来南昌定居,在进贤门内广置地产兴建府第,人称干家大屋。“干家大屋”其中一条巷就是干家大屋巷。</p> <p class="ql-block">石厂街: 原称爆竹街,今滕王阁市场西侧,以前制造爆竹的作坊均设在此。</p> <p class="ql-block">杨家厂: 据新建县志载,元朝曾设平章府于此,明代改为都指挥使署,清初改为提督军门府,康熙元年给为总督官署。四年改提镇衙门,十三年提镇杨富叛逆被杀,衙门被废,俗称杨家厂。曾是花鸟竹帘一条街。</p> <p class="ql-block">干鱼街: 清代此处是买卖干鱼的集市。民国初年称此为干鱼街并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冻米巷: 或许是南昌依然存在的最短最窄的小巷,南起上水巷,北至建德观街。这条小巷原名为“冻米厂”,1986年更名为“冻米巷”。在清代,这里有制作冻米糖的作坊,且风味独特享有盛誉。到了民国以后,南昌城里闻名遐迩的“冻米厂”的冻米糖悄然消失,只留下这条再也不制作冻米糖的“冻米巷”。</p> <p class="ql-block">珠宝街: 旧时是南昌工具与日用五金行业的传统街道之一。而今这里已成为南昌地道小吃一条街。</p> <p class="ql-block">小金台: 相传早年有富豪用黄金制作小神台供奉于家中,小巷因此得名。江西清代诗歌大家蒋士铨出生在此,他与袁枚、赵翼并称“乾隆三大家”,还是著名的戏曲家、文学家。</p> <p class="ql-block">保赤仓: 清乾隆时养生堂的粮仓设在此处,粮食用于为养弃婴(婴有赤子之意),故称保赤仓。</p> <p class="ql-block">老贡院: 宁王朱宸濠在进贤门内建阳春书院,嘉靖元年移建东湖贡院,为全省乡试的考场。清顺治十年迁回进贤门内旧址重建,清康熙二十年又将贡院移至东湖贡院故址,俗称进贤门内贡院为老贡院。</p> <p class="ql-block">包家巷: 南起建德观,北到叠山路。代表文化符号,原南昌城隍庙就在这片古老的区域内。</p> <p class="ql-block">傅家坡: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南昌县志》称付家坡。相传此地古代是西湖浅滩,滩头一高坡上,有付姓建草房居住,故名。1970年改称红志巷,1973年复名,1987年通名付家坡巷。</p> <p class="ql-block">谌家巷: 原有谌氏居住,清末称谌家巷,1966年改名爱新巷,1973年复称谌家巷。 </p> <p class="ql-block">上谕亭: 据清光绪33年《南昌县志》:“上谕亭在瓦子角地段,为张挂皇朝上谕的地方。”清光绪年间沿用亭名为街名。1935年被分隔成东西两段。</p> <p class="ql-block">豆豉巷: 东起张王庙巷,西转南至孺子路。清朝以前称为豆豉厂,这里曾经有制作豆豉的大作坊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禾草街: 古时经常有附近的农民把禾草运到这里来卖,故称禾草街。位于抚河河畔,沿岸遍布码头的柴炭、粮食、食盐、纸张、棉布、卷烟等, 挑夫、小贩云集,庙堂文化发达,民间文艺兴盛。在这不足一平方公里的范围,有七座中小型庙宇,常有庙会、祭祀等活动,民间文艺有坐堂戏、木偶戏、采茶戏。</p> <p class="ql-block">松柏巷: 五十年代以前叫松树林子,因在棉花转运站门口区域有一片松树林而得名。松柏巷富有盛名的当属“天主堂”。</p> <p class="ql-block">都司前: 为江西都指挥使司衙门,建于明洪武年间,旧址在南昌二十中内。</p> <p class="ql-block">烟筒巷: 一条颇有市井烟火气的老巷,但这里并不是处处都是烟筒,只是一条路形似烟筒而已。</p> <p class="ql-block">建德观: 据清道光29年《新建县志》记载,建德观建于东晋咸和年间,距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南昌作为道教文化的发源地,城内有很多道观,但历经磨难,大多没有保留下来,解放之初,仅剩下6座道观,现在建德观也仅仅作为地名而保存下来。1973年建德观改名为宜春路,1984年更改为建德观。