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的起点,位于嘉峪关市城西5公里处,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是明代长城沿线九镇所辖千余个关隘中最雄险的一座,至今保存完好。 城关西门外百余米有一石亭,亭中是清代所立的“天下雄关”石碑。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肃镇总兵李廷臣视察嘉峪关防务时,见这里南有祁连雪山,北有黑山,关势雄伟,便写下“天下雄关”四字并勒石为碑,给后人留下了永恒的纪念。 冯胜将军塑像。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初,朱元璋派兵远征朔漠。冯胜为征西将军,出金兰,取甘肃,修建嘉峪关城。冯胜因累积军功而受封宋国公,后因功高盖主遭太祖猜忌,赐死。崇祯十七年(1644年),追封宁陵王,谥号“武壮” 。<br> “九眼泉湖”石刻。 当年冯胜大军在这块土地上驻扎下来的时候,最先吸引他们的正是嘉峪山下的这处泉水,而嘉峪关地区几千年以来的人类文明,所依赖的基础也正是这一长流不断的清水。 一早来到关前,等待开门的游客已经不少。 <h3>趁此机会,请游客帮忙留此一影。</h3> 入口处两侧的墙壁上镶嵌着青铜壁画。 入口处前北侧是“黑山石雕群”园。 林则徐塑像。林则徐因禁烟被贬而罚往伊犁,于1842 年 10 月 11 日曾途经嘉峪关。 面对巍巍雄关和大漠风光,林则徐写下了著名的诗篇《出嘉峪关感赋》。其中“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二句,成为咏赞嘉峪关的绝唱。 南侧是关城公园,园中有与嘉裕关历史相关的人物浮雕与诗刻墙。 雕塑《弩》。 雕塑《盾牌》。 《张骞》塑像。 嘉峪关城楼原修于1495年,后毁于1931年的战火,现在看到的关楼是1987年中央拔款给嘉峪关政府按原样重修的。 嘉峪关城门坐东面西。相传,当年每一个出关人出了此门,除要长时间伫立遥望家乡外,还会从关外戈壁滩上捡起一块石头,郑重其事地朝城墙掷去,如果有回音,那就意味着有生还故乡的可能,否则,就有可能要客死他乡了。难怪此地流传着“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的谚语。 嘉峪关的正门是最外层的西城门,门上匾额《嘉峪关》是乾隆皇帝所书。 关楼下面是25米纵深的门洞,入内便是罗城。 “罗城”是应敌的正面城垒,是由肃州兵备道李端澄主持修建的。罗城南北两端建有“箭楼”,是观望关西、关南、关北烽火的设施。两端与外城墙相接,外城墙又与关城南北的长城相联。内城四角有角楼,也叫“戍楼”,形如碉堡,是守城士兵值勤放哨的地方。 箭楼。 罗城的登城马道和台阶。 马道是为了方便将军骑马登城巡视和拉运物资而修筑的登城通道,旁边的台阶是后人为了保护马道而修筑的供游人登城参观的通道。 穿过罗城“会极门”,即为“西瓮城”。“会极“二字,取自韩非子“其智深则其会远,其会远众人莫能见其所极”,意思是从西域来的诸侯、仕官、商旅,亲善友好地在此相会,从这里经过,向中原王朝朝贡。 会极门设于瓮城南侧,不与内城门直通,使关城更加肃穆幽深,成为内城的一道防线。 “瓮城”取“瓮中捉鳖”之义,意为只要敌人进入其中就是死路一条。 瓮城东城墙上的门楼是“柔远楼”。 柔远,取“怀柔致远以安边陲”之意,意思是对边疆的少数民族不要一味地单纯使用武力,而更多的是去安抚他们。这是明王朝为了实现长治久安,安抚边远地区的政治主张。<br> 城墙下的这块石头名曰“击石燕鸣”。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一日,两燕出关,日暮,雌燕先归,及至雄燕飞回,关门已闭,不能入关,遂悲鸣触墙而死。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之声,也一直悲鸣到死。死后其灵不散,击墙有“啾啾”的燕鸣声。从此以后,游人到此,都要击墙听燕鸣,以至墙面击痕累累。为了保护城墙,现取一块城墙石于此,游人击石,依然能听到“啾啾”的燕鸣之声。 嘉峪关楼与柔远楼。 过了柔远楼,就是内城。 内城的主体建筑是“游击将军府”。 “游击将军府”也称游击衙门,始建于明隆庆年间,后来成为明清两代镇守嘉峪关的游击将军处理军机政务的场所。现在的建筑是1987年在原建筑的基础上恢复修建的。游击将军府为两院三厅四合院式,建筑面积808平方米。<br> 在嘉峪关古代军事史上,游击将军府不仅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的指挥中心,也是朝廷统治地方、检查商旅使者往来、联系西域和中亚及各少数民族的枢纽机关。这是门厅。 前院。 前院以议事厅为中心,着重展示古代游击将军及文武官员指挥御敌、签发关文等情景。 议事厅。 厅中议事腊像。据史料记载,明代的芮宁将军是入住游击将军府的第一人。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苏丹满速尔亲率一万大军进犯嘉峪关,嘉峪关游击将军芮宁、参将蒋存礼、都指挥使黄荣、王琼各率守军进行防御。芮宁率700人在沙子坝(今酒泉境内)首先与敌遭遇,战斗打得异常惨烈,从早晨打到黄昏,结果在敌众我寡的战斗中,芮宁部全都战殁。 西厢房为“武堂”。 