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有个做文保志愿者的朋友真好,出国旅游现在想都不敢想,平时的生活的出行只有自己调剂,朋友做文保志愿者几年来,对本地的文物都有较深的知晓,闲下来我们蹭她的热度,一起出游听讲解吃美食其乐融融长见识饱口福……</h3> <h3>冬日的暖阳总是让人感觉春天越来越近,朋友相邀我们又一次走进龙门浩老街和南滨路。<br>地处十里南滨路中段的龙门浩老街曾经是重庆开埠以来最繁华连接南北的水陆码头。龙门浩码头,因长江而兴,以水成港,以港立市,因水陆交通便利,这里曾经还是川黔古道的重要起点。<br>自1891年重庆正式开埠,龙门浩从码头变为西方工业文明进入重庆的首选之地,重庆进而成为民族工业最早的孕育之地,这里发展成为中国西部最早的洋人街。南滨路有两百多栋不同时期的建筑,聚集了重庆开埠建市,民国风貌,抗战历史,巴渝文化,宗教文化等重庆地域文化特色,是主城区保存得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历史文化老街。<br>轻轨6号线上新街站出来,从山上往下走不过3公里,落差40多米,我们的行程重点是寻觅从龙门浩建业岗一枣子湾一望耳巷一米市街一周家湾一故宫南迁纪念馆一慈云寺地段的老洋房前世的故事……<br><br></h3> <h3>抗战时期,重庆作为国民党的战时首都,从1937年至1946年间,有美、苏、英、法等30多个国家先后在重庆开设了使馆领馆及外交部门。其中原美国使馆临时办公楼、美使馆武官别墅群、酒吧;原意大利、比利时大使馆;原新华信托储蓄银行等就坐落于龙门浩老街的建业岗、枣子湾这一片山坡。当时这里成为抗战时期重庆最主要的使馆特区。<br>抗战时期,日军对重庆持续狂轰滥炸了5年半。与主城区中心仅一江之隔的南岸,山峦起伏,森林茂密,轰炸频率和命中率不高,城里的许多使馆、机关单位、居民都搬迁到南岸南山、黄山、黄桷垭山上以及弹子石、玄坛庙、龙门浩、海棠溪沿江一带。战时不遭轰炸,龙门浩一带被人称为“世外桃源”。<br>1940年8月,日军分3批轰炸重庆市区,日军言而无信声称不在轰炸范围的南岸海棠溪、龙门浩依然被淹没在火海之中,7月至10月期间,更是数次轰炸南岸,停泊在龙门浩码头的美舰图图拉号、太古公司的万象、万流两艘轮船附近均有落弹。<br>回顾历史,这些别具风格的青砖黛瓦老洋房,时光荏苒,历史带来的厚重与怀旧都在这些遗留下来的痕迹见证了老街曾经的繁盛和起起落落。</h3> <h3>抗战时期,龙门浩老街建业岗和枣子湾的洋房主要是以使馆为主。我们从民主党派社会主义学院里的两栋洋房开始,有原美国大使馆武官处旧址和海军武官处旧址各一处。</h3> <h3>原美国大使馆武官处旧址群</h3> <h3>原美国大使馆海军武官处旧址</h3> <h3>曾经的洋房现在都已经成为特色民宿</h3> <h3>朋友是重庆十佳文保志愿者之一</h3> <h3>东水门大桥南岸观景台可以看见渝中半岛的美景。</h3> <h3>原美国大使馆武官处旧址1号楼曾经在二战期间是美国大使馆武官公寓,也叫武官别墅。洋房为一楼一底,简约的青砖石柱,坐落在绿意盎然的枣子湾中,有种别样的情调。这栋老房子以前西南首富汤子敬之子汤壶峤所建,抗战期间美国使馆租用作为武官住处。解放后由重庆市人民银行接收,后由长航公司接收管理,改为长航医院,医院迁走后,作为长航职工宿舍。</h3> <h3>现在这里成为龙门剧场,主要是脱口秀和相声表演。</h3> <h3>枣子湾美国大使馆武官处旧址2号楼,原来也是汤壶峤的房产。位置在社会主义学院的坡坎下,屋外有一块长条形院坝,居高临下的地形,视野开阔,可把长江和渝中半岛尽收眼里。<br>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西迁至重庆,1945年。美国大使馆迁到龙门浩建业岗、枣子湾及望耳楼办公。2号楼被美国大使馆租用给大使、参事及武官居住和办公。<br>如今看上去风平浪静的建筑,历史上其实暗流汹涌,各方的军事情报在这里汇集,严密的作战计划都在这里制定,这里是名副其实的“没有硝烟的战场”……</h3> <h3>2号楼外面的观景平台</h3> <h3>望耳楼相传,大禹治水离家远行,其母亲日夜思念儿子,修建了一间吊脚楼,终年遥望,盼着儿子能早日回家,于是便有了“望儿楼”的说法。