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眼看又要过年了,而人们都觉得如今过年少了些年味儿,缺乏激情,兴趣索然,于是,我便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在老家过年的情景和感受。不妨在此唠唠,以品往日的年味儿。</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在河北省南和县三思乡,说是老家,而在我早年,老家不过是父母口中所描述的“虚拟世界”罢了,我是连一点现实感都没有的,因为在我刚刚2岁时,母亲就抱着我离开了老家,到父亲所在的部队去做随军家属了,这一别就是19年未曾还乡。</p><p class="ql-block"> 直到1977年春节前夕,阔别故乡的父母实在是乡愁难耐了,下决心一定要带我回老家过个年。这当然也事出有因的:一是我奶奶已年届耄耋,且身体欠佳,说不定哪天就拜拜了,再不回去看看,将悔之晚矣;再是我这个长子当年已成弱冠小伙儿了,可怜父母盼媳心切,也想借此机会在老家替我碰碰姻缘。</p><p class="ql-block"> 尽管姻缘没碰上,但在老家过的那个年却让我大长了见识,给我留下了45年都抹不去的记忆。我们老家过年的习俗,除了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这“老三篇”之外,还有个非常奇葩的特别仪式,即“起五更拜年”。</p><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一要起五更,这是我们老家过年的惯例,是祖上传下来的一个重要习俗,也是对年轻人的励志要求。在今天看来,这无疑是为80后、90后及00后们所不可思议的:“过年还要起五更?真是扯蛋!双休日我们都想睡他一天呢!” 爱睡懒觉,的确是当今青年的一个软肋,而且我们又是无可奈何的。可见,“代沟”的不可逾越性,不由你不服啊!</p><p class="ql-block"> 那么,我们老家为什么要强调过年起五更呢?因为北方农民最崇尚的就是一个“勤”字,认为勤慎肃恭是农家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持家立业的根本原则和主体要素,所以,民生在勤、天道酬勤、勤则不匮等,都是我们家乡父老们所信奉的箴言至理。那么,怎样做才算是勤呢?老家人认为,勤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早起”,而早起的金标准便是起五更。</p><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一是新年第一天,更要以起五更的实际行动为新年开个“勤”的好头,这样,才能在新的一年里保持励精图治、克勤克俭的良好家风。不过,各地风习不同,我们在湖北生活多年,当地是没有过年起五更习惯的。但是,我们既然已在老家过年,也只能入乡随俗了,就硬着头皮跟着乡亲们起五更吧。</p><p class="ql-block"> 1977年2月18日正是丁巳年的大年初一,这天清晨,父亲早早地就把我给喊醒了,我们父子俩伸伸懒腰,抖抖精神,便毫不犹豫地起了个标准的“五更”,总算是没有违殆乡俗。打开门,一阵冷风迎面扑来,冀北的春寒还是相当料峭的,尽管是晴天,依然清冷袭人,“嗖嗖”的小北风吹在脸上,剐皮割肉似地疼,嘴里呼出的热气立马就变成了一股股白雾。我们忍着冷,准备应酬乡俗。趁仪式还没有开始,父亲便用小竹棍挑来一挂鞭炮递给我,顿时,密集的鞭炮声就打破了黎明的宁静,浓烈的硝烟弥漫了门庭。这就是新年的第一声信号。接着,同样的鞭炮声也便陆续响起。</p><p class="ql-block"> 此时,老家的特色拜年仪式便拉开了序幕:乡里起得最早的一家,其长老或当家人首先出门,“咚咚”地叩响邻居家的门:“老哥啊,给你们家拜年啦!祝福你们全家新年好运啊!”邻居家的长老或当家人便闻声即起,急忙恭敬地开门延客,双方拱手抱拳,躬身行礼,嘴里不停地说着“拜年啊拜年!”老家人拜年也不乏礼仪,但却都不兴握手,这与当前的抗疫要求倒是挺一致的,其实是他们对握手这种西方礼仪还不太习惯,也不很热衷,而觉得拱手抱拳鞠躬等,更显得庄重敬慕而富有传统意味。此时双方礼毕,稍事寒暄之后,便挽臂执手一同出门,直奔第三家去拜年。这家长老或当家人也毫不怠慢,急忙开门行礼,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满口哇哇地说上一串祝颂之词后,又加入到拜年的队伍中来。如此依次拜下去,每家都要随行一、二人,等拜到几十家、上百家时,拜年的队伍就相当壮观了,少说也有一、二百人了。这么多人当然是无法再进入主人堂屋的,只好聚集在主人的院子里高声吆喝寒暄,众口宣扬,甚是热闹,此时,被拜年的主人便闻风而动,急忙跑出来,大有受宠若惊之态,与大家热情见面,并立马站到院子的制高点上(磨盘上、碾滚上或井台上),向大家集体拱手行礼,抱拳鞠躬等,然后便扯起北方庄稼汉子特有的粗犷喉咙,以高分贝声音向一两百人拜年,并极尽谦恭道谢之能事。