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梅七线 辛苦整七年

西北汉

梅七铁路 <p class="ql-block"> 梅七线是陕西省为开发铜川,黄陵的煤炭而建的一条铁路。计划由富平县梅家坪修到黄陵县七里河镇。因故只修到铜川市玉华宫附近的前河镇,实际只有70公里。</p><p class="ql-block"> 陕西省为解决煤炭运输的难题,于1969年就成立了梅七铁路建设指挥部组织施工,施工队伍除少量的解放军干部和几十名铁路工人外,主要是渭南、延安地区9个县的三万七千名民兵。</p><p class="ql-block"> 梅七线在耀县县城南三公里处跨石川河后沿沮水向北直上,在寺沟车站出平原进入山区,沿途隧道、桥梁较多。在陕西省梅七铁路建设指挥部的组织施工中,大部分路基、路堑和小型桥涵己经完成施工,部分大桥也作好了施工基础,隧道己挖出洞门或部分已进入洞内施工。</p><p class="ql-block"> 后来,省政府撤销了梅七铁路建设指挥部,把剩余工程全部移交第一铁路工程局继续施工。铁一局一处及局属部分单位近万余职工调往梅七线,经顽强拼搏,艰苦奋斗,于1973年12月21日铺轨到前河镇车站。74年开始修建前河镇~七里河镇段,77年停工,其后再未复工修建。</p> <p class="ql-block"> 1971年十月下旬,我们在阳安线承建的晏家坝隧道刚打通没有几天,就听说铺轨机要进入我们的管段。于是,又一场促大干,保铺轨的战役打响了。队部组织所有的职工和民工,砸道碴,抬道碴,紧张劳累十多天,才终于把隧道内的道碴铺设完成,没有躭误铺轨过境 。 </p><p class="ql-block"> 随后不几天,我们就搬家了。新铺的铁道上停留了十几节车皮,有棚罐车箱和马槽车箱。棚车是装人的,一个工班一节车箱,车箱内用方木支成双层铺。槽车是装材料和机具的。大家忙活了一整天,晚上车皮就被掛车拉走了。列车在阳平关车站被编组时,我们才到一条小街上买了点吃的,用暖水瓶打些水,这样才算有了吃喝。列车在秦岭中穿梭一天一夜后,才到了咸阳站的货场里。大家都下车找水找吃食,也不敢走远,怕掉队,匆匆上车等候发车。</p><p class="ql-block"> 记得搬家车到耀县车站的时间是个早晨。东边的土塬上白茫茫一片,地上有一层雪,天气寒冷,冻的人直打啰嗦。队部领导通知下车卸货。下午时分,我们三班被两辆马槽汽车拉到耀县城北一个河湾的沙滩地上,自己动手支撑起四顶棉帐篷,当晚大家就住在了这里。</p><p class="ql-block"> 原来我们班的任务是来搞临建施工的。任务是先要在石川河上修一座便桥,再修临时住房和打一口水井。最初几天,我们连吃饭的地方也没有,是马槽车把我们拉到耀县南铁一局汽车二分队的食堂吃饭去的。后来我们抓紧修建好一处汽车队伙房,能开伙做饭了,才不用去五公里外的二分队吃饭了。</p><p class="ql-block"> 一处机修厂和汽车队的驻地选址在咸铜铁路的旁边。石川河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河湾,(这里叫宋家湾)积堆成一块几十亩大的半园形的滩地。从驻地上公路出入都要经过石川河,河上要架一座能通汽车的便桥,是我们班的第一项临建任务。在工程师的指挥下,我们用片石砌筑了两侧桥台和一个桥墩,把旧钢轨一正一反扣在一起,架成了桥梁。时值初冬,北风凛冽,天气寒冷,浆彻片石的工作也是非常艰难的。冻手冻脚或被砸伤流血的事也常发生。但大家齐心协力,克服了一切困难,很快的就完成了架桥任务,打通了驻地外出的唯一通道。</p><p class="ql-block"> 参加临建房屋的人员较多,有当地的民工队,机修厂,汽车队的职工和我们班。临建房大部分是芦席加麦草作墙的油毡房,也有用土坯垒墙的油毡房。大约有二个多月,临房基本建成,他们也住进了潮湿的新家,但我们还是仍住在棉帐篷里。一个帐篷要住8~10个人,上下铺,中间还要生一个火炉子,生活条件是非常艰苦的。</p><p class="ql-block"> 临建的最后一项任务是要打一口水井。人工推绞磨钻井,一个班上十多个人,推绞几十圈后,再把刀盘提上来,挖出泥石后再放入井内,人力再推再挖,反复操作。最初是泥巴和碎石,进度还可以,但后来就遇到大石头,绞磨就推不动了,还要下炸药放炮,难度大,进度就更慢了。