重庆开埠通商后,贸易发展迅猛,大批“脚力”在望儿楼岩坎上悬空建起了一间间吊脚楼,远远看上去就像人的耳朵,于是“望儿楼”就因形生义为“望耳楼”了。</h3> <h3>美国大使馆临时办公楼旧址1938年,抗战期间武汉告急,国民党政府要求驻武汉的各国外交官紧急西迁。美国使馆于1938年迁到重庆,先在上清寺中四路(中四路小学),李子坝正街40号,健康路1号(原急救医院),嘉陵新村5号等处办公,1945年迁至南岸龙门浩望耳楼80号,这是一栋一层楼的平房,位于三面是坡,一面朝江的位置。当时使馆人多,居住不便,于是又租借了临近山上的几处洋房。<br></h3> <h3>蒲兰田公馆:美国使馆酒吧旧址<br>枣子湾10号的公馆曾经因主人蒲兰田而得名。出生于英国🇬🇧的蒲兰田是川江上第一个外国领江,即现在说的引水员。在过去汹涌的川江上行船,他是头一个。蒲兰田曾任第一家川江轮船公司“蜀通”号轮船长,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川江领航驾驶的领江。抗战前后,这些本土领江为众多机关、企业、学校的西迁作出了杰出贡献。<br>自1891年重庆开埠以来,英、法、日、美、德等国纷纷到重庆设海关,建码头,修仓库,开洋行,10里南岸江边,龙门浩码头地处最繁华地段,长久身处异国他乡,漂泊在外的老外自然会借助娱乐缓解思乡之情,抑或是减轻工作的辛劳,龙门浩便出现了这些颇具异国情调的俱乐部。南滨路沿江还有法国水师兵营俱乐部,英国酒吧,贵宾会员制的波罗馆等。<br>1938年至1942年期间,美国使馆租用蒲兰田公馆作为美国使馆酒吧。</h3> <h3>图片右下角靠近马路的房子就是曾经的蒲兰田公馆。</h3> <h3>回到建业岗,这里是观看及拍摄轻轨过桥的最佳位置。我们挑的上午去正好与打卡的人们错开,悠闲笃定地慢慢逛。</h3> <h3>石板梯</h3> <h3>龙门浩老街建业岗下来的石板梯路中间有一家龙门书院,院名寓意“鱼跃龙门”。书院是南岸区图书馆分馆,也是以重庆为主题的书屋。<br>每次从门口经过都喜欢进去转转,进去是一个小小的院子,书院里有不少藏书,透过窗户还可以看到长江美景,是观看东水门大桥及轻轨会车的绝佳位置。</h3> <h3>书院后面有一个小小的花园,堡坎下面还有一个洞子。</h3> <h3>枣子湾42号的海关别墅旧址位于枣子湾视野开阔的山坡上,后面便是建业岗小山坡。别墅结构是一楼一底一平房,砖石木混合的中西式建筑。<br>这栋建筑原来也是富商汤壶峤的房产,后改为海关人员办公和居住之用,因而叫海关别墅。解放后,长航接管了改作长航医院。<br>1890年,随着《烟台条约续增专条》的签署,明确规定“重庆即准作为通商口岸无异”,设立了被称为“长江上游第一关”的重庆海关于1891年3月正式开关,至此重庆正式开埠。<br>一时之间,各国洋行、公司、药房、酒店、工厂在重庆全面启动。早年的海关称为“洋关”,是国外侵略中国的税收机构。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庆海关才开始撤换洋关员,逐步收回海关监管权。1948年当时的海关总税务司认为重庆海关“税收短细,务清简”,把重庆海关降格为汉口海关的分关。1949年,重庆海关停办轮船航运和进出口货物海关税收业务。同年6月后,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国民政府再次迁都重庆,重庆出现了短暂的繁荣,11月国民政府财政部批准汉口海关重庆分关改为重庆海关。喜剧的是没几天1949年11月27日重庆就解放了,12月3日重庆市军管会接管了重庆海关。1950年1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撤销重庆海关,长江上游的关务由北京海关总署办理。<br>回顾那个时代应运而生的海关别墅,留下世事更迭,人间百态的记忆,望着那青砖黛瓦间仿佛穿越到开埠那段历史烟云中。</h3> <h3>1980年,国务院下文批准恢复设立重庆海关。</h3> <h3>枣子湾41号是抗战时期中国最早商业银行新华信托储蓄银行和中国银行国际部所在地。