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间离开抚顺将近二十年了。过年了想家了,想起了抚顺年味,想起了抚顺的道街,想起道街的胡同,想起我的那些同学朋友们,因为那里有过我最欢乐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道街的老名称为新抚顺,它曾是日伪时期抚顺市非常稠密且繁华的居民区。它南面是发电厂和石油一厂,一条铁路线从中间穿过。道街的北侧则是一条宽阔的河流,他就是辽河的一条主要分支抚顺浑河,在那个年代,浑河的船舶曾是民间的主要运输工具,因为那时的铁路牢牢地把我在日本人的手里。</p><p class="ql-block"> 谁也不会想到,道街的东西界限竟是是两条是臭水沟,一条是发电厂排污水沟,它是从发电厂东北角排出,经过一道街向北流入浑河。日伪时期,它是一条冒着热气明渠流,河面上有一座蓝色的木桥,冬天有好多讨饭人住在下面,隔三差五就冻死或饿死的人从那下面抬出来。另一条是石油一厂排出的含油污水,经过十四道街西侧流入浑河。解放后这两条水沟,经过不断的改造,作为排水涵洞埋入了地下。</p><p class="ql-block"> 道街一共有十四条南北走向的街道,从东往西排列,两条街之间日伪时期称为町目,如一道街与二道街之间称为一町目,四道街与五道街之间称为四町目。东西走向的街道一共有五条,从南往北排列分别为千金路新抚路,中和路福民路和北碮路。到了70年代初期,政府对浑河南岸进行了规划改造,清理了河道加固了碮坝,并修建了一条道路宽阔,横贯抚顺东西的河碮路。</p><p class="ql-block"> 在每两条路之间有一条胡同,分别是一二三四胡同,我们家就住在一胡同。这里的胡同没有北京胡同里门脸奢华,但是要比北京的胡同整齐规整多了。总的说来,道街的布局是方方正正整齐有序。在千金路在日伪时期叫做亲仁路,路南侧到铁路线这片区域,原来是一大片零乱无序的平房,这里叫范围地,其意思就是在规划范围之内,当然这是满铁株式会社的规划用地范围。从七十年代开始,这里也盖起了楼房。</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新抚路是主要交通道路,到了六十年代末期,千金路逐渐开始繁忙起来。在六十年代以前,中和路两侧则是主要的商业街区,是较为繁华的地段,分布在二町目五町目和七町目。</p><p class="ql-block"> 在一道街东侧则是一片工业区,这片区域后来被称为零道街,有一个木器厂,还有一个铸造厂,我记得这个厂名称还叫过机械二厂,到了八十年代又叫柴油机厂。另外那附近还有个塑料厂,塑料厂的产品是印花塑料床单,那曾是六十年代最流行的家庭饰品。还有66年抚顺市第一批红卫兵的袖标,就是这个厂有红色塑料布印制的。</p><p class="ql-block"> 道街的东北角是马车社,马车社是50年代公私合营时成立的经济组织,也就是现在的股份制企业。1965年以前马车是城市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运送秋菜,粮站送粮,煤炭运输等,包括居民垃圾都是来马车收集的。那时期居民的垃圾基本都是燃煤的灰,各家的菜帮菜叶就连菜根都不舍得扔的。每天上午赶车人摇着大铃铛:喊倒炉灰啦!每家每户都出来把自家的垃圾倒到马车上。到了70年代手推车代替了马车收运垃圾。关于马车社在那里还有一个说法是,那里原来是老抚顺的一个重要的漕运码头,夏天从前甸和章党运下来的粮食等都是在那里卸船的,冬天也有马拉爬犁在那里装卸货物。</p><p class="ql-block"> 说起交通运输,顺便还提一下还有一个手推车联社,在铁道口附近,后来与马车社合拼,用汽车代替了手推车和马车,这就是后来的抚顺运输服务公司。</p><p class="ql-block"> 在手推车合作社的北面是斜马路,那一片是几条马路的交汇处,人流聚集车马繁多,70年代以前,那里还设有一座交通岗楼,由警察在那里指挥交通。岗楼南侧是一片小广场。广场南边的一排门市房有棺材铺,花圈点,寿衣铺,鼓乐班,还有竹编社,家具铺等。棺材铺外面摆了好几口棺材,有白槎的,刷漆的,还有烫金的,最可恨的是还有一口小棺材,小时候每逢经过那里,心里总是胆突突的。到了70年代,这里盖起了楼房。</p><p class="ql-block"> 再说说铁道口,在70年代以前是有人放杆管理,来火车了把竹竿放下,阻止行人车辆通过,80年代修建了一座坡度较陡的立交桥,现在好像是改为了地下涵洞。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城市的风貌设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