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春节记事之三】《读〈大美碑坝〉想到的一些人和事》

lh6899

<h1><br></h1><h1>我原来对碑坝的印象是模糊的,更多的感知是后来工作以后和读了《大美碑坝》才有的!</h1><h1>小时候,父亲被派往一个和碑坝接壤的小坝乡工作。那里有一个七年制学校,条件相当的艰苦。学校是在原来破庙基础上,搭建了一幢两层木楼,一层做教室,二层则是老师的宿办室。父亲和另一位王姓老师住在二楼,沿着木梯而上。小小年纪的我最怕的就是晚上上厕所,楼门口放一煤油灯,风一吹就一闪一闪的,我得小跑着去厕所解决问题,听着怪异的河水哗啦啦地响,再小跑着上楼,我害怕那一闪一闪瘆人的油灯……</h1><h1>到小坝学校的交通工具就是父亲节衣缩食花90多元买的一辆二手“飞鸽”加重自行车。天晴时,上坡我们推着“飞鸽”走,下坡的时候,“飞鸽”载着爷儿俩前行。下雨的时候,我们得推着“飞鸽”,载着我们的米、腌菜等,用近3个小时才能到达父亲工作的学校。</h1><h1>父亲在那所学校工作一待就是8年,直到80年才下山,到了牟家坝小学,一个区公所所在地工作。我也是在78、79年在小坝学校读过一年多的小学。</h1><h1>那个时候的小坝,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遥远且繁华的“边贸”小镇,从路的尽头运出很多的原木。那个时期,木头是生产资料,也是财富!我就知道小坝的街道两边都是往来碑坝,运输木头的停车场。小坝的街上最多的就是“小酒馆”,那都是给有钱的木头商人和司机开设的。“小酒馆”成天生意络绎不绝,一拨客人走了,又来一批。他们或者来几杯包谷酒,几盘子猪脸、猪腰子、猪舌头、猪手……酒足饭饱之后,又开上他们的“解放”CA10,奔向他们的财源地!</h1><h1>年幼的我,一是感觉山那边的碑坝是一座木材宝库,有砍不完的大树!二是那些来自碑坝的“木头商人”和那些开CA10的师傅那就是“大款”的代名词,他们才是“小酒馆”最尊重的客人!</h1><h1><br></h1><p class="ql-block"><br></p> <h1>工作以后,工作之余同事邀我翻山越岭来到碑坝。那时的碑坝,除了交通太差,碑坝美食、美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h1><h1><br></h1><h1>我们来到同事家里,同事的父亲用铁铲铲一堆核桃板栗,拿来一铁锤,要我们喝水谝闲。同事母亲则急忙准备食物——</h1><h1><br></h1><h1>大菜是炖猪蹄。将猪蹄火烧、清洗、切分,入“鼎锅”,挂柴火堆上的拉杆上慢炖,配竹笋、四季豆、香菇、木耳等这些干菜,一会儿工夫,香气四溢,垂涎欲滴!</h1><h1><br></h1><h1>在当地,只有最尊贵的客人,才可以享用家里的猪头、猪蹄“硬菜”。一般来说,那都是要留在“过大年”,才能特别享用的佳肴。</h1><h1><br></h1><h1>碑坝人能将山里的味道发挥到极致!炖猪蹄汤少不了细辛、茴香、花椒;自己养的土鸡少不了屋周围种的山奈,川芎叶;要是杀年猪新鲜猪肉一定要用山泉水,还少不了野生的八角,即使没有八角果,就是叶子撸几把也会让新鲜的猪肉产生更有食欲的香味……山里野生的调料,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大山的味道。那味道任何大厨也是不能调制出来的。</h1><h1><br></h1><h1>最有记忆的配菜是野生小鱼汤。碑坝河水清澈见底,能亲眼见着小鱼儿自由的游来游去。当地人闲暇之余,也去钓些,一则卖给当地人有些收入,另外也可以打个“牙祭”啥的。碑坝人煮鱼汤就用山泉,摘几片薄荷、藿香叶,熬制一碗鱼汤,鲜美、香气扑鼻迎风而来。山泉的甘甜、薄荷、藿香叶的自然一览无余,对山水的感受,就是随着味道而自身产生强烈地体验!</h1><h1><br></h1><h1>碑坝山多地少,老百姓房屋周围都会想方设法开垦一块,种些小菜。遇到很少土壤微小地块,也要种窝南瓜、丝瓜啥的!我到同事家,就亲眼见到同事的母亲,给我们摘回一个青南瓜,我不知道怎么享用这个尚未成熟的南瓜。吃饭的时候,上来一盘青南瓜丝,颜色碧绿,味道清脆爽口,微微地有些青椒的辣味,藿香叶的香味……那以前,我还真没有吃过这种青南瓜丝,以至于后来我每年都要自己炒制两回,回忆那种让人难以忘怀的农家味道!</h1><h1><br></h1><h1>灵巧的碑坝人,靠山吃野菜,傍水享鱼鲜!山里的“芥菜”、“绿儿韭”、“核桃花”,“刺笼包”,“神仙豆腐”“橡子凉粉”,水里的黄鳝、泥鳅、白条、螃蟹都是碑坝特有的美食!