礼毕,这家主人立马就汇入了拜年的洪流,滚滚滔滔地涌向了下一家。</p><p class="ql-block"> 此时人多了,话语也多了,大家一路走着,有细语交流的,有吹牛侃山的,也有揶揄逗趣儿的,一派融融乐乐的祥和气氛。我和父亲就被笼罩在这一拜年气氛之中。父亲是在老家长大的,少年故事全在乡里,许多人都是他的同学发小、族兄阿叔等,拜年是个集体见面的好机会,久别重逢更显得格外亲切,有聊不完的话题,发不完的感慨;而我则是两眼一抹黑,全是陌生面孔,只有看和听的份。</p><p class="ql-block"> 人们热热闹闹地一路走着,不知不觉中,启明星已闪烁,一抹朝霞染红了天边,乡里的广播也唱起了嘹亮的《东方红》。拜年的队伍已是浩浩荡荡了,但拜年还没有结束,必须要进行到底!据说家乡的拜年仪式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那就是一定要把本乡镇或本村的所有住户全部都认真地拜完,套路礼仪都要如数到位,一家也不能马虎造次,更不能遗漏。若是家中无人的,则要在其门上贴一副新对联,以示新年关怀。</p><p class="ql-block"> 窃以为,老家的“起五更拜年”的确是一种妥妥的文化正能量,它不仅活跃了年节气氛,繁荣了乡村文明,而且密切了干群关系,缓和了邻里矛盾,增强了社会亲和力和凝聚力,也正顺应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所以,真值得为其点赞和称好!我有幸第一次参加了这样的活动,现在看来,那恐怕也是最后一次了,但却给我留下了和乐美好的心理感受。</p><p class="ql-block"> 老家拜年只是过年的起点,拜完年之后,便各自回家按常规去过年了。南方过年的正期是大年三十儿,除夕晚上的年夜饭最隆重,是过年的高潮;而北方过年的正期则是大年初一,初一中午的这餐饭最隆重,大厨绝技,肥醲甘脆,尽在中餐。不过那时老百姓还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年饭也并不丰盛,甚至还有些寒酸清苦。</p><p class="ql-block"> 尽管如此,但老家过年吃饺子却是个雷打不动的习俗,除夕晚餐、初一早餐和正月初五都是必吃饺子的。老家人称饺子为“扁食”,不吃扁食就不算过年。条件好的家庭当然要吃肉馅饺子,猪肉的,羊肉的,牛马肉的,悉凭口味;馅儿里不掺蔬菜,净葱净肉的,那是饺子的极品,能吃上那种饺子的则寥寥无几;家境贫寒的只能吃素饺子,如粉条千张鸡蛋做馅的饺子。</p><p class="ql-block"> 家乡人侍弄饺子也是颇有讲究的:一是饺子面要和得硬,以免饺子破皮;二是饺子馅要剁得响,以示家庭热闹、人丁兴旺,而且,剁肉的响声也可吓跑“年兽”、“穷鬼”等;三是包饺子要有彩头,除夕和初一包的饺子,一定要放进一枚栗子或大枣、硬币、糖果等,吃到彩头的人就是新年幸运者,全家恭贺,颇有仪式感;四是摆饺子要“圈福”,即每包好一个饺子就摆在圆形的饺子帘上,从内向外或从外向里、按顺时针方向一圈一圈地摆,谓之“圈福”,“顺时针”寓意越过越顺;五是煮饺子不能破皮,讲究不漏财、不破财;六是饺子馅要有剩余,因为馅里有菜,剩馅即是“剩财”。嗟夫!正是这种沁人心脾的“饺子文化”,酝酿和氤氲着家乡的浓浓年味儿。</p><p class="ql-block"> 当然,老家过年绝不仅仅是吃饺子,其重头戏还在初一的中餐,中餐的珍馐美馔,莫过于白面馍馍加粉皮炖肉。“粉皮”,即用做粉条的淀粉做成的薄皮,晒干而成。粉皮熬肉,就是将猪肉、不论是前夹肉、后腿肉,还是五花肉、槽头肉,都一律肥瘦相连一起切成片,再弄些白菜帮子、萝卜头子等蔬菜大致剁吧剁吧,与粉皮一起下到炝热了油的汤锅里,加水加生抽粗盐、葱姜香料炖煮,有点像南方的火锅。炖好之后,年饭就可以开始了,每人盛上一碗,再拿个白面馍馍就着熬肉边吃边喝,有的还在指头缝里夹上一根大葱,各自到院儿里找地方蹲下,悠然地蘸酱而食,这就是我们老家人过年的超级享受了。</p><p class="ql-block"> 不过,我说的这已是四十多年前的往事了,现在社会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早已大幅提高了,南北厨艺交流,各地大菜荟萃,老家过年的方式和餐饮水平想必也早已现代化了,具体情况如何,我也没机会再去考察体验了。</p><p class="ql-block"> 在这虎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我在深圳遥祝老家的乡亲们和亲密网友们虎年快乐,阖家幸福!祝大家:虎虎生威身无恙,财贯三江百业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1月24日于深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