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岁末年初,年味正浓。每年到了年根儿,总是会让人想起小时候过年的那些情景。现在人生已过半百,印象中最深刻的还是小时候过年的那些事儿。那时候的人们日子虽然过的穷、苦,天天在温饱线上挣扎,但是对于过年的事儿,家家户户绝不含糊。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那些有关过年的年味、年趣、年忙、年俗,是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幸福时光。而且,经年以后它就像是一个年代的烙印一样,深深的定格在我的记忆深处。以前只是想想而已,今年我想把它写出来,记录一下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那些有关过年的事儿。</p><p class="ql-block"> 我出生在六十年代的陕北,那时候的陕北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的最困难时期,那时候的陕北饥荒遍野,民不聊生,那时候的陕北农村沿门乞讨的流浪者屡见不鲜,家家户户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恓惶,吃了上顿没下顿那是常有的事儿。一年四季青黄不接,人们过着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的日子,一年到头俭省下来的钱和粮食,就是为了能过个好年。所以大人娃娃都盼望着过年,特别是小孩,因为过年的时候能有好吃的,好玩的,有新衣服穿。</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母在那个年代,是从陕北子洲县老家逃荒逃难,来到延长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安家落户的。父母勤劳又善良,通过他们的辛勤劳作和不懈努力,待<span style="font-size:18px;">到我七、八岁的时候,我们家的生活情况已经有了根本的好转。父亲常说:“仓里有粮心里不慌。”母亲也常说:“能让一家人天天有饱饭吃,不突汤漏水的,这日子就算过好了。”这也许就是他们辛苦付出心里最大的愿望吧。穷怕了的人们最怕再过苦日子,所以父母平时都很节约,一年四季生活过的都很俭朴,从不浪费一丁点粮食,唯有到了过年才奢侈一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人们常说过了腊八就是年。是的,在陕北的农村,真的就是从腊八起开始忙年的。母亲每年都是,从腊月初八做腊八粥开始(记得小时候把腊八粥叫做梦饭。)那时候家里大大小小七八口子人,得做一大锅才行。腊八这天早上一家人围坐在热炕上,吃着香甜软糯的梦饭,幸福就从这一刻开始,那真是甜在舌尖,粘在牙尖,美的心尖。吃过以后,留出一些,哩哩啦啦吃上好几天,有时差不多到二十三才算吃完,方能表明年年有余的意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过大年时,吃的穿的用的戴的,样样不能少。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忙着推磨滚碾子,那时候由于吃食都是要自己家加工的,因此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合石磨,碾子全村顶多有两三个,所以到了年底大家都要用,得轮着用。那时候推磨滚碾子的事都是由毛驴带劳的,农业社里也只养那么几头毛驴,今天轮张家明天到李家,毛驴是庄户人家有生命力的农用工具,也是农人赖以生存的伙伴,因此,人们使唤它的同时也很善待它,每次都会给它喂点玉米、黑豆什么的贴点料,以奖励它的辛勤付出。毛驴它任劳任怨,每天天刚蒙蒙亮,就会有人把它栓在磨上开始推面,白面、杂面(豌豆面或蔓豆面)、荞麦面、黑豆面,</span>粗箩子箩来细箩子掸<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一句陕北话,意思是加工面粉要仔细。)推荞麦面有点麻烦,头参下来先把荞麦皮用簸箕簸出去,把没了皮的荞麦糁子留出来一些出来做凉粉吃,然后再把剩下的磨成面粉。