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亲百年祭</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王巧 王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2年2月12日是父亲100岁冥诞,谨此记录他在世时的二三事,借以表达我们对父亲的深切缅怀与不尽的思念,愿他在天之灵得到慰藉。</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父亲年轻时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的父亲王诚(原名王海春),祖籍浙江宁波,1941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参加新四军。曾祖父靠纸业发家。祖父是当地一外资商贸行的账房先生,祖母是小学教师,父亲是他们的独生子,一家三口过着优渥的生活。抗战初祖父被调往上海总行任总账房,祖母和父亲随之入沪,父亲则入读上海圣约翰大学附属高中至大学。祖父除在上海洋行谋职外,还另有自营产业。天有不测风云,祖父的一条满载外贸物资的货船被日机投弹炸沉,血本无归,祖父因此一病不起,从此家道中落。祖母变卖了宁波老家六分之一的祖业股份,获三万多块大洋,为祖父治病还债,维持生计,不久祖父撒手人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时父亲已是上海圣约翰大学学生。在学校进步组织“读书会”的影响下,怀着家仇国恨,受地下党组织推荐参加新四军。离别时,祖母洒泪别子回到宁波祖屋独自一人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早年的圣约翰大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1年6月,父亲前往浙东四明山新四军根据地古林区公所做文书。同年12月,因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为强化其占领地区,国民党也伺机剿灭新四军,两股势力形成对华东地区新四军和游击队的“扫荡”“清乡”合围之势,敌后斗争凸显艰难、残酷。为应对来势汹汹的敌情,新四军为保存实力精减非战斗人员,父亲奉派列入暂时离队人员名单。回到宁波看望祖母后,父亲即刻返沪到上海无线电工程学校学习报务。</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早年的叶飞(左)和谭启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2年7月,父亲重返新四军浙东根据地,在部队内部小报(《新浙东报》前身)做刻印和电讯报务工作。1945年6月,转入华东野战军一纵三师《战斗报》,担任电讯编辑。1946年调华野一纵司令部政治部任机要文书股长,跟随叶飞、谭启龙转战解放战争各大战场。1948年底因个人身体原因离开野战部队,调入豫皖苏《雪枫报》任编辑,至1949年南京解放进入新华日报社工作,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span></p> <p class="ql-block"> 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国共产党委员官防和“军调”臂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抗战胜利后,为防止一触即发的国共内战,美方派出特使组成国、共、美三方“军调部”,下设36个执行调停小组。父亲参加了华东地区国、共、美三方调停和谈,担任中共军方翻译。在翻译“伪军”一词时,国民党中校翻译译成“伪装的军队”,而父亲则以标准流利的美式发音译为“木偶或傀儡军队”,受到美军谈判代表称赞,同时斥责国民党翻译是笨蛋,国民党参会人十分尴尬。父亲亲身经历了已载入军史的著名战役孟良崮之战全过程,每当观看孟良崮战役影视片,他便激动不已,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述战斗的惨烈过程。</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粟裕等在孟良崮战役前沿阵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9年,中央军委号令“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父亲带着满腔热血随南下部队川南支队新闻大队抵达四川泸州川南日报社,负责参考消息编辑,兼任读者来信组组长、电讯组组长。1952年撤销省内各大行署恢复四川省建制,父亲带一纸调令,携我们的母亲于光及他们刚出生19天的大女儿到自贡新自贡报社工作,任编辑部主任,母亲任编辑部副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3年父亲又主持筹建自贡人民有线广播站,并担任首任站长。此后又先后任中共自贡市委宣传部宣传科科长、自贡市文教局副局长。1959年,父亲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下放农场改造,1964年经甄别后调自贡市第四中学校工作。“文革”期间,父亲又调回自贡日报社任副总编辑,后任自贡市文化局副局长,直至1983年离休。追忆父亲几十年枪林弹雨跌宕起伏的人生,我们感慨万分,更为他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肃然起敬。</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父亲南下前与战友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父母南下前与《新华日报》记者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刚到自贡不久,大安区发生因区乡有关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而导致村民赵某死亡的事件。当报社记者了解此情后,新自贡报社社长费少康和父亲立即向市委领导汇报,并经同意,他提笔撰写《向官僚主义开火》的社论,刊载于《新自贡报》,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对当时工作作风的转变起到积极作用。殊不知,这篇社论却埋下祸根。不久,这篇报道的涉事人被提拔到领导岗位,而报社社长、父亲及相关人员却因言获罪,从此成为了历次大小政治运动批斗的对象。调离、降职、下放农场劳动改造、大会批小会斗、参加各种没完没了的“学习班”和写不完的检讨,甚至终止了父亲一生钟爱的新闻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50年代父亲办公室留影</p> <p class="ql-block"> 1958年,吴玉章回自贡参观蜀光中学实验室,父亲等作陪。</p> <p class="ql-block"> 1958年父亲(前左二)与同事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8年,父亲与母亲相识于豫皖苏《雪枫报》,1951年由川南日报社社长李力众主持并证婚,在四川泸州喜结良缘。