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主编:内咸</p><p class="ql-block">副主编:方远、皇甫耀惠</p><p class="ql-block">责任编辑:贾晓燕、李丽菊、姜俊兰、刘艳芬、张瑞霞、杨林霞、孟慧生、张宇春、李福林、李永安、任晓东</p><p class="ql-block">摄影:王顺义、皇甫耀惠</p><p class="ql-block">美编:杨生力、丁海军、白吉厚</p> <p class="ql-block">1、李广难封(小鸟)</p><p class="ql-block"> 李广一生刚正不阿,从军40余载,跨越三个朝代,经历战争七十余场,历任边境八郡太守,云中郡(今托克托古城境内)是其中一郡。</p><p class="ql-block"> 李广能征善战,汉文帝非常欣赏他的谋略勇力。公元前156年景帝即位,调遣李广为陇西、北地、雁门、云中太守。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即位。十一月,骁骑将军李广屯兵云中,翌年六月被罢免。</p><p class="ql-block"> 这位深受边关军民爱戴的飞将军,只因性格耿直三朝未封。后却被许多唐代诗人歌颂。王昌龄的《出塞》脍炙人口,其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被广为传颂,一代名将名垂青史。</p> <p class="ql-block">2、河口镇禹王庙(方远)</p><p class="ql-block"> 光绪七年(1881年),双和店李掌柜将前任掌柜计划建造财神庙一事请示财东,得到财东同意。</p><p class="ql-block"> 李掌柜选中河口镇中心十字街作为财神庙的庙址。历时两年多,庙宇主体告竣,未塑神像和内外装修。李掌柜便派人请东家前来视察建庙情况。</p><p class="ql-block"> 东家对建筑工艺和主体设计很满意,只是对建庙地址不满意,说:“财神庙建在十字街头,那不成过路财神了。”</p><p class="ql-block"> 李掌柜本意是四路进财,可是与东家想法截然相反,红着脸无言以对。财东见其惶恐不安,温和笑道:“不要紧,神像还没塑嘛,改作其它庙宇吧!”</p><p class="ql-block"> 消息被河路社经理听到,他正准备建禹王庙,就照价盘了过来,改为禹王庙。</p> <p class="ql-block">3、阳寿城(孟慧生)</p><p class="ql-block"> 阳寿故城,汉置云中郡所属郡县之一。故城遗址在今托克托县城西南约2公里处的台地上,即今河口东梁上。西汉末年,王莽在此建城,作为预防匈奴部落入侵的边城,当时称为“常得”。遗址呈正方形,边长约50丈(约166.5米)。仅东墙有城门。四周的墙已经成为土埂。城内被雨水冲刷,已经高低不平。偏南有沟谷,现为皮条沟村所在地。当年河口去托中读书的中学生,常从这里步行经过,形成一条小路。</p><p class="ql-block"> 隋朝开皇三年(公元583),改称阳寿县,后改名为金河县。仁寿二年,金河县改属榆林郡(今准格尔旗十二连城)。因为在政治、军事上的意义不大,阳寿故城一直没有被重视和保护。历史传说也很少遗留。</p> <p class="ql-block">4、珍莲与祯陵城(孟慧生)</p><p class="ql-block"> 祯陵故城,汉置,属于云中郡的一个县。故城遗址在今托克托县章盖营村东沙岗。南北长300多米,东西宽400多米。东城墙和北城墙较完整,南墙有一段,残高约5米。西墙因黄河水冲刷和村民取土,今已无存。城内被流沙覆盖。公元196年,正是三国混战末期。魏国曹操的儿子曹植,面对无休止的战乱和家族矛盾,郁郁不得志。有一次到洛水(今陕西洛河)春游,偶遇采桑女子珍莲。曹植被珍莲的美貌和清纯的气质所倾倒,对珍莲产生了爱情。但在讲究门阀地位的社会环境下,他们的爱情注定不能成功。