滚碾子更是麻烦,每次分别把谷子、软糜子、硬糜子、酒谷米等,倒在碾子上,反复的让石轱辘在上面碾压,滚到糠与米脱壳,米粒干净了,用簸箕把它簸出来。这些都是粗加工,接下来开始准备做年茶饭,就是细加工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陕北的年茶饭种类很多,主要有两大类,面食类和肉食类。面食有黄馍馍、油馍馍、摊馍馍、油糕、糕斜、黄酒等,当然也少不了白面馍馍。这些大部分都是由家里的女人们去做的,当然男人们也没闲着,除了帮忙推磨滚碾子以外,还要做漏粉条和磨豆腐的事。记得父亲那时候会把不太好的洋芋剔出来,用水洗干净,然后把它砸碎磨成浆泡在水里,再用纱布进行过滤,渣子喂猪,过滤出来的水沉淀以后,就是光滑细腻的水淀粉,用来加工粉条。加工粉条还是个技术活儿,用一个比较大的葫芦瓢,下面凿开七八个眼儿,把和好的淀粉糊倒进去,放在开水锅上面,一只手拿瓢一只手不停的敲打抖动,这样粉条就出来了,下锅煮熟,捞出过凉水,挂在外面沥干水分晾干,粉条就算是完成了。后来,人们嫌这道工序太麻烦,而且操作不好就做不好粉条,所以就用饸饹床子压粉条,这样就简单多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做豆腐也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首先把黄豆黑豆浸泡一晚上,第二天放在专用的豆腐磨上磨成豆糊,(豆腐石磨</span>比较轻便,磨盘的外沿有一两寸高的棱,防止磨下来的豆腐流出去。只留一个小口,磨下来的豆腐不多时,塞着或者堵着,磨出来的豆汁多了从这个口接到桶里。磨好的豆糊需要稀释,装进一个密度不是很大的纱布口袋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锅上架一个木架子,放在上面挤压揉搓,反复揉几遍,挤干所有的豆汁,然后开始加大火烧开,一边煮一边不停的搅动,直至煮到能挑起一层豆皮时,这一锅豆浆就算煮好了,快速地用大马勺把豆浆舀出来,倒进一个老盆里,加卤水点豆腐,这也是一个技术活儿,不能多也不能少,要刚刚好,豆腐才鲜嫩好吃,否则,要么点老了苦的不能吃,要么点嫩了豆腐碎的不成型。把点好的豆花倒进一个能沥出水的木框子里,上面压实,等待成型,这样豆腐就算是做好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再看母亲和嫂嫂们是怎样做年茶饭的,我的母亲在我们村里做年茶饭是出了名的一把好手,进入腊月十几就开始给家里人改善伙食了,先做的是摊馍馍,用小米粉兑一点面粉,发酵成比较稀的流质状面糊,在一个特制的鏊子上一个一个的煎制,做好了拿出来对折起来,外面焦黄里面软糯,米香味扑鼻,非常好吃。还有一种面食叫糕斜,也是要起两样面制做的,一种白面面粉,一种糕面米粉,发酵好了以后,把白面的坯子擀开,再把糕面的夹在中间那层,用刀切成方块,上面压些花纹,上锅蒸熟,这又是另外一种风味,同样很好吃。平时,满年四季,一家人都是省吃俭用,上顿玉米窝窝酸白菜熬洋芋,下顿玉米仁饭,黍米饭,或是杂面叶叶和酸菜,“钱钱饭和小蒜,老婆吃了打老汉。荞麦圪坨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这是陕北人那个年代流传至今最好吃的美食了,因为在那个年代,一年也见不到个腥荤人实在是太多了。母亲还常说:”尔格这生活能有饱饭吃已经很不错了,比起旧跟儿吞糠咽菜要强多了,”言下之意就是该知足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做黄米馍馍是母亲最拿手的了,她说是老辈人传下来的经验,软米、黄米的比例是三七分,也就是三各的软米兑七各的黄米,那时候家里有个升子,母亲会用它严格的量盘,然后把搅合好的米倒进烫手的热水的捞一遍,再捞进凉水里浸泡一夜,第二天控干水份,放在碾子上压成米面,把米面放锅里炒制、放老酵头和面、发酵,然后准备馅料,把红豆、豇豆、红枣、老南瓜等煮熟,压成泥状,这可是纯天然无添加的好东西呀,不放糖也很甜,味道很纯正。面起好后开始包馅放锅里大火蒸熟,刚出锅的黄馍馍,黄灿灿色泽诱人,软糯适口,香甜美味,真是太好吃了!黄酒跟蒸黄馍馍时常是一起进的,每逢这一天母亲总是早早起来,先把用酒谷米压的米粉放锅里蒸熟了,挖出来加进去提前采好的麦芽粬,装进一个老盆里,放在热炕头上进行发酵。因为蒸黄馍馍要烧很多柴火,炕头的温度正好是发酵黄酒所需的。