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回首,岁末。烟火,如常。时光清浅,情怀依然,风景四时更迭。翻开日历,今天已是腊月二十三小年,农历大年也已近在眼前。再看看楼下树上挂满红红的灯笼,这才不得不相信,真的要过年了。</p> <p class="ql-block">其实,内心还是怀念小时候的年味。虽然那时候没有现在这样好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但那时候的岁月,却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记住,去回忆,去眷恋。</p> <p class="ql-block">儿时的幸福,大多来之过年。那时过年虽然物质比现在少的多,但真是叫过年。每到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忙着过“小年”煞灶干。灶干饼有咸甜满种:咸的是葱,香油,甜的是糖,芝麻。做好的饼子要放在锅里煞的两边金黄酥软。那时物质匮乏人们生活艰苦、油水不足、肠胃空荡,面对酥软香甜的灶干饼,宛如久旱逢甘露,让人垂涎。轻咬一口,那滋味永留齿间,至今难忘。</p><p class="ql-block">二十四“扫尘”有驱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这一天,我也陪着父母扫尘。从早晨一直忙到晚上,虽然累点却感觉很幸福。</p> <p class="ql-block">二十五磨豆腐、天不亮母亲就起床,把泡好的黄豆,用石磨磨成豆浆,用厚纱布过滤,把过滤好的豆浆放在锅里加热到沸腾。把烧开的豆浆盛在缸里,放进少量的卤水,瞬间会变成白白的豆腐脑。最后把豆腐脑放置到一个铺好纱布的大柳条编制的容器里,把水分过滤掉,上面盖上木板,压上两个大石头,过半个小时,那白白嫩嫩的豆腐就出炉了。这过年餐桌上就会有几道豆腐做成的菜饶。热气腾腾的屋子里,父母忙碌的身影,为浓浓的年味增添一缕暗香。那时年很暖,暖在烟火中,暖在葱蒜爆炒的香气中,暖在一家人和乐融融的笑声中。</p><p class="ql-block">那时物质虽然匮乏,但年还是过得有声有色。菜的种类不是太多,亦能做成花样繁多。虽是普通的萝卜,烩些猪肉,粉条可谓是美味佳肴。“刺啦”一声,把切好的猪肉倒入油锅,翻炒八成熟放入葱蒜爆香,再烩入萝卜粉条,热腾腾的烩菜便是那时招呼客人最好的菜。</p> <p class="ql-block">到腊月二十八,母亲就发上两大盆面,放在锅里的温水中,然后用大木质锅盖盖好。第二天一大早,面团变得蓬松起来,都溢到盆沿边了。发酵好的面团还要加面粉和碱,特别是碱的用量很重要,因为这直接决定着馒头的成色。</p><p class="ql-block">母亲开始揉面。揉面是个力气活,母亲前倾着身体,腰抵着案板,全力以赴地揉着,揉面靠的是手感,面揉得好,蒸出的馍有酵香,口感好。 先蒸大馒头,代表着大福大贵,蒸蒸日上。有包豆沙和红枣馅,形状是圆的,代表着团团圆圆。有上下好几层的花卷,代表着日子越过越好,都有好的寓意!我问母亲蒸年馍累不累,她总是笑着说:“给你们蒸喜欢吃的年馍,我开心着呢。”这年馍味道里包含着母亲对家人的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p> <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九的这天大工程,早上母亲把馍蒸好,接着就是剁饺子馅,包饺子。父亲要去家族里叔伯家坐坐,母亲则带着我们包饺子。母亲快速地擀着皮儿,供我和弟弟两个人包,忙得我姐弟俩都出汗了。这小小的饺子,就是一座微型“膳食宝塔”:既是主食,又兼副食,一年到头也就过年吃到它。除夕、大年初一、初三、初五和十五,至少要吃五次至六次。