</p><p class="ql-block"> 公元202年,曹操去世。曹植和弟弟曹丕争夺帝位失败。曹植请求曹丕接珍莲到洛阳。珍莲听到曹植失败的消息,为了避祸,逃到黄河边,无路可走,跳河而死。曹植与曹丕力争,在黄河北岸修建珍莲陵墓,并筑城纪念。后人写作“祯陵”。曹植作《洛神赋》等文章纪念。祯陵城也成为托克托县一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p> <p class="ql-block">5、成吉思汗的三女儿与托克托县(姜俊兰)</p><p class="ql-block"> 成吉思汗的三女儿叫阿剌海别吉,她在云内州(州治柔服县,今内蒙古托克托),这个地方渡过了30多个春秋。</p><p class="ql-block"> 公元1207年(金泰和七年),成吉思汗将其三女儿阿剌海别吉嫁于阿剌忽失吉惕忽里的长子不颜昔班为妻。</p><p class="ql-block"> 成吉思汗6年,汪古部内的部分官兵发动了兵变,杀了阿剌忽失吉惕忽里和不颜昔班父子,铁木真的三女儿和阿剌忽失吉惕忽里的妻子、侄儿镇国趁混乱之机逃到云内州(今内蒙古托克托)。待成吉思汗平定云内州后,才找到失散的女儿,并按当时蒙古的习俗,阿剌海别吉嫁于汪古部首领北平王镇国为妻。</p><p class="ql-block"> 公元1219年(金兴定三年),成吉思汗西征时,镇国率汪古部骑兵跟随太师国王木华黎伐金遇难。此间,阿剌海别吉代行汪古部首领之职,被称为“监国公主”。</p> <p class="ql-block">腊八节说“祭社”(文/安格尔)</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腊月初八,百姓家里家家户户都做一锅腊八粥。不同地区食材不一,但做粥的风俗是一致的。托县的腊八粥以黄米、豇豆、红枣为主,辅以红糖白糖,一锅红彤彤的腊八粥出锅,象征着火红的日子。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过节,除了沿袭传统民俗文化,归根结底还是过嘴了。</p><p class="ql-block"> 金锅银碗抢腊八。做粥要早,头一天备好食材,腊八这天早上四点起来做,做好粥大人孩子不说话,悄悄的吃。取人勤春早之意。谁们家起的迟了是要红眼眼的。从传统民俗来讲,人们认为老鼠是土神之一,趁它没睡醒,人们已把粮食做成的好东西吃了,让它吃石头去吧。如果人起的迟了,麻雀更是会啄食窗棱格子。而在后来佛教文化加入腊八节的情况下,人们也有了全天吃素食的习惯。腌一瓶腊八蒜,栽一盆腊八葱,用红纸条围住,取人家兴旺之意。折一枝杏枝,泡在腊八粥红水里,大年三十杏花准时开放,喜迎新春。</p><p class="ql-block"> 早在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腊日、腊八的词语。中国人的老祖先敬畏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认为土地有厚德,承载万物。同时认为土地生长万物,滋养万物。所以把土地神称为社,也称为后土神。古代中国人在一年中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四个节气后的第三个戊日为社祭日。进入腊月,又称为腊祭。腊八节祭祀的是八方神圣,土地神、门神、窗神、祖先等等。</p><p class="ql-block"> 祭祀土地神,感谢土地五谷丰登养育黎民百姓。感谢土地生长百草,让六畜兴旺。感谢土地生长百草百药,让人民消灾去瘟,身康体健。</p><p class="ql-block"> 在托县的民谚里有一句:躲过秋风躲不过社。说的是如果百草在秋风节令没有遭到霜打了,在寒露、霜降节令中间给土地神举行的秋祭“社”节里,一定会遭到严霜而枯黄。</p><p class="ql-block"> 人类是大自然的一份子,那些地震、洪水、干旱、冰冻、火山、台风、瘟疫等大自然现象,会给人类带来巨大伤害。