一直到七二年的三,四月份,这口井也没有钻成功,我们班就被调回本队,搬家到吕渠河隧道工地去了。回顾往事,那时候的施工水平是多么的落后和艰难。</p><p class="ql-block"> 机修厂的驻地距耀县县城有三公里。下班后我们经常搭伴逛到县城去看电影。电影门票五分钱,电影院是露天的,院子里摆有几根园木,人多无处坐时就自己搬砖头石块坐下。耀县县城只有东街和北街有商业店铺,南街和西街只住些居民,与当时的农村基本一样,土墙木门半厦房。城西北角还是一片荒地,铁一处医院就搬到这里,在城墙上挖开一豁口作为出入通道。可想而知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条件是多么的艰难不堪。</p> <p class="ql-block"> 铁一局承接梅七铁路的修建任务后,第一工程处就立即从阳安线搬迁梅七线,处机关驻扎在耀县城北的塔坡。为施工需要,一处新成立了第四工程段,由我们二队和六队、八队、十七队组成。段部设在寺沟车站。延线各队由耀西车站一直摆到田家咀车站。施工任务是完成梅七线剩余工程和通车后的防护加固补强工程。</p><p class="ql-block"> 我们二队承担的是吕渠河2号隧道的修建任务(隧道长1760米)。队部驻地就设在隧道进口山下的沙滩上(后来被水库淹没),工人的住宿是泥巴草屋简易工棚房。驻地有食堂,洗澡房,理发室,卫生室和小商店,生活设施还算齐全。</p><p class="ql-block"> 吕渠河是一个地方名,流经此地的河水叫沮水,是陕西省十大水库之一的桃曲坡水库的主要水源。当时这座水库也在修建中,满山遍野的小土窑洞里住的都是修水库的民工兄弟。他们上工的铜号声与我们的广播喇叭声交汇在一起,组成了轰轰烈烈的战天斗地、人定胜天的交响乐。在当时以政治挂帅,抓革命、促生产,与帝修反抢时间的革命口号召唤下,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很高,开展劳动竞赛的高潮一波接一波,促进工程进度快速前进。</p><p class="ql-block"> 我们三班于72年4月份搬回二队驻地时,隧道已开挖近800多米,拱部和边墙衬砌也完成了不少。我们是混凝土班,负责衬砌工序。每天的工作就是拌灰、运灰、摔灰和捣固。工作虽比较安全,但很脏很累很吃力。</p><p class="ql-block"> 隧道施工采取的是上下道坑开挖法。下道坑在前,上道坑在后,人力推轻轨斗車出碴,全凭人力劳作,也没有配合的民兵队伍,所以工作很累,活路很重。施工队要求放炮后20分钟就要进洞工作,洞内排烟未尽,余烟中的炸药硫磺味刺激的人双眼流泪。但是,半軍事化的严苛要求和政治挂帅,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口号,召使着我们这拨年轻的工人毫不犹豫的勇敢进洞,立即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岗位。 </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工程队是要求风钻打水钻的,这样洞内的空气就会好一些。但工班由于进度的压力就放弃了打水钻。一是要加设水管费时费力,二是会弄一身泥浆,他们仍在打干钻。所以洞内总是烟尘弥漫,空气混浊,几乎使人止息。在那艰苦的年代,人们的心中只有工程进度和当班任务,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几乎是没有的。每天下班出洞,(特别是上夜班后)人人面目皆非,个个破衣烂衭,腰间缠一根导火索线,手中再拿上碗和筷,确与盲流和乞丐无二。</p><p class="ql-block"> 隧道施工实行的是三班倒,交接班到工地。中间吃饭也是在工地,由炊事班把饭菜担到工地洞口。所以每天上班时要带上自己的碗筷,没有带碗的只有等别人吃完后借碗打饭了。吃饭是有时间要求的,性急的人,干脆把手中的铁铲在水池里洗一下,就往上打菜,折根蒿子秆就吃起来。</p><p class="ql-block"> 隧道施工环环紧扣,一班接一班,一项撵一项。紧张的工地劳作己经是工友们身体疲惫不堪,但每天还要政治学习一个多小时。