</p> <p class="ql-block">赐福巷: 住在此巷的多数是做官的,取“天官赐福”之意。1966年更名为幸福巷,1973年复名赐福巷。</p> <p class="ql-block">皇殿侧: 南唐国都。公元959年(南唐显德6年),李璟决意迁都南昌城,升洪州州治南昌为南昌府,定为南都,并派人在南昌构建宫殿。南唐的南都皇城的位置东临八一大道(原是城墙),西依东湖,南是中山路,北至上营坊。</p> <p class="ql-block">吉水仓: 清末吉水县人在此设有同乡会,建有一座谷仓,民国初年称此仓为吉水仓。</p> <p class="ql-block">耶苏堂: 为意大利籍神父利玛窦于明朝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来到南昌,在进贤门的谷市街(今耶苏堂)买一小屋为临时教堂,给南昌留下了天主教和一个地名“耶苏堂”。《南昌市地名志》(92年版)“东起绳金塔街,西至象山南路,1900年始建教堂,俗称耶苏堂,巷亦得名耶苏堂”。1966年改称驱帝巷,1984年更名为耶苏堂巷。附近的南昌市第三医院(原圣利思医院)对面留有南昌最后一栋法国建筑。</p> <p class="ql-block">民巷: 清代因紧靠巡抚部院围墙,巷内多官员居住,得名官巷,南端偏东有2条并列小巷,分称罐子巷、草鞋巷,1977年统称民巷。</p> <p class="ql-block">仁寿里、廉让里: 这两条紧挨着的古巷,古时期都是老贡院的考场。那时的达官贵人为提升国民素质而诞生的高雅地名。</p> <p class="ql-block">梢瓜池: 一条宽度不足两米的小巷,因当时池塘众多,种植瓜果故取名梢瓜池而保留至今。</p> <p class="ql-block">米市街: 为近郊农民买卖谷米的集市,清乾隆年间称此为米市街。</p> <p class="ql-block">南昌仓、进贤仓: 清末时期,进贤仓东面不远处有一个集贸市场,后来有南昌县人在此开设米店并建粮仓一座,南昌民间俗称南昌仓。因此它旁边的一条西接进贤仓巷的不足百米小巷,遂得名南昌仓巷。</p> <p class="ql-block">大士院: 在南昌七门之一的德胜门下,据悉当时此处有一供奉观音大士的寺院,清康熙年间称大悲院,道光年间称大士院。</p> <p class="ql-block">康王庙: 清代此处有康王庙,乃奉祀宋朝忠臣康保裔之庙,1958年拆庙修路亦名康王庙,1984年更名为康王庙路。</p> <p class="ql-block">三眼井、六眼井: 同属豫章古井。据清乾隆二十二年(1758)《江城名迹记》:东晋时南昌城内江河纵横,洪水成灾。相传在南昌西郊的西山中隐居着一位仙道,名许逊,又名许真君,精通天文地理和阴阳五行之学。为根除南昌城洪患,察看地势,组织民工,兴建水利。如今古井不在,三眼井建有“井象”米粉一条街,六眼井已直通地铁。</p> <p class="ql-block">西瓜套: 广润门在老南昌是一个市民烟火气特浓的地方,明清时这里临江,承担着贸易集中地,所以广润门的街巷至今仍保留“以货品分类” 为街的命名。西瓜套巷即是贩运西瓜的老巷。</p> <p class="ql-block">蓼洲街: 据《南昌县志》(1870年,同治九年)记载:蓼洲位于广润门、惠民门之间城西南百步,因洲上曾经遍长蓼,而得名蓼洲。清乾隆五十九年《南昌县志》载称蓼洲大街。清末简称蓼洲街至今。</p> <p class="ql-block">豆芽巷: 东起江西造纸厂后门,西至富大有堤。这一带的居民因水资源丰富,多以做豆芽为生。虽有四季荣枯,却是年年新生,恒久不谢。</p> <p class="ql-block">状元桥: 相传清道光二十九年,赣州大庾人戴衢亨在多次试举皆名落孙山后,仍不懈努力,最终考上状元。南昌广济桥也就改名叫状元桥。</p> <p class="ql-block">棕帽巷: 相传晋朝许真君头戴棕帽,路过时风将帽子吹落在此,后人称此为棕帽巷。1966年改名创业巷,1973年复名棕帽巷。</p> <p class="ql-block">火神庙: 东起百花洲,西偏北至民德路。《南昌县县志》载:清乾隆七年(1742年)巡抚陈宏谋拓地重建火神庙,香火再度鼎盛。火神庙原址在今南昌洪都中医院。</p> <p class="ql-block">高桥巷: 其实过去是南昌的一座桥,名曰“高士桥”。