<br>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文化出版社,抗战期间三联书店的前身生活书店与新华信托储蓄银行息息相关。当时国民党对书店采取限制和查封,书店陷入经济困境,是新华信托储蓄银行一次性向书店贷款10万元,让书店度过难关。</h3> <h3>枣子湾15号的两楼一底砖木结构中西式建筑曾经是意大利大使馆。洋房建于1936年,1938年意大利使馆入驻。1941年意大利政府承认汪精卫在南京建立的亲日伪政府,国民党政府与之断交,关闭了使馆。<br>1941年当时比利时大使馆因办公场所不够,便租用了意大利大使馆原来的房子,于1941年入驻。1943年比利时大使馆迁往枣子湾23号。1946年5月,由于国民党政府还都南京,比利时大使馆也撤离迁往南京。</h3> <h3>老街换新貌,在这里开辟了一个城市客厅平台,方便人们拍照。</h3> <h3>曾经的蒲兰田公馆,现在是洋楼火锅店。</h3> <h3>老街江边巷口</h3> <h3>走到南滨路上,往弹子石方向有一处中西合璧的红砖房老建筑格外显眼,大门上方的石质牌匾上,隐隐约约可见“合记堆店”四个大字。这里就是米市老街,堆店是旧时人们对仓库的别称。<br>1939年,这个老仓库和附近建筑作为当时内迁重庆的武昌中华大学(今华中师范大学)临时校舍。抗战期间,作为战时的首都,重庆汇聚了各方人才,时任校长的陈时邀请了郭沫若、邹韬奋、陶行知、冯玉祥等有影响的学者、名流到学校演讲。抗战后期,为配合盟军对日作战,国民党政府军队、机关急需大量翻译,1944年,1945年两次向重庆各大学征集专科以上通过英语和其他考试的师生5千余人,集中在当时的北碚复旦大学和嘉陵新村中央训练团培训,毕业后享受少校军衔,随即奔赴抗日前线从事翻译工作。<br>武昌中华大学在重庆走过7年岁月,1946年抗战结束后,学校迁回武昌旧址。<br>沿老房子依山势蜿蜒而上,分布着5栋老洋房。</h3> <h3>从米市老街沿山坡走上去,远远地可见周家湾的孙家大院。大院始建于清朝末年间,为一周姓大户为女儿作为陪嫁所建,后出售给孙姓人家,更名为孙家大院。解放后,房屋产权归属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分行,1957年交由上新街房管所管理,可谓数易其主。<br>孙家大院布局紧凑做工精致考究,从滨江路看上去,特别突出醒目。曾经这里是白理洋行的官邸,电视剧《一双绣花鞋》也把这里作为拍摄场地。</h3> <h3>周家湾出来沿南滨路现在是武夷滨江的楼盘内,有一栋奇形似古堡野草藤曼布满外墙的建筑,由于冬天植被枯萎都是深色,空旷的窗框黑凄凄的像鬼屋似的。<br>这栋洋房曾经是卜内门洋行旧址。英国卜内门公司就是当今赫赫有名的化工企业ICI集团的前身。<br>1903年英国商人卜内与门氏合伙投资经营纯碱、明矾、染料等化工产品,到1915年,卜内门洋行已经抢占大西南15%的染料市场,成为当时重庆最著名的洋行之一。</h3> <h3>不知什么原因,南滨路这栋市级文保老洋房给遗漏了,没有修复。</h3> <h3>进入位于玄坛庙的慈云寺和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字水广场边的狮子山坡石头上刻着“字水”二字,这里就是南滨路字水霄灯景点。</h3> <h3>进入字水广场,右边就是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的角落咖啡厅,后面的狮子山上有几栋建筑就是瑞典商人安达森创办的安达森洋行。</h3> <h3>安达森洋行始建于1890年重庆开埠初期,建筑群前临长江,依山顺坡而建,是极为典型的山地建筑。山顶是洋行办公楼和职员住宅区,山坡上则按功能分类分别建有大小不同的仓库,层层叠叠一直延伸到山下道路旁。<br>如今历经百年风雨的安达森洋行建筑已经难掩破旧与荒凉,诸多往事已经消失在浩瀚的历史之中,早已不为人们所详知。唯一清楚的就是它与故宫文物之间的两出一进的传奇经历。j</h3> <h3>1933年,日军进入山海关,国民政府下令转运故宫文物13427箱59万件,拉开了国宝南迁的序幕。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分三路疏散国宝。当年北路文物落脚四川峨眉县,南路文物保存在贵州安顺,而中路的9338箱文物历时5个多月秘密运往重庆。