黄酒也就是现在稠酒的前身,母亲说酒谷米天生就是适合用来做黄酒的,它的色泽度、粘稠度、浓香度,使做出来的黄酒能达到色香味俱全的最佳状态。过年时它成了庄户人家饭前饭后最好的饮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接下来做油馍馍,这个要比黄馍馍相对简单一些,同样是要泡米压米,或炒或蒸,炒要炒至七成熟,蒸就是把米面分四份,用开水搅拌一份上锅蒸熟,然后取出和剩下的三份混合在一起,同样是放酵头发面,醒发好的面坯用手搓成圆团,压扁中间扎个孔,就像铜钱的形状一样,下油锅炸至金黄,油锅上搭两根高粱杆的桔桔,用这个把它串起来控油,黄澄澄的,就像是一个个钱串串,特别好看,咬一口外焦里嫩,软糯香甜,非常好吃。蒸糕在年茶饭里算是最简单的了,就是把软米或者九谷米淘了泡了压了,把糕面拌点水,上锅蒸,一层一层的撒,撒完气圆就算是熟了,趁热挖出来放在案板上,开始揉搓,很烫,但是还必须趁热採,否则,就两离三观的成不了型,反复揉搓使其光滑细腻更劲道,然后搓成个圆形长条,放在案板上,让它自然冷却,到了除夕那天早上,把它切成半圆形的薄片,放在油锅里炸,炸至金黄捞出控油,撒点白糖或熟芝麻,寓意着家里的日子向芝麻开花节节高一样,生活一年比一年好,一家人高高兴兴过大年。炸油糕是陕北人过年那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吃的一种年茶饭,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了现在。</span></p><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三,好多地方都说是过小年,其实在陕北还有另外一种说法,那就是说这一天是送灶马爷归天的日子,这位大神保佑人们一整年了,过年了送他上天到玉皇大帝那里去汇报工作,因此人们把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美联赠于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过年的肉食类菜要从杀猪菜说起。过了二十三送完灶王爷,就开始正儿八经的准备过年了,杀猪宰羊又杀鸡,鸡毛掸子满天飞。杀猪那天会叫来亲戚朋友帮忙,小时候最怕看那杀猪的场面了,被猪的惨叫声吓得躲的远远的,不敢看那血呼啦兹的场面。大人们一阵忙活之后,猪杀完了,猪肉摆在了案板上,剺一块刀口肉(猪脖子上捅刀子的地方那一块,叫刀口肉,)母亲麻利把猪肉处理一下,切成大小薄厚均匀的片儿,小炒肉下锅,随后葱姜蒜,茴香花椒辣椒各种调味品也陆续下锅,不停的翻炒,随着滋滋的响声油脂不断的流出,味道也跟着释放出来了,加水烧制一会儿,色泽红亮,香味扑鼻的红烧小炒肉出锅了。舀出一盆子来,锅里剩一些肉加入提前备好的洋芋、白菜、粉条什么的配菜,再炖煮一会儿,这顿香喷喷的杀猪菜就出锅了。舀上一碗黄米饭,再扣上一勺挠子小炒肉,所有人一人端一碗,哇!那个香哟!不要说吃兰,光闻这味儿,都能香烂人脑子了。我常想母亲做的猪肉咋就那么好吃呢?后来我想明白了,不是因为有什么秘方诀窍,一定是因为母亲用了自己酿造的酱油的缘故。那时候母亲酿造的酱油和醋,堪称一绝,毫不夸张的说比现在市面上卖的那些大牌要好吃的多了。</span></p> <p class="ql-block"> 到了年跟底父亲都会去镇上赶一回集,置办一些年货,母亲会先计划好买什么,一遍又一遍的叮嘱父亲,然后把家里所有的布票和钱都让父亲带上,买一些色泽鲜艳的花布料、棉花、麻纸、五色纸、盐、煤油等等。买回来母亲就开始忙活着分配这些布料,家里的嫂嫂、姐姐们人人有份,当然也少不了我的那一份,母亲常常会给我缝一件红底碎花的小棉袄,但不是三面新的,新里新面都是给嫂嫂们准备的,小孩子的有个新面儿已经不错了,里子布是大人穿旧的衣服裁剪的,里边装的是母亲每晚坐在煤油灯下,一片一片撕出来的旧棉花,但是也很柔软舒服,然后再一人一条老布做的裤子。母亲每年都要织两丈多老布,不是说好看,而是为了省钱,织布比买布要便宜的多还耐穿。就这样,一家人过年穿的衣服也置办齐了,但是要等到过年那天才能穿了。</p><p class="ql-block"> 在陕北过年的时候还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要给小孩子做个“枣牌牌”。