工友们每天的生活范围基本上是二点(工地、宿舍)四步曲:(上班、学习、吃饭、睡觉)。艰苦的生活,严苛的工作条件,锻炼了人们的吃苦精神和意志力。</p><p class="ql-block"> 在七十年代初,能吃饱饭,有衣穿,有工干就是最好的奢望了。我们有每月52斤的粮食定量,虽然粗粮多,吃的是发糕、饸饹和钢丝面,但肚子还是能吃饱的。工程队给我们发有工作服和手套,胶鞋等。半年后我们也都定为二级工,月工资43.86元,加上流动津贴和夜班费,扣除生活费后每月也能开40多元的工资。所以青工们都能认真踏实的干好各自工作,急工地之所急,想工地之所想。努力奋斗,顽强拼搏,凭着年轻力壮的体力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隧道施工任务。接着就上道碴,迎铺轨,火车就很快地通过了我们二队负责施工的管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铁路隧道施工</p> <p class="ql-block">桃曲坡水库</p> <p class="ql-block">  梅七线由第一铁路勘察设计院设计。因工期紧,采用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方法,造成各种线路病害很多。临管通车后,我们四段被安排施工耀西~田家咀区间的线路防护加固和补强工程。我们二队随即搬往寺沟车站,各工班也分散工点施工。有驻苏家店给隧道内注浆加固的,有修车站站场及房屋的,有砌筑护坡和水沟的。我们三班的任务是铁道养护。</p><p class="ql-block"> 养路工的工作也很繁重而繁琐。拨道、起道、上碴、捣固全凭人力,且每天要扛笨重的工具行走几公里路程,工作也是非常辛苦的。但好处是不用三班倒,只白天上班,野外作业空气新鲜。线路养护也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当初,我们这些门外汉是干不了的,不是把道起高了,就是把道拨不直。为些,工程队请来了新运处的一名线路工王师傅,在他的指挥下,我们才顺利完成车站道岔部位的整置工作,区间线路养护工作也进展顺利。当时,我们班住的都是帐篷,跟牧羊人一样,随时搬迁。先后在耀西车站,寺沟车站,吕渠河车站都驻扎过。</p> <p class="ql-block">改线作业</p> <p class="ql-block">拨道作业</p> <p class="ql-block">  记忆中最深刻的是那几年每当春暖花开的季节,当地村民没有吃的,青黄不接。为求生计,他们就要上沮水河上游的柳林一带摘洋槐花和采野菜。由于路远,他们就成群结队的爬上火车车箱,早上上去,傍晚回来。当时,几乎每天下午四五点钟,就有一列运煤车下来,煤车堆上站满可怜兮兮的当地村民,手提各种各样的麻布袋,企昐着火車能停下来或减速慢行,他们好跳下车箱,携着野菜就近回家。我们看到这种状况,如果正好在此路段养道,就提前打出红旗信号,把列车拦下来停一小会,然后再装模作样的清除线路障碍,示绿旗放行。在当时线路不好的临管运输时期,为确保行车安全,我们养路工因工作需要而拦档火车是被允许的。</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农村,几乎每年都闹春荒,口粮接不上夏粮,农民生活极为焦苦艰难。我也有从耀县背面粉回凤翔老家的一次经历。一九七五年五一节前,我请探親假回家,十二天的探親假总务室只退给30斤的全国粮票。于是,我就用平时节余下来的饭票(也有借同事的)到食堂称出30斤白面和20斤玉米面,装在一个布袋中。天不明就从田家咀车站爬上下行的一列火车到耀县西站,然后背面到耀县东站赶上火车。经过在咸阳站倒车,在下午两点前才背到降帐汽车站。赶上了每天只有一趟,降帐发宝鸡走北线的客车,傍晚时分才把面背回到家中。父母亲见把我累惨的样子很是心痛,一边责备我费这么大的劲背这么重的东西,一边又唠叨说基本能接上饥荒了。随后我又用粮票(也有借同事的)到县城粮店买回来50斤白面。这样,我们家才度过了当年的饥荒。</p> <p class="ql-block">  我只读过六年小学,因家贫就再没有上学了。但我平时喜欢读小说,看画册,写的字也还可以。参加工作后在工班学习时经常给大家读报纸,学毛选,在当时就成了一个有点文化的人了。