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养之五色食疗之——白色养肺

牧雲

<p class="ql-block"><b>★白色养肺</b></p><p class="ql-block"> 肺,亦为脏器也。中医学对肺有这样的说法:肺位于胸腔,上连气道,喉为门户,开窍于鼻,为气体出入的器官,在人体脏腑之中位置最高,故称肺为“华盖”。什么是华盖?华盖原指古代帝王所乘车子的伞形遮蔽物,在此引申为肺的位置最高。人体气机的运行与大自然气的运行一样。喜马拉雅山上为什么终年积雪?就是因为它海拔很高,地气上升后在这里凝聚成了雨雪。高山流水,有多高的山就有多长的河流,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它孕育了最长的两条河——长江和黄河。肺是人体内的喜马拉雅山,它居五脏六腑的最高位,负责气的宣发肃降,使气不断地转化,通达全身。所以,中医学有“肺为水之上源”一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肝木肺金,说说心肺讲讲肝</b></p><p class="ql-block"> 先来说说肺与心。</p><p class="ql-block"> 中医学认为“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意思是血气运行在血脉之中,血脉之气又都流归肺脏,肺脏聚集百脉之后,再将精微物质传输到皮毛以滋养皮毛;皮毛和经脉之气与精气会合以后,转而运行血脉之中。精气在血脉中与津液相辅相成,人的水谷之精气就能不断地产生并使神气保持健旺的状态。经脉中的水谷之精气,都藏守在肺脏和此外的心、肝、脾、肾四脏之中。所有经脉都必然流经的部位是手部的气口。经脉之气健旺正常,气口的脉象就自然平顺。这形象地说明了肺与全身器官的关系,因此,肺是对人体各种生理功能具有调节代偿作用的重要器官。为什么说肺位高近君,犹之宰辅,称“相傅之官”?《黄帝内经》中写到“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意思是肺,好像宰相,主管气息的调节,也就是肺对心有协助作用。肺主气,包括身之气和呼吸之气两方面,呼出废气、吸进氧气与饮食营养,共同提供人体所需营养成分,并向全身的肌肉、皮肤、毛发散布,提供营养,其作用好像“喷雾器”。肺是宰相,宰相是最了解百官的人,他协调百官,事无巨细都要管。肺是人体内的宰相,它必须了解五脏六腑的情况,所以《黄帝内经》里有“肺朝百脉”一说。大家一定很奇怪,为什么中医学几个指头在左右手腕上一摸,就能知道五脏六腑的情况?就是因为人体内有这个肺经。皇帝要知道国家的情况,怎么办?他首先要问宰相。医生要知道人身体的情况,首要就要问一问肺经,问一问“寸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再简单地来说说肺和肝</b></p><p class="ql-block"> 肺与肝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气机之升降方面。肺位于膈上,主肃降应秋气,其气以下降为顺;肝位于下焦,主升发,应春气,其气以上升为顺。肝升肺降,相反相成,维持人体气机的调畅,是谓“肝升于左,肺降于右”。如《医碥·五脏生克》说:“气有降则有升,无降则无升,纯降则无升。何则?浊阴从肺右降,则胸中旷若太虚,无有窒塞。清阳则以从肝左升,是谓有降有升。”若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或肝升太过,气火上逆,均可循经上行,灼伤肺津,导致肺清肃失常,出现胁痛易怒、干咳或痰中带血,此谓“木火刑金”,或曰“肝火犯肺”。反之,肺失清肃,燥热下行,亦可影响至肝,导致肝失条达,疏泄不利。而在咳嗽的同时,可兼见胸胁胀满引痛、眩晕头痛、面红目赤等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良食苦口利于肺</b></p><p class="ql-block"> 我们经常说:人活一口气。人活着就得呼吸,而肺主管气息的调节,可见肺的重要性,该怎么养护肺?每个人都能说出一堆,比如呼吸新鲜空气,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保持正常的体形,挺胸收腹,锻炼身体,不抽烟,克服不良嗜好。从饮食的角度谈呢?吃什么食物有利于肺呢?《黄帝内经》中这样说:“肺色白,宜食苦。”意思是肺脏主白色,适宜吃苦性的食物。苦味可入心经而降泄心火,心火去而神自安,一年四季适当吃些苦味食物,对延年益寿都大有益处。</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苦味的食物呢?《黄帝内经》中说“麦、羊肉、杏、薤皆苦”。当然苦味食物也不能吃得太多,我们在选择食物时,必须五味调和,这样才有利于身体健康。若五味过偏,会引起疾病的发生。《黄帝内经》就已明确指出:“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说明五味调和得当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重要条件。要做到五味调和,浓淡适宜。注意各种味道的搭配,酸、苦、甘、辛、咸的辅佐,配伍得宜,则饮食具有各种不同特色。《黄帝内经》认为人们任意择食,导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因此指出:“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即咸味的东西吃多了,会使流行在血脉中的血瘀滞,甚至改变颜色;苦味的东西吃多了,可使皮肤枯槁、毛发脱落;辣味的食品吃多了,会引起筋脉拘挛、爪甲干枯不荣;酸的东西吃多了,会使肌肉失去光泽、变粗变硬,甚至口唇翻起;多吃甜味食品,能使骨骼疼痛、头发脱落。这就是五味偏失给身体所带来的损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