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夷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 主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2022-031 总第797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执编:元辰</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吕孝春:宜昌夷陵人。宜昌市作协会员,宜昌市散文家协会会员,现任夷陵区作协副主席。《三峡日报》《三峡晚报》《三峡文学》等报刊及网络媒体发表多篇散文、小说。多篇作品收录于《宜昌文化古镇》《湖北古镇》《宜昌传统村落》《散文宜昌》《湖北基层文学丛书.宜昌散文卷》等。</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以文学视角,乡村就是美好的</b></p><p class="ql-block">——读周凌云《驻村记》有感</p><p class="ql-block">文/吕孝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我看来,有了发现美的眼睛,但还要选好视角,摈弃映入眼睛的一些杂乱景物,那呈现出来的才美。</p><p class="ql-block"> 读完周凌云老师《驻村记》,感觉就是如此。他以文学视角,描述他所驻乡村的风景和村民的故事,给读者呈现的美的文章,美的风景和美的乡村。</p><p class="ql-block"> 作为生活在乡村熟悉乡村生活的人,他们眼中,乡村并非如此。走在陡峭山坡泥泞小路的艰辛,半天见不到人影的寂寞孤独,肩挑背驮的劳累,和猪圈共一屋的茅坑,看到女人眼睛就发光的光棍们的无奈,邻里间为田埂上一棵树的归宿而大打出手的烦心,你家年猪杀的大、粮食收的多遭受到的嫉妒,也有好吃懒惰的人伸手要国家救济的怒吼……这是乡村外的人感受不到的。</p><p class="ql-block"> 周老师所驻村,在长江西陵峡南岸,山高坡陡,地大人稀。虽然风景优美,但毕竟不能当饭吃。靠山吃山,当今已经靠不上了。割舍下对乡村的不舍,到城市寻找生存空间已经成为乡村年轻人的选择。同样出生西陵峡南岸的我,小时居住的生产队,17户,人口最多220多人。如今,剩下6户人家,常住人口18人。至于原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然,并非乡村不美。</p><p class="ql-block"> 《驻村记》的开篇《倒影里的村庄》无论是文章本身还是描述的乡村确实太美。但从文章中也不难发现,村庄的山、树、人、还有蜿蜒的小路都能全部倒影在满面,可见山势的险峻,土地贫瘠,人们生活并不富裕。但并不影响这个山村在作者眼中的美,“倒影里也有早霞和晚霞,有飞禽和浮云,一只狗,一只蝉,他们都完整地藏在江里”,“我起床后到院坝的时候,看到峡东面的豁口,有了橘红的太阳。那个豁口像炼钢的熔炉。通红透亮,霞光温柔地照射在院坝子上,也洒在老人的身上。他戴着草帽,手摇动着小机器,发出嘶嘶嘶的声响,随即一粒粒苞谷也吐了出来。院坝子上已铺满了一大片苞谷粒了。阳光全铺到上面,金光闪耀。”读到这些文字,让我们遗忘了留守在乡村老人的辛劳与寂寞,甚至一些无奈。一副收获的劳动美景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有了一个好心情。</p><p class="ql-block"> 《江畔诗语》作者又以诗人视角和细腻情感体验,呈现出乡村人自身难以觉察到的诗意和美感。不仅让读者感受到春、夏、秋、冬各不相同美景,诗意文字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春天是一枝嫩芽牙,我用手指量了一下,与去年相比,延长了一拃,梢上又拔高了一节。春天在长江之畔成长着。”“当春天结束一切,花儿上的灵魂都飞走了时候,心儿才慌乱起来,觉得失去了命运中没有把握好的东西。不要总是想着春天尚在,春天还会来。春天虽然重复,但春天也会新生。今年的春天已不是去年的春天了。去年的春天已经装订成册,进入历史档案了。”“江中的龙船,是一只百足之蛇,在时间里爬动,在我的思绪里爬动,数千年,从历史的那头爬到当下的这头,它是时间的一个细胞。时间是不回头的,屈原也是不回头的。……偶尔我也在雨天里发发呆,想一想,如果屈原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他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我们如果生活在他那个时代,会做什么选择。”“我很同情蝉。我想把我的生命给它一部分,让它在整个秋天里,把想唱的全部唱完,一吐为快。我们每个人感到难过的是,想说的话还没有说完,想干的事只干了一半,都没有弄明白,就到土里去了,然后一切无声无息。蝉,有一点比人类幸运,它在土里埋下好多年,还能从土里冲出来,这是了不起的伟大本领。”