</h1><h1><br></h1><h1>碑坝人的真情实感体现在对你实诚的招待上,那不让你吃上珍贵的山珍野菜、腊猪头腊猪蹄,不让你酒足饭饱那就不叫个“热情”!</h1><h1><br></h1><h1>酒足饭饱你会不会想到茶?碑坝干龙洞的茶那才是远近闻名,这里的茶品质好、香味浓、久耐泡,制作工艺高,外地人都喜欢喝这里的茶,远销西安、北京。干龙洞茶叶一味难求,很多茶友想方设法也要品一壶!现在每年干龙洞的那点真材实料被早早地炒火,一般人是很难品尝到的味道。我多年前都想去看看神奇的“干龙洞”茶产地,但是至今未能成行,对于我这个痴迷茶的瘾君子,反倒成了一种遗憾!</h1><h1><br></h1><h1>碑坝还有一种茶是特少见的,那就是“老鹰茶”。这种茶其实是采摘自一种生长在高山上的四季常绿乔木毛豹皮樟树,茶树繁茂,树冠较大,但多生长在悬崖及陡峭的山坡上。春天,茶树刚长出嫩叶,勇敢的当地人爬上树采摘鲜嫩的树枝、树叶,使用传统工艺加工制成茶叶。老鹰茶的叶片呈椭圆形,面绿背白,故又称老阴茶,老茶、白茶。老鹰茶富含芳香油、多酚类化合物,泡饮时较清香,滋味厚实,先涩后甘,滋味浓而口劲大,在夏天饮用更觉得消暑解渴、提神助兴,有消暑和健胃开脾的奇特功效。其茶汤呈琥珀色,用叶少,出汁多,茶水在夏季有隔夜不馊的绝妙之处。茶叶也不含咖啡碱物质,无兴奋作用,还不影响睡眠。一口老鹰茶水咽下去,瞬间你会感到喉间的清爽和回甘、生津,《本草纲目》记载有“止咳、祛痰、平喘、消暑解渴”等功效!由于采摘的危险性和制茶的手工操作低效,加之经济效益差,市面上已经很难买到这种老鹰茶。</h1><h1><br></h1><h1>碑坝的风景也是让人流连忘返。我也到过很多地方,很多地方都比不得碑坝的植被覆盖,有高山、有流水,有怪石崚峋、有山珍野物,有汉中玉宝藏,还有明朝建文帝避难碑坝白玉的历史传说……</h1><h1><br></h1><h1>如今,龙头山风景区的开发,拨开了龙头山的迷雾,让远近的中外游客下高速就能欣赏到龙头山的“羞容”。今年的国庆,游客如长龙般的蜂拥而至,以至于景区不得不挂出无法接待的“告示”。龙头山的悬崖玻璃栈桥、云海那真的是陕南风景一绝。按照地理位置,龙头山属于巴山山系,部分景区也是在碑坝境内。</h1><h1><br></h1><h1>“大美碑坝”名副其实。书里多位作者写到,我就不再赘述!</h1><h1><br></h1><h1><br></h1><p class="ql-block"><br></p> <h1><br>碑坝当地教育的主阵地——碑坝中学,学校创办于1953年,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现设有初中部,曾经也设立高中。60、70年代,一大批中师毕业生支援红色老区教育,他们在那里建功立业,教育了一大批有知识有文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br><br>现如今,南郑区的各行各业都有大批的碑坝籍优秀的员工。更有甚者,一大批的优秀人才通过读书进入中央、省、市国家机关,不乏司长、处长,还有好几位都是市级、区县级的主要负责人。<br><br>碑坝“山高出鹰鹞”一点不假!碑坝出人才,一是因为国家重视老区的教育事业;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重视,亲戚朋友浓厚的教育子女成才的观念。有一个事例说一个家庭的孩子考上本区的一所重点中学,家境贫寒,父母居然卖掉老家的房子,在学校附近的一家清洁公司打工也要陪孩子上高中,孩子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一所很有名的大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让全家人过上了好日子。<br><br>时间就近的就有2010届毕业生李川在2013年高考中通过高校自主招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原铁道部直属的西安铁路运输职工大学,现已被香港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深圳运营分司录取。<br><br>再有2011年在碑坝中学毕业的王伟。由于体育成绩优异,2012年考入汉中体校上学,2012年9月被选拔到陕西省田径管理中心训练,2013年8月亚洲青年运动会在南京举行,王伟又被选拔到国家队集训了20天就正式参赛,在南京举行的“亚青会”男子1500米田径决赛中以4分零3秒57的成绩获得冠军。