此桥建于明代初年,为纪念东汉著名的高士贤人徐孺子,故名高士桥(亦称跃龙桥)。</p> <p class="ql-block">小桃花巷: 相传古代此地住的都是老南昌的名门望族与书香门第。<span style="font-size:18px;">老贡院的北面原有大片桃树林,元朝</span>盛行元曲,此地曾有乐坊,歌女们个个艳若桃花,民间俗称乐坊为桃花坊,之后改叫桃花巷。现今巷口有南昌书画大师“黄秋园故居”。</p> <p class="ql-block">裘家厂: 据传是明代有一叫熊月英的民女居住此地,因其舍命欲为其惨死的丈夫裘日修告状申冤,恰邂逅痛失爱女的皇太姑,因其长相与皇太姑死去的女儿十分相像,故而有幸被收作皇家义女,顺势荣登皇姑之位。因熊女擅长刺绣,她请求皇上赐给一块土地(就在豫章府后街的马场附近),于是如愿以尝开了间"绣工坊",为纪念亡夫她又把工坊命名为"裘家厂"。</p> <p class="ql-block">射步亭: 清雍正年间此地为巡抚部院的武将习武射箭之地,名射圃,圃中有一亭,称射圃亭。清末改作射步亭,1966年改名强健巷,1973年复称射步亭。</p> <p class="ql-block">右营街: 曾是绿营兵驻扎之地。乾隆年间,江西巡抚统辖抚标两营,其中抚标左营驻南昌县境“中协府”;抚标右营驻新建县境右营街。右营街也因南临抚标右营驻地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凤凰坡: 在如今的章江路附近,分为上凤凰坡巷和下凤凰坡巷。“凤凰坡”得名于一段历史:明万历年间,南昌知府在此高坡立碑刻石曰:“凤凰坡”,取义于上古诗句“凤凰鸣矣,于彼高岗”。</p> <p class="ql-block">十字街: 在市区中部偏西南,南起建设路,北至绳金塔街,多岔巷,因原处十字路口,故名。十字街为“南昌第一街”及繁华的商业街,得益于其水陆双枢的自然天赋。</p> <p class="ql-block">地藏庵: 紧邻抚河故道,因此处有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地藏庵庙宇而得名。它是一条有百年历史的繁华街道,现已全部搬迁拆除。</span></p> <p class="ql-block">利字街:位于抚河西岸,南起朝阳洲中路,北至亨字街。清光绪年间继元字街、亨字街后修筑,其含义史料记载: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p> <p class="ql-block">芭茅巷: 由地方士绅取名德寿里,文革改为芭茅二巷,芭茅巷边上的豫章后街19号是座建于明代初年的观音庵(街人多称"尼姑庵")。</p> <p class="ql-block">朱紫巷: 西湖北岸设有南昌、新建两县学府,考生中榜后要披红挂彩经过此路。</p> <p class="ql-block">刘将军庙: 在百花洲的西畔,巷由庙而得名。刘将军庙原是明朝大将刘綎的旌忠祠,其遗址在建国后被改为百花洲小学的校舍。</p> <p class="ql-block">花园角: 1934年筑路时占了花园一角,故名。街口有朱德旧居。</p> <p class="ql-block">葡萄架: 传说宋朝此地有一秀才,上京殿试后返家专待佳音。发榜得中后,报喜人至此询问,有人指葡萄架下其家,弄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沐英城: 清乾隆年间称磨鹰城直大街,道光年间改称沐英城直大街,1989年增加通名称沐英城街。相传沐英是明太祖朱元璋义子,文武兼备,战功卓越,官至将军,死后赠封黔宁王。</p> <p class="ql-block">醋巷: 清乾隆年间有一家酿醋作坊在此巷内,故名醋巷。</p> <p class="ql-block">马家池: 1905年收藏的南昌城图标称马家池。北段原有一池塘,曾有马姓人在塘边居住而故名。1966年改称光明路,1973年复称马家池,1987年增加通名,称马家池街,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土地庙: 据《南昌地名志》(1992年版)记载:东起象山南路,西至石头街,清末原有土地庙,巷因庙而得名。1966年改称兴业巷,1973年复称土地庙。1987年增加通名叫土地庙巷。