因此被推选为工班核算员,为大家代发工资,记考勤,实行劳动定额核算等工作。每月有两三天的脱产办公时间,工作还算得上积极认真。当处汽车队召收新学员的时候,队政工干事陈前银同志就极力推荐了我。我们被推荐的四人去处医院作过体检后,回队等候处人事科的命令通知。当时我的心情特别高兴,总算要脱离工程队了,得瑟了一阵子。谁知调令下来时,四个人中没有我的名字,多出一个庞正英。陈干事支持我去处人事科问个究竟,人事科姓白的一个主任干事,推说我身体检查不合格,心脏有杂音。经最终了解,原来是庞正英在捣了鬼,把我的名额顶替了。庞为我们二队六班的工人,在隧道施工中腿被砸伤,因休工伤被安排在耀县材料厂看材料。庞家住三原,就经常回老家带些掛面,鸡蛋等农产品,送给处人事科长于锡连和白主任。因此,在未经过二队领导同意的情况下就把我顶换掉了。后来我又找过人事科和汽车队,检举庞正英是近视眼,伤残腿,提出我们俩人同去再作身体复查的请求。但是,人事科长不同意,并推给汽车队处理。汽车队见调令己下达,庞己是汽车队的人了,只是未叫他学开车,而是安排他当轮胎修理工。</p><p class="ql-block"> 通过这次调包事件,是我看到了人性之险恶,社会之复杂,公平正义是失衡的。愤概、沮丧、无奈之后也只能顺应天命继续工作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艰苦的生活环境,使人们都有了脱离工程队的想法。看到同事中有文化程度高的,自身有能力的,亲属有关系的,都调转地方单位或调往机械单位。联想到自己什么条件也没有,于是,就暗下决心,努力学习,提高自已,积极工作,争取机会早日调离工程队。</p><p class="ql-block"> 机电班核算员樊斌,与我关系很好,他鼓励我与他同时参加队上的故事会演讲。我便在一本杂志上选中了符合关中口音演讲的故事。经过勤奋努力演练,我演讲的《写春联》故事在段部的评比中得到好评,被选入四段故事会宣讲团。其后在各施工队及处机关,材料厂等单位巡迴宣讲20多场次,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有效地提高了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收益颇多。</p><p class="ql-block"> 在后来的批林批孔,评《水浒》等政治活动中,多次参加了段部组织的故事会宣讲团,到各单位、各工点巡迴演讲,结识了朋友,也锻炼了自己。</p> <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五年三,四月份,我们又搬迁到田家咀车站。该车站是一个仅有三股道的小站,坐落在半山腰间。站场为半挖半填而建,南端的填方处塌陷严重,地基不稳。北端的路堑又需要重新刷坡,砌筑挡墙,线路加固工程量很大。按照队部的施工安排,全部人员集中力量先修筑了十几根抗滑桩。之后,我们三班就转入了砌筑支撑渗沟的工作。施工需要大量的片石,我们就自己放炮开采,人力推平板车运输,我们又变成了开山工和砌石工,每天的工作就是与片石打交道,一人抱不动的就两人抬,工作非常辛苦。我们的班长张步生,组长刘尚生等多名职工,都来自陕北神木县,他们入路前都砌过窑洞,是砌石的好把式,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班砌筑的支撑渗沟防护工程被评为段上的样板工程。当时我还学写过一篇通讯报道,第一次出现在铁一局的《铁路建设》报纸上,为此我还高兴了一阵子。</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当地百姓都很老实。地是生产队的地,山是人民公社的山,国家修铁路,地可随便占,山可随便开,不存在土地纠纷等问题。因此,施工没有任何干扰,工程进展非常顺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随着国家的政治形势,工程队的政治氛围也非常浓厚。天天组织学习一个半小时是雷打不动的事,工班还要开展斗私批修,汇报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态度。以阶级斗争为刚,刚举目张。人们都只能老老实实地劳动,认认真真地工作,话不敢乱说,事不敢乱想。