“枣牌牌”就是用红线穿上红枣、甘草秸秸,上面挂个铜钱,下面坠个鞭炮,挂在孩子的背后,这是一种避邪祝福的吉祥物。还有的人家用红线穿上做针线活用的“顶针”,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岁顶针”。每年增加一个,一直到十二岁为止。</p><p class="ql-block"> 忙年,年忙,家里的营生好像总也做不完,母亲整天起早贪黑好像一直在忙,做完那些年茶饭还要生豆芽,生一盆端格铮铮齐格爽爽的豆芽,就是那时候过年的新鲜菜。同时母亲还会带领我们剪窗花,母亲把事先准备好的花样子拿出来,把五色彩纸折叠成所需要的大小,然后把花样子用纸捻子订上去,放在煤油灯上用灯烟熏黑,花样子就被印在了纸上,开始用一把小剪刀,小心翼翼的剪出各种图样,有花有草,有小动物,有十二生肖等图案。接下来打扫窑,糊窗子,把家里里里外外打扫的干干净净,窗子上糊了新麻纸,窑洞里一下子就敞亮了许多,窗格子上把窗花一贴,过年的气氛立马就彰显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每年已经到了腊月二十五六这个时候,一家人都盼望着在外工作的我的大哥能回家过年,我更是每天都期盼着,不停的追问母亲,我大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呀?因为大哥在外地工作,每年也就只有过年才回来一次,每次回来都会给我们带一些水果糖和花生米什么的零食,那是我小时候吃过的最好吃的零食了,彩色的糖纸包裹着彩色的糖果,特别香特别好吃,小时候吃过的花生米的味道,长大后尽管吃了那么多种,但再也没吃过那么好吃的了,那种味道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虽然只是那么几粒糖果和花生米,但是就是喜欢的不得了,吃完的糖纸都要保存起来把玩,把它折成元宝折成小衣服小裤子,爱不释手。小时候的幸福和快乐就是那么简单,那么容易就得到了满足。大哥还是我们家最有文化的人,写的一手好毛笔字,每年过年他一回来,就开始给家里和邻居写对联,我那时候特别喜欢爬在他跟前看他是如何写对联的,有一次大哥问我说:“要不要试一试?”我怕写不好浪费纸,大哥又说:“没关系,我来教你。”就这样大哥握着我的手,一笔一划的写了一个福字,那是我第一次写毛笔字,虽然写的不是很好,但是大哥和母亲都说不错不错,母亲还专门把那个福字贴在了家门上,我看着这福字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p><p class="ql-block"> 有钱没钱不能连毛过年,年底这几天大人娃娃都要剃头、理发,我记得母亲还会给嫂嫂和姐姐们绝脸,也叫开脸,就是用一根丝线套成个圈,然后不停的在脸上滚来滚去,揪掉脸上的汗毛,使面部皮肤更加光滑细腻。小时候只知道开心好玩,看着母亲整天忙里忙外,却不知道她的辛苦,长大后才知道,父母为了能让我们一家人过个好年,不知道付出了多少辛劳,真是天大地大大不过父母的恩情。</p> <p class="ql-block"> 为年夜饭准备的几样肉食,那可是不得不提的几道硬菜。有炖肉、烧肉、酥鸡、丸子、排骨和酥肉等。炖肉和烧肉是要选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先把肉切成大一点的四方块下锅焯水,然后捞起放入另一个锅里,加入桂皮香叶、花椒大料、葱姜蒜、酱油等一起炖煮至半熟,然后捞出来,炖肉是把肉方子切成小方块,然后再加调味品下锅,小火炖至肉质红亮,酥香软烂,收汁出锅即可。烧肉方子表皮上抹一层蜂蜜下油锅炸,滋啦一声,油花四溅,赶紧压住锅盖,这就叫烧肉,然后把它切成薄一点的长条肉片,码放在碗里,上面放些干盐菜(现在大多放的是梅菜叫梅菜扣肉,)上锅蒸至熟透。酥鸡是我小时候最爱吃的了,所以对它也印象特别深刻,常见母亲把宰杀好的大公鸡肉,剁成块清洗干净,然后打入鸡蛋,加入淀粉、面粉、调味品等搅拌均匀,腌制一会儿,起油锅开始炸酥鸡,炸至色泽金黄捞出控油,放另一口锅里蒸。丸子相对来说就是比较简单多了,放少量的肉馅,加入鸡蛋,馍馍渣渣,豆腐碎,萝卜丁,然后放调味品,淀粉面粉等,搅拌成较稀较软的状态,下油锅炸,只见母亲用手挤出来一个用小勺子放一个,很快一锅金黄的圆滚滚的丸子出锅了,但是没有熟透,还是要和酥鸡一起放锅里蒸一会儿,大火烧开上气后,飘出来的肉香味儿太诱人了,但是老公鸡的肉很紧实,要蒸很久才能熟,我常常等不及就一个劲儿催促,妈妈熟了没熟了没?