武堂为中下级军官的办公场所,屋内有火盆、兵器等物品,墙壁悬卦“出塞”横幅和“嘉峪关军事防御图”、“明代烽火台信号表”。 西耳房为游击将军府管家的住所,内设土炕、方桌、茶壶、花瓶、油灯等物,墙上挂山水画中堂和古代计更方法图表。 东厢为“书堂”。门前廊柱上有一副对联:“效忠社稷酬壮志 寄情书剑慨平生”。 书堂为文官的日常办公场所,是为过往客商签发关照的地方。室内设有文房四宝、关照、书架等物。 东耳房为卫兵室。 后院是游击将军及家眷生活的场所。室内的腊像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游击将军及其家眷的生活场面。<br> 后院北侧是“后堂”。后堂中间是会客室。 后堂东侧是书房。 后堂西侧是游击将军和夫人的卧室。 绣房。 后院东厢房是厨房。 后院的西厢房是仆人居住的地方。 内城的南侧是演武场,即驻屯兵操练比武的地方。 演武场上每天都有定时表演。 演武场东边是“光化楼”。 光化楼是明正德元年(1506年)由时任肃州兵备副宪李端澄主持修建的。 “光化楼“为三层三檐歇山顶式结构,楼高17米。精雕细刻,五彩装成。楼阁第一层为砖木结构,第二、三层是木结构榫卯咬合而成。虽然经历了近五百年的风风雨雨及地震等自然灾害,但仍巍然屹立于关城之上。 1873 年,时任陕西直隶总督的左宗堂在收复新疆伊犁时途经嘉峪关,面对雄伟壮观,气势磅博的关城,提笔写下“天下第一雄关”的巨匾悬挂于嘉峪关楼上,为雄关凭添了几分威严。1924年毁于战火。 <h3>现在看到的《天下第一雄关》匾额为赵朴初先生所题。<br></h3> 从内城穿过朝宗门,就是东瓮城。“朝宗”表示过往朝廷官员虽远行“极边”,但仍要效忠朝廷,忠于君王。<br> 东瓮城劈门南向,不与光化门直通,使关城道路迂回,成为内城的一道防线。 嘉峪关瓮城,严谨地讲应称为方城。我国古代为增强主城的防御功能,一般都在主城大门处建有防御性小城,或圆或方。圆者似瓮,故称瓮城;方者,称为方城。当然,两者功能是一样的,习惯地统称为“瓮城”。 南北“敌楼”建于1506年,是突出于南北城墙上的建筑,一层三间,是士兵巡逻时休息和放置兵器的设施。这是北敌楼。 登上嘉峪关城墙墙垛极目四眺,周边景致尽收眼底。 向南眺望,嘉峪关市区方向绿色成片,这应源于当年左宗棠的贡献。 清光绪二年(1876年),左宗棠奉命率军前往新疆平息叛乱,开辟了3000里陕甘大马路。来到嘉峪关后,当他看到戈壁滩上除了稀稀疏疏的骆驼草外,就是一片荒凉景象,令他感概万分。 <h3>由于左宗棠所率领的多是湖湘子弟,被迫远离山青水秀的家乡,来到这苍茫的不毛之地,不少人开了小差。为了稳定军心,左宗棠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一条就是命令全体将士在路旁大量植树,并制定出严格的法令以保证树木的成活。</h3> 若干年后,这一带就树木成行、杨柳成荫了。后来,曾有人在一棵柳树上刻下一首诗:“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是戈壁与绿洲的交汇。 城墙上看到的戏台与南闸门。<br> 东瓮城前,由北向南分别有关帝庙、文昌阁和戏台三大建筑。 文昌阁始建于明代,清道光二年(1822年)由嘉峪关游击将军张怀辅、嘉峪关巡检张恒利主持重建。楼阁为两层两檐歇山顶式建筑,底层两边为单间铺房,四周立红漆明柱18根,形成回廊。四面装有花格门窗,上部绘制山水人物彩画80余幅。<br> 文昌阁内为面宽三间、进深二间的官厅,明清时是文人墨客会友、吟诗作画、读书的场所,到了清代末年成为文官办公的地方。 关帝庙坐落于东瓮城前北侧,东与文昌阁相连,始建于明代,清代最后一次重修是嘉峪关游击将军熊敏谦主持的。现在看到的关帝庙是1998年重新修复的。<br> <div>关帝庙有牌楼一座,大殿一座,陪殿二座,穿庭一座,总建筑面积720平方米。</div> 大殿主奉“文武圣神关帝”,两侧是周仓与关平。关羽是我国唯一受到“儒释道”三教共同尊崇的偶像,儒家尊其为“武圣人”;佛家尊其为“伽蓝神”;道家则尊其为“关圣帝君”。 刀殿奉关羽的青龙偃月刀。 马殿奉关羽的赤兔马。 戏台位于文昌阁的南侧,是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 年)由嘉峪关游击将军袋什衣主持修建的,系当时守城官兵、城内居民及过往商旅的娱乐场所。戏台前侧对联:“离合悲欢演往事 愚贤忠佞认当场”,横批“篆正乾坤”,高度概括了古往今来人间世事的演义变化及戏曲演出场所的功能作用。 东闸门位于外城的东北角,依坡而建,处于内高外低的险峻地势,易守难攻,当守城官兵从内往外冲杀时,犹如开闸泄洪,势不可挡,所以它也是进出关城的主要通道之一。 东闸门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是一座两层建筑,底层为门洞,门洞上方建有闸门楼,为单檐歇山顶式建筑,上挂《天下雄关》匾额(拓自肃州总兵李廷臣的“天下雄关”碑)。 东闸门外的这棵古柳,传说是当年左宗棠部所栽,因此,被称为"左公柳"。 古老的嘉峪关,就象一位历史老人,六百多年来,悲欢离合的往事,沧海桑田的巨变,都映在它古朴的青砖上,刻在它厚重的土墙里。 <h3></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b><font color="#ed2308">—THE END—</font></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