祭祀文化包含了人类对皇天,对后土,对整个大自然的敬畏。只有保护好大自然,大自然才会呵护人类,才会对人类有丰馈的回赠。</p> <p class="ql-block">搁锅面(文/周胜利)</p><p class="ql-block"> 生在北方地区的人们,受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大人娃娃们都喜欢吃搁锅面。尤其是晚饭,家家户户的院落上空,都漂荡着搁锅面的香味。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吃上一碗搁锅面,惬意的睡在热炕头上,不一会儿,便进入甜甜的梦乡……</p><p class="ql-block"> 家乡人爱吃搁锅面,既是一种生活习惯,也是一种盛行的食欲。然而,自家做的搁锅面吃的时间长了,总想换换口味,便拐弯抹角走进老街小巷的面馆里。前几年,街面上就出现过“美国牛肉面”“刘秀拉面”“重庆小面”“兰州拉面”等。说起托克托小镇这些街头巷尾具有浓郁本土气息的小面馆,要说最有名气,哪家也比不过民中拉面。</p><p class="ql-block"> 民中拉面,经久不衰,口碑极好,还发展成好几家连锁店。因为民中拉面,早已落地生根,被托城人所接纳和认可,它悄无声无息走进我们的生活,走进我们的眼线。人们一提起民中拉面,总让人馋涎欲滴,即使远在他乡漂泊的游子们,回到家乡,总会第一时间去吃那碗久违的民中拉面。也只有民中拉面,才能让游子们吃出家乡的味道,吃出儿时的滋味,民中拉面真比北方的水饺都让人痴迷……</p><p class="ql-block"> 我非常爱吃搁锅面,在众多面馆中,唯独钟爱掩映在高楼下那间并不起眼的民中拉面馆。它位于民族中学校门西侧几十米,县党校对面,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面馆几经改拆装修,如今已是面目一新。面馆的原主人是一对六十多岁的老夫老妻,膝下一对儿女也成家立业,如今面馆看样子也由儿子儿媳全面接管经营。每天从早到晚,厨房内热气腾腾,面案师、配送员往往是忙得热火朝天,吆喝声不绝于耳。小面馆的顾客基本以学生和年轻人为主,还有的是一些念念不忘的回头客。拉面大碗9元,小碗8元,不赊不欠,在柜台上交了钱领上票,端一碟小菜坐下,稍加片刻等待,便听到一声甜甜的吆喝声,一碗红红的、香喷喷的还撂一撮绿茵茵的香菜的拉面端到了你的面前。</p><p class="ql-block"> 民中拉面品种单一,只提供宽的和细的两种拉面,价格也比较合理,毫无疑问在物欲横流的现代,挺适合中低收入者的消费水平。人们只要懒得做饭,便来到面馆,一碗拉面下肚,吃得真是非常的舒爽入合。</p><p class="ql-block"> 据说这拉面馆那锅汤,是老主人的经典绝密配方熬制的,可能连儿女都不传。每天黎明四、五点钟亲自下厨配制,开门便有顾客蜂涌而入,买一碗拉面,顺带两个熟鸡蛋,坐下热乎乎品尝,细细品味,心满意足,已成为托城人一种最简单的幸福。</p><p class="ql-block"> 我爱吃面,也喜欢亲自下厨做搁锅面。自打记事起,搁锅面在我们晚餐中就占据了半壁江山,这应该归功于儿时生在困难时期,母亲没有足够的奶水,全凭那小碗搁锅面将我养大。母亲虽然离开我已有六、七个年头了,但她永远留在我记忆里。印象中母亲那双灵巧的手,总有一股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几片葱丝、一块面团儿,一个转身就能整出一碗浓香飘逸、垂涎欲滴的素面来。让我记忆最深的还是那碗搁锅面,一点肉丝,一颗土豆条,一撮辣椒面和一些盐面,炝炒后煮熟放点面条,一碗热气腾腾的搁锅面色泽俱全端上炕,整个小屋香飘四溢,吃完仍然唇齿留香……</p><p class="ql-block"> 时光飞逝,如今,我也退休行走在“奔七”的路上,不知不觉中把母亲做搁锅面手艺传承了下来,有时心血来潮,会给老伴和儿子做一碗色泽油亮的焖面,但更多时候还是以搁锅面最拿手。