母亲总是慈爱的看着我笑笑说再等会儿再等会儿。因为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所以母亲总是偏爱我,好东西总是第一个先让我吃一点,这让我觉得我是这世上最幸福的人。这些肉食做好了也不会马上就吃,而是为给年夜饭准备的,真是吊足了人们的胃口。</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还有两种零食是那个年代小孩子最喜欢的了,那就是糕炮炮和油炸炸。这两种零食都是用蒸熟的糕兹进去一些面粉做成的,糕炮炮是做好了切成小手指一样的长条,放在细沙土里炒,出来以后像一个个鞭炮一样,因此叫糕炮炮,咬在嘴里嘎嘣响,像是在嘴巴里放鞭炮一样,特别好吃。油炸炸一般都是在月尽儿的头一天晚上做好了,首先把糕面兹的硬硬的,然后用擀面杖擀成薄片,对折,用刀切成不分离的细条,然后两边压在一起,把每一组细条拉成各种自己喜欢的花样,做出各种造型,捏完之后放在外面冷冻一晚上,等第二天起油锅炸糕的时候一起炸出来,花样百出的油炸炸,酥脆可口,色泽诱人,别提有多好吃了,这是那个年代小孩子们的专属零食。</p><p class="ql-block"> 转眼就到了除夕(陕北话叫月尽儿)这一天,全家人穿戴一新,正式开始过年了。母亲一大早起来就准备上了,炸油糕烩粉汤,过年这一天早上吃了油糕,预示着一年到头高高兴兴,全家人大吉大利年年高。吃过饭后上坟祭祖,回来开始贴对联、挂灯笼。对联不光是门上贴,还有许多小贴贴,家里有灶君之位,外面有天地之位,左青龙(碾子)右白虎(石磨)都要贴,意思是各路神灵都归位,保佑全家一年四季保平安。灯笼是用红纸糊起来的,外面贴着窗花或写着吉祥的字,里面放的是自制的棉花捻子老麻子油灯,还会给小孩子做几个,用萝卜坨儿或蔓菁坨儿做的小灯笼,里边也倒一点老麻子油,外面糊着彩色的纸。中午吃的是水杂面,叫做长寿面,预示着大人娃娃一年四季平平安安,顺顺当当不生病。到了晚上除了放鞭炮还要打一堆大大的烟火,夜幕降临以后,家家户户打起了烟火,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小孩子们提着灯笼围着烟火跑来跑去的欢笑声,使一向沉寂的小山村热闹起来。大人们要把自家的烟火烧的旺旺的,预示着来年的日子就会红红火火过的旺。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鞭炮的火药味儿和烟火味儿,驱走了寒冷,好像春天就从那一刻来临。打完烟火放完炮就开始吃年夜饭了,那时候虽然没有七碟子八碗那么多,但是比起平时那可是丰盛多了,有炖肉、烧肉、酥鸡、丸子、酥肉、烧排骨、蒜泥猪头肉、麻辣猪肝、炒豆芽、烧豆腐等等,还有年前所做的那些年茶饭全都摆上来了,样样数数真不少。煤油灯的灯花挑的长长的,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津津有味的吃着这些饭菜,拉着家常话,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快乐无比。吃完年夜饭临睡前,父母会把压岁钱压在小孩子的枕头底下,几岁就多加一块钱,意思是过了年又长了一岁,除夕这一夜一晚上不吹灯,要点长明灯。第二天鸡叫头遍父亲就起来开门放个开门炮,预示着新的一年开门红。大年初一早上,小孩子要给大人磕头拜年,说的都是吉利话。开始包饺子陕北人叫捏扁食,捏扁食也有讲究,每一个都非要纵那么一下不可,把扁食一纵捏成个元宝型,穷怕了的人们,一心想着能过好日子,所以过年的扁食里也包着分洋钱,母亲说是谁吃到了谁这一年就能赚大钱,所以大人娃娃都抢着想能吃出来钱。长大了才知道所有的这些都只不过是人们心中的美好向往罢了。吃完扁食出了门不论见到谁都要说:新年快乐!恭喜发财:大吉大利!万事如意!过年好等等吉庆话,全村男女老少喜气洋洋,一年四季也只有过年这段时间是最幸福最舒服最轻松愉快的日子,因此人们尽情的享受着这难得的快乐时光。正月过年有很多讲究,这不能吃那不能动有很多的禁忌,说起来那可就多了去了。初二是出嫁的女儿带上礼物,带着女婿和孩子回娘家拜年的日子。初五是迎财神送五穷的日子,“五穷”是指“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等五种穷鬼。在民间传统年俗中,”送五穷”是一种很有特色的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送穷媳妇”。