要吃到正月十五,其食材还必须有延续性。寓意是,福气连绵不断,幸福永远相伴!</p><p class="ql-block">二十九晚上,过油。就是,榨馍,榨圆子,条件好的家庭榨肉圆子,我家只榨点豆腐圆,苕圆和萝卜圆 。一般都是从晚上八九点开始,一直要炸到转钟。过去,食油是稀缺资源,平时做菜舍不得吃油,过年炸东西的油,都是一年慢慢省下来的。炸好第一锅榨馍,先挟出两根丢进灶火里敬灶王爷,再捡一盘敬祖宗,剩下的母亲就让我们拿走先吃,怕我们在旁边瞎说话。炸的过程,大人也不能说话,也不许我们进厨房,让人有种又紧张又神秘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腊月三十,就是除夕,也是年中的重头戏。这一天要送旧年,迎新春,吃年夜饭就成了一年中最重要的阖家团圆时刻。年三十上午,母亲把那几斤肉,萝卜加水用大火煮一大锅,我和弟站在灶边啃着母亲提下来的骨头,那个香,有一种说不出的香味,现在想起还意犹未尽。中饭要格外丰盛,一家人围坐一起有说有笑,边吃边聊,脸上堆满了幸福喜悦。</p><p class="ql-block">下午,我和父亲贴年画,贴对联。那时的年画分几种,有青年画,还有胖娃娃抱着大红鲤鱼,和单幅的人物画,我最喜欢的是戏剧电影的连画,记得有:“天仙配”、“红灯记”、“沙家浜”、等等......两张画,十二个画面,把整部戏展现出来,每一个画面下方都印有一段解说。喜欢看着那一张张有着故事情节,人物各异的连画,贴在墙上,整个屋子的墙面,相似在放映着一部部电影,从那一行行解说的文字中读懂所有剧情,那一幅幅生动的年画时常带给我开心快乐!春联又叫对子,家家户户都要贴上对子、贴门神,以保平安求吉利!帖好年画,春联后看屋里门外,红纸黑字,翰墨飘香,到处洋溢着欢乐的年味。整个腊月,大家都沉浸在迎接春节的气氛中,忙碌着,开心着。</p> <p class="ql-block">除夕夜祭祖,父亲是主祭,把家谱、祖先灵位敬放在堂屋上厅的神龛上,供桌上摆好香炉、供品,烧香,烧香纸,叩拜,给列祖列宗拜年,祈求家人幸福安康。这是中国流传至今的传统风俗之一。一方面是源于百善孝为先和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在辞旧迎新之际对祖宗先辈表示孝敬之意和怀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深信祖先神灵可以保佑子孙后代,使子孙后代兴旺发达。同时也祈求丰年为最。等放完炮,一家人围着火盆聚在一起守夜闲话家常。由于我们年龄小,根本熬不了多久,大人们先安排我们休息。一夜间,爆竹声此起彼伏。睡梦中,被阵阵爆竹声吵醒,那是街坊邻居家的开门炮声。尽管此时天还未亮,我们的睡意已经一扫而光了。</p><p class="ql-block">侧过身来,发现母亲为我们准备好的新衣己整整齐齐摆在枕边,于是,一骨碌爬起来,穿戴完毕,先到父母房间,向尚未起床的父母拜年,拿到压岁钱以后,便一蹦三跳到爷爷奶奶家拜年,接着又去叔伯家去拜年。到了叔叔家,进门就磕头,高喊“哒哒,娘,给您们拜年”,他们嘴中叫道:“唉哟!就不要磕头了,快起来,接上压岁钱,赶紧接上娘送上的瓜子花生糖果放进小口袋。一上午,我们串着,走着,祝福着!“过年好”,这简单三个字,包含着每个人心里所有的美好祈愿。那些叔叔,爷爷奶奶在我们问好声中,一张张印着岁月痕迹的脸上,那欢乐幸福的笑容,向一朵朵腊梅花开。他们会给我们准备好,糖果。拜完年,我的新衣服兜兜里,装满了甜甜的糖果,那是儿时甜美的年味。</p> <p class="ql-block">最开心的是正月初二,跟着父母亲去外婆家,一进门刚落座,外婆就端上一大盘花生,果子,饼干,外公又送上了一碗加了糖的茶汤,吃着香甜的果子喝着那热气漂香的糖茶,那个美味,不能细思量,简直就是世间最香甜的美享受。