</p><p class="ql-block"> 我爱搁锅面,因为它有儿时的记忆,而其中淡淡的思念,最是让人懂得搁锅面里那些真真切切……</p> <p class="ql-block">托 城 狮 舞(文/郝正平)</p><p class="ql-block"> 狮舞,当地人称”耍狮子”,是托城每年元宵节的传统节目之一。我们现常见的狮子颜色大多为黄色,而托县的狮子皆为绿色。昔时,托城、河口各有一对子母狮,后河口的狮子被毁坏,现只存托城的一对仍比较完好。托城过去山西寿阳籍人士居多,并成立有“寿阳社”,子母狮就是由“寿阳社”所筹办,由于当时社房设在老爷庙(关帝庙),狮子平时就存放于庙内,因此托城的狮子当地人习惯上也称老爷庙的狮子。</p><p class="ql-block"> 狮子的造型古朴粗犷,环眼、阔鼻、大口,耳朵呈长方形,其余部位施佛头螺纹卷。头壳采用竹条、纸筋等材料制成。大(母)狮子头壳最大外径为2尺3寸,重约26斤,小狮子头为2尺整,重约22斤,耳朵、舌头、下巴皆用皮筋连接,可以用手牵动,两只眼睛设有转轴,并内置一细横杆相连,也可左右活动;身体部位较粗简,由一块长约7尺5寸、宽约5尺的布料缝制,前缘与狮子头壳固定,脖颈处转圈还配置若干响铃,后缘呈圆形,四周边再串以绳索加固,同时在布料上施以几层染绿的麻皮装饰,并沿脊梁从中间固定然后分披两侧,尾巴也由染绿的麻皮扎成。舞动时,舞狮者钻入狮子头壳内,以双肘做支承,一手牵动眼睛、耳朵,另一手则可搬动舌头,舞狮者即从舌头上下的空隙间可观察到外面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托城狮舞在表演技巧上可能逊于内地更不及我国沿海一带,但在本地区特别是在昔时也颇具一定地方特色。尤其是舞狮者即是观众身边熟悉的人士,虽未经过专业训练,但在表演时皆能各尽其力尽情发挥,而观众也及时与之形成互动,不仅乐在其中并且还为之喝采鼓劲,其场面气氛热烈喜庆,以致当年一代人至今谈起仍饶有一番兴致。</p><p class="ql-block"> 托城人耍狮子,一般需正身5人,其中脑(舞头者)狮子2人,披尾2人(半大小孩即可),戏狮子1人,加替换总共需10来个人。解放后老爷庙地段划归县城关北街管辖,狮子由此又被称为北街的狮子。其时北街闹红火的有画匠郝双宝、染匠贾二银万,还有顺城街开豆腐坊的郝润。舞狮当年较出名的有董吉祥、付玉善,文革后为李广、陈祥等,而戏狮者则从解放后一直为姜雁儿一人。姜雁儿家住城关北阁儿外三官庙前,三代捕鱼、搬渡口为生,自幼酷爱戏狮子,每逢时节闹红火必有他参加,在六十多岁的时候人们还在元宵节上看见他戏狮子的身影。耍狮者的服装上身为红绸对襟袄儿,下身为绿色灯笼裤,而戏狮者除服装与之相同外,另头戴一顶螺形小帽,如同马戏团丑角一般。狮舞有“耍四门”、“滚绣球”、“跳高桌”等。开场前戏狮者一手叉腰,一手举绣球,两个狮子摇头摆尾相向而站,随着鼓乐声起,戏狮者“呔”一声喊,随用绣球将大狮子脑门一击,狮舞开始。此时戏狮者脚踏碎步,上下左右以绣球引逗狮子舞动,其间有单戏、也有双戏。“耍四门”即朝四个方向,动作有抖毛,舔身、挠痒和鞠躬拜年等。“滚绣球”则主要表现两个狮子追逐、扑逮绣球的情景,其中小狮子顽皮可爱的嬉耍动作引发观众一阵又一阵的笑声。“跳高桌”多为进商号或晚间在旺火前表演,通常为一只方桌,一只长条板凳,由商号或单位提供,桌凳必须坚固结实,否则当场跳烂是常有的事。桌子上表演只能容一只大狮子,小狮子只是在下面绕桌子配合。随着戏狮者“上”、“过”等口令,大狮子跳上桌子左右翻腾舞动,前后两人动作协调,配合默契,表演十分精彩,特别是狮子向后转,舞狮者与披尾同时起跳并瞬间变换位置,博得在场观众无不齐声喝采。</p><p class="ql-block"> 狮舞所配鼓乐,当地人称“隆咚鼓”,与龙舞鼓乐相同,相传由古战鼓演变而来,其鼓面直径大有3尺,声音高亢、浑厚,闻达十里。