还有种说法是初一至破五不倒垃圾,能够聚财,否则就会倒掉“福气”。所以到了初五人们放鞭炮,还要拿起扫帚把垃圾清扫出门,意思是把脏东西都赶出去,寄托着人们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初六才是陕北人真正意义上的小年,这一天人们又向月尽儿那样的忙碌红火一次。正月初七被称为“人七日”。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这样红火兰谈的日子一直要过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晚上人们会搞各种活动,有闹秧歌、观灯、转九曲闹社火等,人们尽情的释放,把过年欢乐的气氛推向了高潮。这之前人们尽只顾着红火热闹了,因此正月十六是陕北的卫生节,也可以说是驱病日。这一天早上又要捏的吃一顿扁食,说是捏百病,这一天不吃囫囵的东西,说是吃了囫囵的容易生疮害病。这一天,家家户户打扫卫生,从窑里窑外,院子里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把身上的衣服脱下来全洗干净。入夜,每家都要在自己的院子里打上一堆烟火。在火烧得最旺的时候,人们开始跳烟火,胆量大的年轻人带头跳,用最快的速度从熊熊的火焰上面跳过去,而且要连跳3次。火势小一些了是孩子和老年人跳。年龄太大的老人就走到野火边上烤烤身体;太小的孩子大人抱着在野火上面燎三下。总之,每大人娃娃都要在烟火上把自己燎一燎烤一烤。跳完烟火,就开始燎烤衣服、被褥、枕头等生活用品。人们一边燎烤这些东西,一边口中念道:“燎百病,燎干净,燎了百病不害病,满年四季走好运。”火焰下去之后,人们就把还在燃烧着的一些柴棍抛到硷畔下面,说是撂“火蝎子”,这样天热之后,蝎子不进家,不蜇人。撂过“火蝎子”,人们就在发热的火烬中烧烤年糕、馍馍等吃的东西。据说吃了这些烧烤的东西,一年四季不生黄水疮等皮肤病。到了二十三是迎请灶马爷归位的日子,临梢马尾还有个正月月尽捏狼头的习俗,家家户户会捏一锅jie或者包子,这一天也不能吃囫囵的东西,说是吃了会长尽头头疮。待到过了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这年才算是正儿八经的过完了。这些老传统在陕北很多地方,特别是在农村,一直延续着这样的习俗,这就是我心中的年俗、年味和年趣。</p><p class="ql-block"> 现在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家家户户生活条件都改善了,人们的审美观念也改变了,吃的穿的带的用的更加是丰富多彩了,过年所需的东西可以都能买的到现成的,再也不用那么忙那么累了。每天的日子过得跟过年似的,再也没有新鲜感了,所以不论吃什么都觉得没有小时候那么香了。因此,每到年关,总是怀念小时候过年的情景,怀念逝去的父母亲人,不知道天堂会不会过年?本该到了该享儿孙福的时候,你们却双双撒手人寰,让儿女无以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祈愿你们在那里不再那么辛苦受累,愿你们留下传统美德和这些精神遗产,能在子孙后代身上得到很好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在华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长河之中,陕北的传统文化也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愿在这片土地的繁衍生息的子民,传承和发扬老祖宗留下来传统美德,在国家日益繁荣昌盛的未来,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在,不要忘记精神文明的建树,愿我们的日子一年比一年过得好。</p><p class="ql-block">儿时年味难忘记,</p><p class="ql-block">半世浮华成追忆。</p><p class="ql-block">幸得此生逢盛世,</p><p class="ql-block">寸心丹田存甜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