<br><br><br></h1> 孙陈建同志多次带领如东支教团队到碑坝片区学校开展送教活动 <h1><br>通过干部群众的努力,将连片深度贫困区域,整体帮扶达到小康,是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有效扶贫的伟大胜利。<br><br>在“扶智、扶志”过程中,有这样的一支队伍,不畏艰难,意志坚强,把“双扶”落到实处,就是如东帮扶团队。他们先后派出数十位帮扶人员,进入我们区的政府、医院、学校进行有效帮扶。他们手把手教技术、促膝而谈传理念、真金白银补资金,让我们的贫困村、贫困户早日脱贫,实现了小康的愿望。<br><br>孙陈建,江苏如东在南郑区精准扶贫帮扶工作队的带领人。现任职如东县社科联主席。在南郑扶贫期间,他曾挂职南郑区发改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和南郑区碑坝镇党委副书记。我和他的接触过程中,感觉到他待人诚恳、平易近人、知识渊博、做事更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我时刻都感觉到他更像一个作家、一个老师,于是,我更愿意尊称他为孙老师。他带领如东扶贫团队扎根山区,撰写了大量的文章,也动员碑坝镇的师生一起拿起笔书写和赞美碑坝,赞美南郑。几次读完他们团队的文章,我都倍加感动和鼓舞,他们比我们更懂汉中、更懂南郑、更懂碑坝!<br><br>虽然他是扶贫的行政领导,负责两地之间扶贫各项事务的联络和协调、安排部署,但孙陈建主席的一腔教育情怀,让更多的精力投身于教育帮扶。他提出要深化如东、南郑两地教育交流合作,增进两地的友谊和情感,研讨两地名优教师队伍建设的培养等工作,提升两地管理水平、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做优苏陕协作“山海有约”教学交流活动品牌。提出了教育帮扶的“六个一”,即:做一组教学与管理调研;上一节教学示范课;做一个学科教学讲座;开一场骨干教师教学交流会;做一次两地教育文化交流;签订一份青年教师结对互学共进协议。后来的多期教育帮扶都是按照他提出的“六个一”认真完成帮扶。<br><br>其中一次带队教育帮扶的途中,我们先来到了碑坝镇西河完全小学。孙主席下车顾不得喝口水,就急忙找来老师、学生指导师生习作,让他们如何写出家乡的人、山水、风情!<br><br>到了碑坝中学,他更是找来写文章的师生,逐一指导、润笔,一坐就是几个小时!<br><br>用深深的碑坝情怀,孙主席和他的战友们编辑了《大美碑坝》,字里行间都饱含他们的心血,他们对碑坝扶贫的深刻体验。<br><br>当我粗略地阅读完这本书时,我更加感到他们对工作的认真,对扶贫大业“双扶”的追求。感受到孙主席和他的扶贫团队文学的素养和对文化传承及理解,对“苏陕有约”的记忆和怀恋!<br><br>作为一个教育人,我更看到了他们对孩子爱家乡的教育。诚然,一个对家乡都没有情感的孩子,也很难成长为一个有用于国家,有用于家乡建设的接班人。<br><br>当孩子们捧着散发着油墨香气的《大美碑坝》,他们欣喜若狂,他们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名字印在一本书里,自己小文章和很多素不相识的“大家”的作品一起编辑成册。他们醉了!他们为美丽的家乡醉了!在作家的笔下,碑坝的山水、美食、人民是那么的具有魅力!<br><br>更多的孩子在写家乡的过程中,更加感到家乡的美!更加培养了孩子们的家国情怀,提升了孩子们的文化素养。也更加点燃了他们奋发读书,建设家乡、祖国的激情!这才是孙主席像老师一样教孩子写家乡最大的意义。<br><br>单位安排我在发放《大美碑坝》新书的时候,有几位家是碑坝的朋友,都向我咨询是不是可以得到一本《大美碑坝》,要看看自己家乡的变化。我或者亲自送上门,或者邮寄都想方设法满足了他们的要求。毕竟书的最大价值在于“读”,不在于“有”!<br><br>国是大家,有国才有家。爱家,才能爱国。有中国情怀,才能成就中国杰出的建设者!<br><br>孙主席他们是南郑扶贫事业的“尖兵”、“勇士”……<br><br>碑坝人,南郑人能感知、会感恩如东人的扶贫工作业绩!<br><br>时代会存档,历史会记忆!</h1> <p class="ql-block">上周五,区文联通知,说愚小稿选用,让前去领取稿费、样刊。今日一早过去取回,也算春节前一桩幸福的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