狮舞在此鼓乐的渲染下,人“狮”精神大振,翻腾跳跃,倍显威风,围观群众也随之情绪激奋,因此托城狮舞配隆咚鼓成为当年元宵节最激动人心的社火节目之一。</p> <p class="ql-block">年味儿(文/薛志勇 )</p><p class="ql-block"> 小年一到,大年开始倒计数。常常听到人们叹息:“如今过年没有年味儿!”如果细究起来,什么是“年味儿”,很多人有不同感觉。咱不说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只说相对比较传统的县城,现在过年所做的事和四十年前所做的事差别不大,接神、放炮、点旺火,请客、喝酒、打麻将,赏灯、猜谜、闹红火……但还是感觉“年味儿”差多了。</p><p class="ql-block"> 差别到底在什么地方呢?</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过年,只有结果——过年,没有过程——为过年而准备的过程。换句话说,“年”过得太容易,缺乏辛勤劳作后一切就绪那种从过程到结果的“对比”,太容易得来的“幸福”其“幸福感”会大打折扣。“仪式感”需要一颗“虔诚”的心!看看藏族同胞拜佛时“五体投地”,一步一拜,就能理解什么是“仪式感”,什么是“虔诚”。</p><p class="ql-block"> 四十年前过年的准备过程从腊八开始,涵盖了吃、穿、住、用、美、玩等许多方面。</p><p class="ql-block"> ❶ 吃 </p><p class="ql-block"> 民以食为天,在改革开放前那个物资缺乏时代,吃是最大的事。老家习俗,过年从除夕一直到二月二,一个多月,全家吃饭基本不做生的,只是蒸、煮年前准备好的食物。腊月准备过年食物,炖、蒸、炸、包(馅儿)各种做法齐上阵。</p><p class="ql-block"> 有一件家具在下面几乎每一种食物做好时都会用到它——大瓮。当年这种又便宜又实用的家伙是腊月储存食物再好不过的家具。</p><p class="ql-block"> 1. 包(馅儿)</p><p class="ql-block"> 饺子是过年的当家美食,事先要准备好馅儿料。把猪肉、羊肉、牛肉分别切碎(只切不剁),双手把肉碎攥成一个球,放到盖帘上,拿到凉房,自然冻结实了,放进四尺高、直径二尺的大瓮(缸)里储存。与肉馅儿配伍的菜是胡萝卜,也切碎攥成团冻起储存。还有酸白菜,虽然不做饺子馅儿,也用同样方法储存,日后做猪肉烩酸菜。</p><p class="ql-block"> 2. 炖(煮)</p><p class="ql-block"> 炖猪肉,搭配上鸡肉、兔肉等,炖熟后装到碗里,在凉房冻透,从碗里拿出一个个的碗托,也放到大瓮里储存。肉食限量供应,为了丰盛些,就买不需要肉票的猪头,在锅里煮好长时间,捞出来后把猪耳朵、口条、猪脸等分开,做凉菜。用猪皮熬制猪皮冻,加入切好的猪耳朵,成块的猪皮冻颤颤悠悠,食用时切薄片,盖在凉拌豆芽上,入口既有韧劲儿,还有脆劲儿。最费劲煮的是牛头,个头大,家里最大的锅都没办法盖上锅盖,只好把另一口锅扣在上面,煮好长时间,难怪俗话说“牛头不烂,多费点大碳”。</p><p class="ql-block"> 3. 蒸</p><p class="ql-block"> 蒸分面食和肉食(碗面)。面食主要是馒头(当地叫点心),圆圆的,中间还要点上红点。蒸好的点心冻硬了,还要储存在大瓮里。</p><p class="ql-block"> 碗面主要有扣肉(扒肉条)和肉丸子。扣肉要经过煮(5成熟)、炸、泡,切成薄片,整整齐齐,皮朝下,码放在碗里,放入调料,上锅蒸。肉丸子也要炸一下,码放在碗里,上锅蒸。同样的,出锅后冻硬成碗托存放在大瓮里。</p><p class="ql-block"> 4. 炸</p><p class="ql-block"> 油炸的食品有油饼、馓子、糖圈、黄米糕。炸黄米(黍子米)糕既要技术,又要体力。技术体现在蒸糕面,体力体现在搋(chuai)糕时。热腾腾的糕面在盆里,用手掌压搋,把散糕面揉成均匀的一团。