</p> <p class="ql-block">永外正街: 因正对着永和门外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东湖书院: 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通判丰有俊在此创建东湖书院,巷为书院通道。</p> <p class="ql-block">上河街: 广润门老街道之一,明代时期码头就位于此地段,主运百货。</p> <p class="ql-block">将军渡: 据清同治九年《南昌县志》记载,传抚河一渡口因东晋平南将军温峤来南昌时官船在此停靠,故称将军渡,将军渡巷也由此得名。位于老海关大楼背后的一条老街巷。</p> <p class="ql-block">骆家花园: 据《骆氏宗谱》记载:骆氏始祖毅公来自宋代,由浙至赣,始由义乌,卜筑武阳,名显西江(江西)。</p> <p class="ql-block">箭道巷: 垂直于右营街南面,连通叠山路,这里曾经是军营士兵练习射箭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元字街: 清光绪年间在潮王洲(即今朝阳州)上首建此街,得名元字街(元,始也)。</p> <p class="ql-block">下水巷: 原水巷口位于南昌老城通仙坊内钟陵府前,即今叠山路以南处,同治《新建县志》称之为“下水巷”,故“水巷口”就是今南昌“下水巷”。清代大诗人、大戏曲家蒋士铨曾在此购宅居住。</p> <p class="ql-block">算子桥: 据传清朝咸丰年间,桥旁住有熊、游、刘、廖四姓大户人家。四家世代友好,他们约定每年正月初四,每家携带家谱和子孙到桥头核算人数,看看哪家人丁兴旺,最有福气的家庭会得到其他三家厚重的贺礼。因此每到正月初四这一天,鞭炮齐放,锣鼓喧天,附近的百姓都来观看“算子”的盛况。“算子桥”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香平巷: 据《南昌县志》称此地为“香巷”。后因火灾损毁,光绪末年重建,为求平安而改称“香平巷”。1966年更名为“卫东巷”,1973年复名香平巷。</p> <p class="ql-block">瓷器街: 位于滕王阁旁,只有长150米,宽9米。瓷器街的得名,源于一段有趣的故事。古时候这里曾有一家瓷器店,店老板是个出了名的势利眼,后被城外一艰难度日的农民狠狠地教训了一顿。从此瓷器街的这段故事家喻户晓。</p> <p class="ql-block">张家祠: 一头连着珠宝街,一头连着孺子路,巷长约一里。因曾有张姓祠堂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太平巷: 清光绪年间此处房屋密集发生火灾,为安全计拆屋修巷,为求吉利而称太平巷。</p> <p class="ql-block">茅竹架: 此地原是毛竹市。</p> <p class="ql-block">到此,走进南昌一百条老街巷暂告于一段落。我想,这些富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老街巷,不仅仅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更是一座城市的历史符号,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老街巷不仅仅是一条道路,它具有深度和宽度,它是我们每个市民生活场景的记忆和重要的情感元素。尤其是生活在快节奏中的现代都市人,与街道的接触减少,对于古代留下的各种街名知之甚少。因为每条老街巷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它们丰富着南昌的城市文化体系。特别是在英雄城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一代又一代人理应将这些老街巷文化打造成永远充满活力的元素,并与高楼大厦共存互映,见证南昌城市的发展与繁荣。</p> <p class="ql-block">  热忱欢迎大家回忆、点评、补充、斧正!</p><p class="ql-block">(摄影 编辑 : 万贻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