<br>这批珍贵的文物主要以字画为主,特别要求隐蔽性好,建筑结实的库房存放。最终选择了三处存放地方,一处是渝中半岛的川康银行二楼仓库,即现在的渝中区打铜街邮局大楼。第二处是南岸王家沱吉利洋行仓库。第三处便是安达森洋行仓库。安达森洋行仓库高大坚固,故宫博物院重庆办事处在这里租用了4个库房,存放了3694箱文物。</h3> <h3>因为是高度机密,3千多箱文物都是晚上通过洋行库房旁边的一条小缆车运送到山上库房里存放。即时在当年,附近居民也不知道曾经有这么多箱故宫文物在这里存放。库房员工宣誓“收口如瓶,秘不外传”。故宫文物的完好存放,还要归功于安达森洋行瑞典老板安达森。二战时期,瑞典是中立国,每次日军飞机轰炸空袭警报响起时,库房职工便把用防水油布拼接,油漆绘制有篮球场大的瑞典国旗平铺在库房空地上,旗杆上升起瑞典国旗,避免了日军飞机轰炸。正是因为这样,在长达5年半的日军飞机轰炸中,文物毫发无损。抗战胜利后,这批文物安全运往南京,其中部分回到北京故宫,部分被国民政府带到台湾故宫博物院。从北京到重庆,跨越了近两千公里的路程,安达森洋行保全了故宫文物,也酿就了与故宫文物不可割断的历史缘分。曾经的故宫南迁点,安达森洋行现在已改造成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和紫禁书院。</h3> <h3>紧邻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的左侧是慈云寺</h3> <h3>千年古刹慈云寺始建于唐朝,初名观音庙。1927年,慈云法师进行重修,扩建为十方禅寺院,成为全国佛教寺院中唯一僧、尼并有的“十方丛林”。慈云寺传承法系为临济宗,著名祖师和大功德者是清乾隆年间的云岩大师。<br>慈云寺山门前左侧卧一石刻青狮,相传为宋代遗物,与长江对岸重庆城白象街隔江对峙,故民间有“青狮白象锁大江”之说。我们去看时,现在在慈云寺广场下车库靠江边。</h3> <h3>由于受开埠文化影响,慈云寺的建筑具有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在中国佛教寺院中可谓独树一帜。中式的飞檐庑顶,西式的砖墙形制,红墙黄瓦与欧式建筑的堡楼阁脚交相融合,是当下时髦流行的混搭风格。寺庙中的大雄宝殿内供奉释迦牟尼玉佛一尊,系由缅甸迎来。是我国四尊玉佛之一(另有同样三尊玉佛,一在北京团城,一在上海玉佛寺,一在武汉归元寺)。<br>慈云寺古迹珍藏众多,藏经楼藏有珍稀本影印宋版《碛砂大藏经》一部计6363册,以及佛教经典、金绣佛挂像、千佛衣,古代指书指画和日本早年出版的全套佛像影画等。<br>抗战爆发后,重庆作为战时首都,收容和保护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慈云寺内的僧人怀着慈悲为怀的善心,加入进轰轰烈烈的抗战中,慈云寺成为战时人们最坚实的护佑基地。由当时的方丈澄一法师担任总队长,69僧人成立了“重庆慈云寺僧侣救援队”。遇到空袭,他们迅速结队,扛起救护工具前去救援现场。<br>旧时重庆市政当局为灾民设立的“赈济委员会”就在慈云寺。抗战期间,禅宗高僧虚云法师在慈云寺主持“护国息灾法会”,祈祷抗战胜利,世界和平,追悼阵亡将士和死难同胞。1943年在寺内建立了私立慈济中医院,1946年停办。北碚汉教理院附设的大雄中学迁入慈云寺办学。<br>1983年,慈云寺当时的方丈惟贤法师在腊月初八佛成道日在全国首次废止在受戒人头顶烧戒疤的传统作法,此后汉族僧尼剃度受戒烧疤的习俗破除。<br>记录历史,展示文化,载托灵魂是慈云寺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愿慈云寺晨钟暮鼓常鸣!</h3> <h3>《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说龙门浩是“旧重庆的标本”。因为老街是旧重庆特色最为集中,保存最完好的街区,也正因为具有老重庆风貌遗存集中连片的唯一性,成为了不可复制的珍贵的老重庆孤本!</h3> <h3>文中部分图片文字来自网络或书籍,如有侵权请告知删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