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正史《三国志》

张云鸿

史海话林 <p class="ql-block">  作为中国传弥几百年的四大名著之一,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可谓家喻户晓,人尽皆知。无论在北宋的瓦舍和勾栏评书中,还是几百年来街坊胡同,茶余饭后,人们对“三国历史”总是听之津津有味,读之爱不释手。随着现今网络媒体的飞跃发展及电视媒介的普及,人们对《三国演义》内容的了解更是烂熟於心,甚至许多观众都把其中的故事内容和真实的三国史实等同起来,混为一谈。其实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三国基本历史事实”,众採自北宋以来流行于民间的三国故事,本着“以史实为根本”,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思路,采用“七分实,三分虚”的写作特点,用毕生心血编写了内容精彩,场面宏大,文学语言华丽而又精美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但抛开文学艺术的因素,若要真实而细致地了解三国这一段史实,则十分有必要学习和阅读“前四史”之一的《三国志》,或许它会让你能更加深刻地了解真实的历史事实!“读史阅尽古今,增益广博见闻”!</p><p class="ql-block"> ——写於2022.01.18早</p> 正  史  推  荐 <p class="ql-block">  自太史公编撰巜史记》开启纪传体通史的先河之后,以“本纪、世家、列传、表和志”便成为历代史学者修史的传统体裁,故由清高宗乾隆钦定的“二十四史”便都是纪传体史书。东汉班固编著的《汉书》又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的先例。至西晋时史学家陈寿又编著了记载中国三国时期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国别史的《三国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据历史记载陈寿父亲曾在蜀汉军中效力,故其前半生是在蜀汉度过的,后马谡骄横失街亭被武候大义处斩后,其父亦受到牵连而获罪。陈寿成年入仕后受到宦官黄皓排挤而郁郁不得志。蜀汉灭亡后,陈寿入洛阳历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后历经十年艰辛,倾毕生心血完成了国别体史学巨著《三国志》</span></p><p class="ql-block"> 陈寿编著《三国志》时,认真借鉴了魏吴两国已有的史书,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因蜀汉没设史官编写,故陈寿自行采集朝廷及民间史料,历经艰难编撰而成!既有太史公修史之才学,亦有其著史之志向!</p> <p class="ql-block">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全书共有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魏志有本纪,列传,蜀,吴二志只有列传,陈寿是西晋朝臣,晋因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所以该书为曹操、曹丕、曹叡分别写了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而《蜀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刘禅为后主传;孙权称吴主传,记孙亮、孙休、孙皓为三嗣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此乃本书区别于前三史之特点也!</p> <p class="ql-block">  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为了避免曹魏的《魏书》与北魏的《魏书》相互混淆,</span>故将三书合为一书。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  此外《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p> 史书点评 <p class="ql-block"> 《三国志》主要善于叙事,文笔也简洁,剪裁得当,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看到《三国志》后倍加赞赏,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寿的《三国志》可以同《史记》、《汉书》等相媲美。故南朝人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篇中讲:“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国志》,文质辨洽,荀(勖)、张(华)比之(司马)迁、(班)固,非妄誉也。”这就是说,那些同类史书不是立论偏激,根据不足,就是文笔疏阔,不得要领。只有陈寿的作品达到了内容与文字表述的统一。</p> <p class="ql-block">  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三国志》属于私人修史。同时代的尚书郎范頵曾上表说:“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由此可见《三国志》成书之后便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和称赞。陈寿叙述史实简略而不累同重复,选材取舍较为严谨真实,故成书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并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上的巨著。</p> <p class="ql-block">  自西晋后史学家普遍认为陈寿编著的《三国志》叙事太过简略,三国历史材料总共才有六十五卷,而其中的《蜀书》仅有十五卷,较魏、吴两书更简,如《蜀书·关羽传》仅有一千二百余字;《蜀书·张飞传》仅八百余字;《蜀书·赵云传》仅四百余字。又如徐干,陈琳,应玚,阮瑀等建安时期的著名文人(建安七子)皆未立传,皆寥寥数语矣。故才有南宋裴松之注解《三国志》之举,也成为后世研读该书的主要材料;其次普遍认为陈寿仕于西晋,有曲意为曹魏和后起的司马皇族回护的嫌疑,如刘知几在《史通·直书篇》说“当宜、景开基之始,曹、马构纷之际,或列营渭曲,见屈武侯,或发仗云台,取伤成济,陈寿、王隐咸杜其口而无言。”批评陈寿在修史时对当权人物曹操、司马懿为之回护。</p> 结    束    语 <p class="ql-block">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自古以来修史贵真实,不虚美,不隐恶是史学家们必须恪守的准则,实事求是、秉笔直书是修史者必须具有的厚重品格。陈寿除了涉及魏晋易代的敏感问题与当权人物时具有曲笔回护的嫌疑外,他的著史修书仍然是翔实可信的,《三国志》仍然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著名史学家钱大昕曾说:“然吾所以重承祚者,又在乎叙事之可信。盖史臣载笔,事久则议论易公,世近见闻必确。三国介汉晋之间,首尾相涉,垂及百年,两史有违失者,往往赖此书正之……予性喜史学,马班而外,即推此书,以为过于范(晔)、欧阳(修)。”(《三国志辩疑序》)可见对陈寿著书修史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三国志》似一轮最美的朝阳温馨而又从容,厚重而又沉静!</p><p class="ql-block"> ——写於2022.01.18晚</p> 史料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