透过作者这些柔美而有温度的文字,不仅让我们体验到了他驻村美景的诗意,也感受到了作者内心对生命的思索,让读者受到启迪。</p> <p class="ql-block"> 《驻村记》不论是“我的村庄”、“走访随记”还是“村庄就是一朵花香”,作者所到之处,他用文学的视角,展现给读者的处处是风景,时时是美景。让读者少了对乡村落后的偏见,更让那些远离家乡的游子生出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书中邦贵的女儿小芸,回乡种起了甜玉米,虽然种植成功了,但嘴硬的父亲说完“苞谷与甜玉米有个锤子的区别”时,还是琢磨起了苞谷与甜玉米区别究竟在哪儿呢。“甲娃”,回到村里,带领村民一起建设自己家乡,“用生命换来了村民的爱戴。”我也在想,“甲娃”回乡是否是他曾读过作者的文字?</p><p class="ql-block"> 《驻村记》虽然是散文集,但作者如小说般,以白描手法写了一个个生动人物,展现出了这些人物人性的复杂与真实。有勤劳刻苦的,有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有浪子回头建设家园的,有耍小聪明和心机的,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等等。作者在描写这些人物时,只是用文学视角客观叙述,不带有个人爱憎情感或是道德标准,让读者从作者描写的这些人物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看到了一个真实乡村的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扶贫干部唯一要做的是让乡村变美,村民变富,早日脱贫。这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用常人视角可能体验不到更是难以理解的。</p><p class="ql-block"> 在所有人物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要属“老全”。“老全的房子出了严重问题。……已经成危房!必须搬走,推倒重建。老全说,我是无力重建的,要建你们建,我是一百个不同意。……支书挑六七个硬劳力,将老全的房子掀倒了,换了地基,开始重建。老全似乎毫不动心,自己也不动一根手指头。老全说,我是不会动手的。这光景好像就是隔壁老郑家在建房子,他是来看热闹的,仿佛房子和他没有丝毫关系。他坐在院 坝上是喝茶、吸烟,跷着二郞腿,瞧着他们干,眼里尽是一切不顾的实情,嘴里嘀嘀咕咕,哼哼唧唧,时不时还来几句冷言酸语,说些风凉话,哼几个小曲。村支书忍气吞声,真想啪啪啪,扇他几下。如果是他早年有脾性,老全早头破血流了。”特别是“他串门去了。挨家挨户走。见人便说,我房子建起了,不会把热闹办事的,也不收‘人情’。”就是这样一个“老全”,作者不烦不燥,让“老全”尽情表演。这样的人在乡村里不少,《驻村记》中也写不少类似的人物,当我们看完之后,一个感觉就是真实。这种真实的让人心烦的人,并不影响文章成其为美文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p><p class="ql-block"> 《驻村记》后记中,“当年,我作为单位主要负责人,我每月都要到包扶村工作两周,与村两委和驻村工作‘并肩战斗’,一道研究工作,一起挑灯,分担部分责任,力争扶出成效,帮助贫困户脱贫,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我是作为一名扶贫干部在‘前线作战’,而不是一个作家到农村体验生活。”作者三年左右的驻村,走访了一百多户,客观猜测,作者驻村期间,并不是时时见到的是美丽风景。当他看到“老全”这样的人或许也有“啪啪啪”的冲动,但作者却不用常人视角去看待身边的一切,依然以快乐心情和昂扬斗志收获到了脱贫攻坚的胜利和《驻村记》的诞生。更让读者真实感受到了“伟大脱贫工程”中扶贫干部曾经面临的困难、艰辛、努力、耐心,当然更有乡村发生的巨大变化。作者以文学视角看乡村,无不也给读者启示,在当今有些浮躁的时代,换种视角、换种思路,不仅我们看到的“乡村”是美好的,面对我们所处的复杂环境,是否也能获得一份美好心情和宁静呢?</p><p class="ql-block"> 掩卷所思,收获实在太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周凌云驻村时</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夷陵评论”微刊专栏专事文艺作品推介、评论,兼顾文化建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本号总在深夜等待您的好稿,包括您的点赞和关注,共同打造优秀平台。也许您已成了大家。小小的本号,依然欢迎你回来坐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所有来稿文责自负,加个人简介、个人照片。稿件微信元辰或发66371560@qq.com信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