</p><p class="ql-block">从初二到初六,是拜年最繁忙的时段。尤其对长辈,拜年时间一般不能拖过初六。这期间,乡间小路上过往的拜年人群络绎不绝,像逢集赶场一般。人们脸上挂着笑意,精神振奋。这是一年中农家人最快乐的时候。</p> <p class="ql-block">家乡是戏曲文化之地,小时特爱听戏。那个年代,物质生活和精神食粮同样欠缺,唯一算得上文化娱乐享受的,也就是春节时看几场戏。到了正月初七、八临大队麦场子上搭起了戏台,对村民来说,吸引力自然是空前的盛况,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刚刚懂事的孩童,每天吃完饭,便三五成群成群的往戏台下赶,早早地去占个好位置。常常是离戏开场还有一两个时辰呢,戏台下已经是人山人海,坐的站的,围得水泄不通,你挤我碰,有的孩子个子矮看不着,索性骑在父亲的肩膀上看,那时的戏比较有代表性的戏。如,快板,样板戏《红灯记》豫剧《朝阳沟》和曲剧《卷席筒》的精彩片段和唱腔,至今都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村里的戏,一直要演到正月十四,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天气回暖,村民们也得准备春耕了,过大年的盛况,也落下帷幕。</p> <p class="ql-block">少年时,年味是春节穿的新衣服;年味是鞭炮声声响;年味是母亲辛勤忙碌幸福的身影!然而对年的记忆,一幕幕,一段段,一如泛黄胶卷,却依然清晰而深刻。思乡情绪浮上脑际,那时父母还健在,那时的年味是父母的味道……如今,嗅着渐行渐远的年味,更多是一份怀念和追忆!</p><p class="ql-block">年味是团聚时那一杯杯醉人的酒香,是一份份承载着记忆深处无法超越的美味。年味是停在岁月齿轮上,任红尘飘洒多年仍可奏出的生命鸣响。</p><p class="ql-block">年味,是家人团聚的味道,是幸福的味道。年味是我们舌尖上对故乡美食的眷恋。也是我们长大后感触的那份最暖的时光。</p><p class="ql-block">年味更是萦绕在我心头牵挂的不舍亲情。是岁月深处折射出迷人的光。儿时年味带给我的种种乐趣和感受,对于今天远离家乡和亲人,且粗浅地品尝生活五味的我来说,留下只是温馨和隽永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生活越来越好了,办年过程也越来越简单了。打年货到超市、到菜市场,什么都有,半天就可办好。年饭也可以在宾馆私人定制,吃上珍馐佳肴。虽简捷快速丰盛,但年味淡了。过年,预示着团圆、幸福和祥和,一年又一年,无论中国的“年”怎么变,都藏着一个化不开的情字,有着淳厚的味道。而那渐行渐远的年味,经历岁月的沉淀,却历久弥新,给我留下最美好的回忆!</p><p class="ql-block">今天小年,心里充满了对家人、对故土思念,写下这篇小文来慰籍心中那一份挥之不去的眷恋!让昔日的年味根植于我们每个人心底。在此,随缘祝福所有的亲朋好友:阖家团圆,小年快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2.01.26.</p><p class="ql-block">曹军</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曹军,笔名随缘。湖北荆门人,喜欢文字,于零九年开始写作,诗歌散文数百篇散见于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曾在短文学网多次获奖,喜欢喝茶,养花,喜欢与文字共舞的女子,融入情感的写作风格,深受读者喜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