单位上也有几人被揪出挨整,搞的大家人人自危,思想压抑。</p><p class="ql-block"> 但苦日子中也有快乐。遇到晴好的星期天,我们就结伙爬山上塬,走好多的路到老乡家闲聊,听他们讲故事。那里是革命老区,与红色照金、马栏相连接,闹革命时期的故事很多。我们还一起买鸡、买羊,神木来的工友们会杀羊会煮肉,用铁桶在宿舍里的火炉上煮着吃。陕南人把这叫打牙祭,我们叫打平伙。一吃一喝,欢欢乐乐。</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生活供应也很欠缺,紧缺物资都分配到工班。由于想要的人多,工班采取了抓纸蛋蛋的方式进行分配。记得当时我抓到一条凡立丁布料,还高兴了好几天。</p> <p class="ql-block">  周总理去世后,人们都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上级要求化悲痛为力量,继续抓革命、促生产,没有安排任何活动。在总理追悼会的那天早上上班前,党小组长李尚德同志,自发的组织我们三班全体职工,肃立在周总理的遗像前,举行黙哀、三鞠躬,大家心情凝重,泪湿眼睑,表现出对总理的无限热爰和敬仰之情。</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逝世的九月九日,我们班还在瑶曲车站正在进行一个涵洞的接长加固施工。当听到消息后,大家都停止了手中的工作,奔回宿舍,聆听广播中的《告全国同胞书》,心情凝重而悲痛。在得到通知,回队部参加悼念活动时,因没有车辆,我们班全体职工沿铁路线途步十多公里,从瑶曲车站走到田家咀车站。队部在我们班搬出的活动板房宿舍内设置了庄严肃穆的灵堂。书记和队长持枪含泪的站立左右两边守灵,职工们排队进入灵堂行三鞠躬礼,黙哀。出得灵堂后人人痛哭流涕,如丧考妣。听食堂的炊事员讲,当天的饭菜也买不出去。全体职工都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之中。</p> <p class="ql-block">  唐山地震后,铁一局就派出首批施工队伍参加了抗震救灾。七八年六月,我们二队作为第二批援建队伍开赴唐山,整建制调入四处,参加京山铁路的修复战役。</p><p class="ql-block"> 搬家前我还在家休探亲假,照顾妻子坐月子。所请假期还不到期,就收到电报通知:搬迁唐山速回。命令如山倒,我只有无奈的离别亲人,急忙赶回田家咀工地。单位上已组织装車,材料机具装敞车,门罐车搭两层架子摆铺板装人,公家和个人的东西全部装车。考虑到路途遥远,还在一节车箱里盘了锅灶,存了水、菜和馒头,以备沿途吃用。雷厉风行,行动迅速,铁路单位半軍事化的管理模式在这次搬家的过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八年六月二十六的晚上,我们一处二队的全部人员和施工家当,组装成就的一列火车,呼啸一声,离开了田家咀车站,离开了为之流血流汗奋战七年的梅七线,奔向祖国的东方,奔向抗震救灾的新战场。</p> <p class="ql-block">  俗话说: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正是由于梅七线七年的辛苦劳作,磨练了自己,也成熟了自己。为此后变换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七年的同甘共苦岁月,也收获了青春友谊,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多位挚友,他们大部分调往地方单位工作直到退休,虽远在百里千里之外,但至今还保持联系,择机相聚而欢,甚为欣慰。</p> <p class="ql-block">梅七线起点车站</p> <p class="ql-block">梅七线实际终点车站</p> <p class="ql-block">  流失的是岁月,珍藏的是记忆。回忆的是过往,难忘的是青春。</p> <p class="ql-block">  2022年1月20日 西北汉 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