婚后他们历经各类大小政治运动,不因母亲家人在台湾、美国而遭受的诸多牵连而心生埋怨,依然相濡以沫不离不弃,携手走过了46个春夏秋冬,其间有喜有爱更有跌跌绊绊的艰难与困惑。父亲从不把工作上的委屈和精神上的压力带回家,而是反复告诫我们:“好好学习,夹紧尾巴埋头做事、抬头做人。”那时我们年龄尚小,还不解其中原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8年我追随母亲的足迹前往台湾,寻访母亲的家人,同年通过多方努力查阅了父母的历史档案,对父母的过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如今他们言传身教的自立、自强、自信、自尊已深深根植于我们的心底。</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父亲与母亲解放初期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父母和刚出生不久的王巧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52年在新自贡报社前一家三口合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家四口和两位保姆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50年代父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80年代一家四口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3年,祖母仙逝。父母匆匆赶往宁波,办完祖母的后事,父亲大笔一挥放弃了祖母所有遗产的继承权,以此作为感激三舅婆代替我们看护祖母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一生酷爱桥牌,离休后终于能做自己喜欢的事了,在自贡市老年大学担任桥牌老师。在他的带领指导下,自贡市老年大学桥牌队曾经打遍川南无敌手,至今还有桥牌爱好者对他教授的“精确叫牌法”记忆犹新。</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谭启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我们都知道,父亲原部队的老上级谭启龙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时,他知道父亲在自贡的情况后,提出将父亲调到成都,但父亲婉言谢绝。后来谭书记离休前再次向父亲提出,离休后跟他一起回老家养老,父亲仍然摇头不应。父亲不愿离开自贡的原因是怕骨肉分离,还是眷恋自贡这块使他饱经风雨的土地,我们不得而知。母亲生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父亲,曾多次与老同事们谈及她的担忧。母亲病逝后,大姐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迟回上海与家人团聚,父亲临终前她又匆匆赶回,父亲则在姐姐“爸爸我回来了”的声声呼唤中安详离去,了却了母亲最后的遗愿。</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50年代父母与同事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70年代父亲(前左四)与同事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80年代父亲(前左三)与摄影家协会同仁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纵观父亲的一生,虽无惊天动地、波澜壮阔之举,却也跌宕起伏、回味无穷。他从一个自小娇生惯养,吃面包喝牛奶,坐洋车进洋学堂的富家独生子,到两次投笔从戎的新四军战士;从在敌后根据地从事文职工作,到在野战部队中亲身经历著名的孟良崮之战;从普通学生兵饱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硝烟历练,到成长为一个有理想有信仰的共产党人;从富饶美丽的江南,到西南小城自贡落地生根;从一个温文儒雅的老革命干部,到农场的猪倌与普通中学的小职员、清洁工。无数次的身份转变,他都能坦然面对、宠辱不惊,始终保持着自己“一心为民两袖清风”坚定而又崇高的信念。</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父亲晚年观棋时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桥牌是父亲一生的挚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离开我们18年了,他的音容笑貌和我们父女间共同相伴经历过的那些其乐融融、磕磕绊绊、风风雨雨,已经深深地印入我们脑海,刻骨铭心。虽然他生前没有带给我们荣华富贵,但他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亲爱的父亲,如果还有来生,我们还想再做您的女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怀念我们可敬可亲的父亲——王诚。</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父母的晚年合影</p> <p class="ql-block"> 父母与北京施鹏九舅舅、关启英舅妈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父母与王桥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父母与外孙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引自2022年1月23日《自贡日报》</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昨天,王桥给我发来了她和王巧姐一同撰写的《父亲百年祭》一文,读后非常感动。记得我与姑父王诚只见过一两次面,但姑父睿智和直爽的知识分子气质,给我留下的印象极为深刻。我也一直对他的军调部翻译经历甚为崇敬,因为那段经历足够使后人仰视。我也听姑姑说起过熟稔英语的姑父,在长江三峡时的一次有趣经历。圣约翰的英文底蕴,亦曾使姑父的英语水平在几十年后得到了充分的验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次姑姑和姑父途经长江三峡时,遇到一批美国人,但随行的翻译水平“搭僵”,弄得那帮美国人听得云里雾里。姑父见状,挺身而出,一口漂亮的美式英语不仅解了那位翻译之困,也得到了美国人的交口称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姑父离开我们已有十八年了,但他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永远留驻在我的心中并激励着自己。读过《父亲百年祭》一文后,我便有了将此文转换为美篇的想法。这或许也是我表达对姑父缅怀和崇敬之情的最好方式。</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2年1月24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