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在老家,每当过了小年,家家户户便开始蒸过年饽饽了。走在大街上,许多人家的屋里都向外弥漫着白雾一样的水蒸气,饽饽的面香扑鼻而来。</p> <p class="ql-block"> 过年饽饽的品种有好多,一是蒸供养,蒸一个形状大小似小枕头,两端各插红枣的大饽饽,用来供奉天地;蒸十个碗口大小,顶端插一个红枣大饽饽,用来祭祀祖宗。二是蒸元宝,蒸神虫,年三十上供的时候放进粮食缸里,以求粮满囤,一家人丰衣足食。三是蒸正月出门走亲戚用的饽饽,有大枣饽饽,有小枣饽饽,还有“卡饽饽”,把面团按进带图案的卡子里,做出来的饽饽洋溢着朴素的美感。四是蒸自己吃的饽饽,这种饽饽在工艺和质量上往往就不太讲究了,有时“头遍面”不够还要参点“二遍面”,甚至地瓜面、玉米面。</p> <p class="ql-block"> 村里人蒸饽饽是很有些讲究的。最主要的一条是,蒸饽饽这几天一般不串门子,邻里间有事就在门口说,不进家。这主要是怕进家“踩”了人家的饽饽,据说谁家蒸饽饽时,要是进去了生人,饽饽就不暄腾,很不吉利。所以,一旦误入正在蒸饽饽的人家,就要主动帮人家往锅底里添把草,以化解“踩”了饽饽的不吉。对这一讲究,村里人是深信不疑的。</p> <p class="ql-block"> 有一年,邻居洪康叔家里蒸饽饽,后邻的王寡妇过来借饽饽粉子,忘记了往洪康叔家的锅底里添把草,结果饽饽蒸好掀开锅时,眼见锅里一个本来很大的饽饽慢慢收缩变小,最后硬如石头。结果年后不久,洪康叔的母亲就去世了。此事,许多人都背后议论,是王寡妇“踩”了饽饽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 八岁那年,我也“踩”了人家的饽饽。当时年少,根本不知道这些讲究,同伴山子家蒸饽饽时,照例去找他玩。回家后当母亲得知我“踩”了山子家的饽饽时,立即放下手里的活计,牵着我的手来到山子家,先向山子母亲寒暄,然后提出让我往锅底里添把草,正在锅灶前烧火的山子母亲嘴里说着“不用,不用,哪来这些讲究啊?”但人却赶紧起身,为我让出了添草的地方。当我蹲下来往锅底添完草后,两个大人才露出如释重负的表情。回家路上,母亲再三嘱咐我往后要记住这个规矩。</p> <p class="ql-block"> 长大以后才知道,这些乡间的讲究并不可信。不过想想,儿时那浓浓年味也有这些“讲究”一份功劳。(于建勇) </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作者联系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