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墓/雨夜三思

凡人凡心

<p class="ql-block">年末岁初,疫情封堵,我和好多人一样只能呆在家里,山水不能亲近,朋友不能相聚,只盼着疫情早散,尽快恢复生活常态。可喜近来情势好转,紧张气氛有所缓和。忽有同村同组一老妇人去世,孝子相邀给其母挖墓,遂允。</p><p class="ql-block">所谓挖墓,即为土葬者挖掘修建墓穴。按照乡俗,老人去世后,一般由长子登门邀请同村同组中的乡亲,通常六人,其中瓦工一到两人,义务为逝者修墓。从始至终,事主好烟好酒侍候,勿敢慢怠,奉为上宾,是为乡俗。</p> <p class="ql-block">孝子燃香化纸之后方可动土开挖</p> <p class="ql-block">挖墓机械化已经好几年了,这样挖墓的人就轻松多了。原来纯靠人力,要挖约3米x1.5米,深3米的墓穴真是不容易啊!</p> <p class="ql-block">司机开动机器,很快就挖到几年前封的盖板了。</p> <p class="ql-block">原来这是合葬墓。男老人去世早,那时已经在旁边修好了老太太的墓,现在只需要挖开封土,揭开原来的水泥盖板即大功告成。第一次挖墓,居然这样轻松!剩余的事就很简单了,只需要在下葬那天和抬埋的乡亲共同把装有逝者的棺材安全放入墓穴之中,并完成封土成坟即可。</p> <p class="ql-block">一个村的人,几乎都是人老多辈生活在一起的乡亲,像婚丧嫁娶这样生活中的家庭大事,总是要动用邻里乡亲来帮忙的。给过世乡亲挖墓,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常年漂泊在外的我,因疫情阻隔而亲近久违的家乡,这次能给乡亲帮忙,也颇感欣慰了。</p> <p class="ql-block">生前忍得百般苦,身后落下方寸地!</p> <p class="ql-block">多年来一直倡导火葬,曾几何时,火葬率的高低也成为衡量基层政绩的标尺之一。更有某省某市为响应上级号召,快速推行火葬而有逐村逐户收棺集中销毁的新闻。近年又有专家教授发文,称火葬亦日益污染环境,并非上策,故火葬的喊声似乎已经不是很高了,以致于兼而有之,有的地方先火葬后土葬,有的地方照旧土葬,可谓各取所需。</p><p class="ql-block">土葬,是我国大部分地方的古老传统。入土为安,也是很多人对于自己身后事的期盼。现代的考古,很大一部分也是通过挖掘古人的墓葬来实现的。历史风云激荡,沧海桑田,所遗留下来的古墓也是那些皇陵和皇亲国戚王公大臣名儒名将的了,华夏五千年历史,谁见过幸存的小民百姓的坟丘?</p> <p class="ql-block">一捧黄土掩亡魂。从此天人永隔,相见只能在梦里!</p> <p class="ql-block">土葬何去何从?有人说土葬浪费土地,那么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浪不浪费土地?那些在良田上久圈不建的项目浪不浪费土地?那些动辄几千亩的游乐场浪不浪费土地?那些宽达百米的这大道那大道浪不浪费土地?很多人在城里定居了,又在农村占宅基地建空房,这浪不浪费土地?说到浪费土地,可谓乱象种种,不要只瞅着这一块,抓了芝麻漏了西瓜。</p><p class="ql-block">现在各村组用作坟地的地也大多是不便耕种的坡地或边角地。对于土葬,基层政府应该加强管理和适当引导,创新和借鉴先进经验,因地制宜,既不能一刀切,也不能放任自流,对于无主坟及时清理,不致形成新的乱葬岗。</p><p class="ql-block">发展不能数典忘祖。春节将至,每逢佳节倍思亲,亲情是人的精神寄托和依靠。老百姓对逝去的亲人需要一个方便祭奠的场所。比如个别地方在原“公坟”址上建成乡村陵园,既有乡村风貌,又有传统特色,村组统一管理,感觉不错。</p> <p class="ql-block">人吃地一世,地吃人一口。落叶归根,入土为安,重新化作泥土,这是生命的轮回。土中来,土中去;生于斯,葬于斯,尊重民族传统,就让逝者入土为安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2年腊月22日野口村</p> 雨夜三思 <p class="ql-block">①秋雨直教黄花瘦,岁月一去不回头。有生之年常聚首,莫待孤影空哀愁。</p><p class="ql-block">②翻手为云覆手雨,自然造化神威显。谁念三伏蒸笼苦,环球凉热一瞬间。</p><p class="ql-block">③蜻蜓点水涝一片,沧海桑田法无边。南水北调伤钱财,何如老天来布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