手先在凉水里浸一下,搋一下,赶紧又浸一下凉水,再搋……</p><p class="ql-block"> 糕面搋揉均匀,揪成剂子,包上豆沙馅(或韭菜豆腐馅),下热油锅炸成金黄色。晾凉冻硬装大瓮存起。</p><p class="ql-block">5. 生豆芽</p><p class="ql-block"> 黄豆芽时间短,只要长出短短的嫩芽即可食用。绿豆芽生长时间长,精心料理,才能长出长短合适、白白胖胖的豆芽,白灵灵,脆生生,是过年最受欢迎的凉菜。</p><p class="ql-block"> ❷ 用 </p><p class="ql-block"> 一个正月,不管是做饭的灶上,还是取暖的火炉,都要烧碳和柴火。在腊月,要把秋天晒干的柴火(主要是柳梢还有废弃的木头)撅成一拃长的小段,作为引火。几十公斤重的整块大碳要敲碎成半个拳头大小的块状。这种单一的活儿量大,一大堆柴火,一大堆碳块,需要一个人两天的工作量。这种埋汰的活儿要乘着腊月穿着又旧又脏的衣服时干,等到理完发洗完澡换上新衣服就不干了。</p><p class="ql-block"> ❸ 穿 </p><p class="ql-block"> 年前要准备好新衣服,新鞋子,新帽子。棉衣继续用,棉衣外面的罩衣(上衣、裤子)都换新的。小时候时兴军装,罩衣都做成军装绿,连帽子和新鞋也是军绿,鞋是解放鞋,单鞋。那会儿压根儿不知穿棉鞋是什么滋味。</p><p class="ql-block"> ❹ 住 </p><p class="ql-block"> 住?又不搬家,还有什么复杂的活儿吗?</p><p class="ql-block"> 住楼房的很难想象经过一冬天的平房是多么需要打扫清理!平房里,做饭时煎炒烹炸蒸煮很容易弄脏墙壁、仰层、窗户纸,还有一个取暖的火炉。为了过一个窗明几净的年,家家户户都在腊月小年后对住房做一次彻底粉刷和扫除——打扫房。</p><p class="ql-block"> 打扫房是个大工程,要在一天内做完,傍晚工作完毕恢复原状。</p><p class="ql-block"> 一大早全家总动员。先把炕桌、凳子等拿到室外,铺上报纸或塑料布,炕上的被子、褥子等放到炕桌和凳子上,苫盖好。把炕上的油布、毯子、毡子、席子卷起来拿到室外,柜顶上的摆设都收好并铺上报纸,摘下墙上的镜框、旧年画等,撕掉旧窗户纸。</p><p class="ql-block"> 作业面清理出来,先用热水拿刷子横刷一遍仰层和墙壁,再竖刷一遍,这叫“洗”。然后用大白兑成的大白水依次横刷、竖刷各一遍。墙壁还好刷一些,仰层要从下往上仰着头刷,水会流下来到胳膊上,所以手腕处要系一条毛巾。</p><p class="ql-block"> 刷完后下一步糊窗户纸。窗纸是崭新的白麻纸,用浆糊糊到窗格上,又明亮又挡风。再糊上彩色的窗花。窗花是整面阳面的画龙点睛之处,非常具有艺术性和时代性。有画的也有剪纸的。</p><p class="ql-block"> “文革”前期,窗花多是红太阳、延安宝塔、天安门、遵义会议会址等象征领袖和革命里程碑的画面;大唱样板戏时,窗花上也有了高大上的样板戏人物画;粉碎“四人帮”后,窗花内容就多了,有大头娃娃、鲤鱼跃龙门、龙凤呈祥、福禄寿喜、花鸟鱼虫等在“文革”中被视为“封资修”的画片。</p><p class="ql-block"> 下一步是清洗炕围子、窗台、柜顶等处,洗去刷仰层和墙壁时流淌下来的白泥印渍。清洗干净,新的年画挂上墙。年画每年换,从“统帅”与“副统帅”合影,到领袖在飞机上,到毛周朱机场合影,到七领袖在机场合影,到各种题材……粉碎“四人帮”后,解放了一批老电影,其中就有彩色故事片《女跳水队员》。这个题材的年画也挂到墙上,刚上小学二年级的弟弟大声念道:“女‘逃’水队员”。搞得大家一愣,半晌才醒过闷儿来,哄堂大笑,疲乏顿消。弟弟搞笑的事儿还有呢,一包“消炎粉”,他愣是给念成“‘灭淡’粉”。图片图片图片</p><p class="ql-block"> 全部收拾完,也到了晚上。全家人都累得伸不直腰。晚饭也没精神做,随便热点东西吃,就抓紧时间休息。</p><p class="ql-block"> ❺ 美 </p><p class="ql-block"> 打扫家的第二天,洗被单、褥单。全家六口,六件被单、六件褥单,全部手洗(那时也没有洗衣机呀),肥皂、搓衣板、大洗衣盆,洗一遍,清水投三遍,两个人使劲拧干,搭到院里晾衣绳,立刻冻得硬邦邦。晾满一绳,再加一绳。别看冻得邦邦硬,下午3、4点钟还就干了。被单、褥单还要一针针缝到被子褥子上。</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有钱没钱,剃头洗澡过年。”家里没有洗澡地方,要到公共浴池。在旧城东阁那块儿有澡堂,还是国营的。搬到新城,没有了国营澡堂,过年洗澡成了问题。我自己曾经到医院对面清真寺洗过澡,后来私人有开澡堂的,条件也很简陋,只能对付着洗。</p><p class="ql-block">❻ 收尾 </p><p class="ql-block"> 这些大事做完,时间也到了腊月二十八、九,该贴对子、躺子、方子、挂大字。对子要贴好几副,不只大门、家门,所有的立柱都贴。斗方贴在门中间以及柁头上。大字分红、黄、绿、绛四种颜色的皱纹纸,分两部分,上部写榜书大字,下部是装饰的云纹垂挂。大字悬挂在房檐前的椽子头上。</p><p class="ql-block"> 除夕,垒旺火。旺火用大碳垒成一个锥形状,里面放置引火柴,顶部压一张剪纸云子。旺火垒好,大年诸事已毕,家家开始吃年夜饭,就等着午夜接神了。</p><p class="ql-block"> 腊月呀腊月,想想都累。但是当全家人一件件地把该准备的都准备好后,正式进入正月,有一种疲惫后的放松,有一种尽情享受劳动果实的愉悦,一种圆满完成庄重仪式的感觉。我想这就是人们怀念的“年味儿”吧!</p> <p class="ql-block">粉汤传奇(文/方远)</p><p class="ql-block"> 第三章 革命军</p><p class="ql-block"> 过了腊八,过年的气息就浓烈起来,一万多人口的河口镇,备年货的、做小卖买的、拉骆驼的,运粮食的,车水马龙,繁华似锦。当人们沉静在欢乐的节日里时,阎锡山的革命军要攻打托克托厅的消息像惊雷在河口镇传开了,闹的人们心人惶惶。原来阎锡山响应辛亥革命在山西起义,率革命军一部北上绥远,一路攻克包头、萨拉齐后,向归绥(今呼和浩特市)进军,在萨拉齐的刀什尔村,遭到蒙古军队的阻击。苦战一番,败退南下,先头部队已到了离托城40里的祝乐沁村。托克托厅通判(相当于县令)闻迅大为惊慌,马上招集公署官员和河口镇有名望的商绅共谋对策。河口乡绅阎懋等人主张欢迎进城,通判包荣富和冬防队长吴英虽然不同意,也只好顺应形势。</p><p class="ql-block"> 腊月初十,革命军六千余人进驻托城和河口镇,借宿在两地商号和民房中。第二天,阎锡山布告安民,筹借军响。周大厨去商会开完会回来愁容满面,革命军向富商、大户筹借军响,他周家酒馆摊派了300大洋,这不是要他命吗?这几年是积攒下些钱财,都放德和昌钱庄了,账上流水只有几十块大洋。现在想取也不取不出来,德和昌的全部现银被革命军强行借走了,虽然打了借条,谁知倒何年何月还了。这可怎么办了?正在周大厨犯难的时候,十几个全副武装的士兵冲进了酒馆。周金凤吓得躲到杨德财身后,伙计们一个个胆战心惊。一个自称是都统大人的王姓副官冰冷的问道:“这里谁是掌柜的?”</p><p class="ql-block"> “军爷,您有何吩咐?”杨德财强作镇定道。</p><p class="ql-block"> “你是掌柜?”</p><p class="ql-block"> “不是。”</p><p class="ql-block"> “叫你们掌柜出来。”</p><p class="ql-block"> 有伙计跑进厨房去叫周大厨,不一会儿,周大厨从厨房出来,点头哈腰陪笑道:“我是掌柜,军爷,您有啥吩咐?小店尽力满足。”</p><p class="ql-block"> “听说你们酒馆的饭菜不错,都统大人晚上要在这里宴请河口镇的商贾大户吃饭,席面按五桌准备。”副官说完一挥手,一个士兵拿出两摞现洋放在柜上,王副官说:“这是20块大洋,算是饭钱。”</p><p class="ql-block"> “军爷,我怎么能收都统大人的钱呢!您还是拿回去吧!席面我按本店最高标准安排。”周大厨哪儿敢收钱了,惹恼了这帮人,赏自己颗黑枣,那就嗝屁了。</p><p class="ql-block"> “怎么?我们都统大人是吃白食的吗?”王副官恼了,十几个士兵闻声把枪举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周大厨的冷汗唰的一下流了出来。杨德财见状,忙上前圆场道:“钱我们收下,谢谢都统大人看起小店,我们一定让都统大人吃好、吃高兴。”</p><p class="ql-block"> “小兄弟,算你识相。”王副官领着士兵离去。</p><p class="ql-block"> 五桌席面不算多,可是吃饭的是重量人物啊!周大厨马上派人去采购新鲜食材。今晚这顿饭必须拿出自己的看家本事,不能出现半点儿差错。周家酒馆上上下下忙碌开了,拿出了十二分的小心,就连一向调皮任性的金凤也收敛了不少。</p><p class="ql-block"> 夜很快黑了,刚交更,20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进了头道街,分成两排,间隔一丈站立。河口镇40多家商号掌柜冒着严寒早早等候在酒馆外。阎锡山骑着高头大马缓缓而来,一群人众星捧月般把阎锡山迎进酒馆里。房前房后都有士兵警戒,门口也有士兵守着,厨房只留下周大厨做饭,杨德财打下手,其余的伙计被赶出酒馆,上菜人家按排了专人。周大厨提前安顿金风呆在屋里,千万不要出来,生怕这个小祖宗在这个时候出来惹祸。</p><p class="ql-block"> 大厅里谈论什么,外面的人一概不知。不时的听到大厅里传笑声,过了一会儿,突然传出皮鞭抽打的声音和刺耳的嚎叫声,看来是鸿门宴。一个时辰后,王副官来到厨房对周大厨和杨德财说:“你们俩个出来,督军大人要见你们。”</p><p class="ql-block"> 周大厨和杨德财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战战兢兢的跟在后面。他俩一进大厅,柱子上绑着一个人,是裕隆店的吴掌柜,赤着上身,身上脸上有几条血印,在不断的哀嚎。众人面面相觑,大厅鸦雀无声。主桌上首位坐的阎锡山问道:“谁是周大厨?”</p><p class="ql-block"> “参见都统大人,小人是周大厨。”</p><p class="ql-block"> “哦!周掌柜祖籍是哪儿人?”</p><p class="ql-block"> “小人祖藉山西太原府,咸丰6年祖上走西口来到此地。”</p><p class="ql-block"> “哦!咱们是老乡哩!我说这粉汤做的这么地道。嗯!不错,想不到在闻名天下的云中古郡吃出了家乡的味道。周大厨你是怎样做出这么美味的粉汤的?味道比咱们山西的粉汤还胜一筹。”</p><p class="ql-block"> 周大厨一时语塞,不知怎么回答,急得额头冒汗。杨德财上前一步道: “大人,这要归功这里的水土好,产出的食材也好。粉汤用的辣椒是一溜弯产的辣椒!又红又香,香而不辣。豆腐是用神泉水制作的,香滑可口,韧性十足,久煮不散;炸糕用的是河西黍子,又劲道又软溜。再加上周掌柜秘制的高汤,自然美味可口。”</p><p class="ql-block"> 阎锡山听了点点头,“你是干什么的?”</p><p class="ql-block"> “回大人,小人是周家酒馆的伙计。”</p><p class="ql-block"> “哈哈!好!好!好!今天我高兴,我要好好的赏赐周家酒馆,周掌柜你要什么赏赐,尽管说来。”</p><p class="ql-block"> 正在这时,门外一阵骚乱。“放我进去,你们放我进去,你们为什么抓我爹。”门外传来了周金凤的叫喊声。(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