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一瞥——坎特伯雷大教堂

华光初绽

<p class="ql-block">在坎特伯雷上课,然后参观坎特伯雷大教堂。说到坎特伯雷,就会想到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以幽默诙谐的笔调,揭露教会虚伪,反对禁欲主义,肯定世俗爱情。</p> <p class="ql-block">坎特伯雷在英国历史上非常重要,地位卓然,不容小觑。在宗教上,坎特伯雷有着三重身份:既是英国基督教摇篮,也是天主教圣城,还是英国新教之都。</p> <p class="ql-block">走过小镇,这个房子不知是不是一开始就是歪的。</p> 步行不算太远,就见一座纪念碑街心而立。 纪念碑旁就是大教堂的院门。 <p class="ql-block">看着教堂院门,思绪便飘向公元六世纪。</p> <p class="ql-block">公元597年,传教士奥古斯丁受教皇委派,从罗马赴英国传教。他在40名修士的伴随下,来到作为撒克逊人肯特王国首府的坎特伯雷。</p><p class="ql-block">这个肯特王国的来历不怎么光彩:撒克逊人是受邀请来帮助本地人抵抗侵略的,到头来却调转枪口霸占了坎特伯雷直至整个英格兰。</p><p class="ql-block">当时的肯特国王是个异教徒,但王后原是法兰克公主,信仰基督教。在王后的帮助下,奥古斯丁在这里站稳了脚跟。</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丁被教皇任命为英格兰大主教后,举众人之力主持兴建了坎特伯雷大教堂。他本人也被拥立为首任坎特伯雷大主教。基督教从此在英国扎根,渐成气候,到7世纪下半叶,英格兰全境基本上都皈依了基督教。坎特伯雷大教堂因之被誉为“英国基督教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院门上的浮雕</p> <p class="ql-block">走进院子,大教堂赫然在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堂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它是典型的哥特风格,天主教堂一般采用罗马式或哥特式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11世纪,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西欧国家包括英国普遍信奉天主教。东欧国家信奉东正教。</p><p class="ql-block">天主教的一个重要主张是教权高于王权。教权对王权的干涉成为一种普世现象,引起了各国世俗政权的强烈不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供游人出入的侧门(接片)</p> <p class="ql-block">12世纪下半叶,英国国王亨利二世进行雄心勃勃的国政改革,为了打击教权,他任命自己的密友贝克特为坎特伯雷大主教,希望借此左右教会,以推动宗教改革。</p><p class="ql-block">哈里钟楼</p> <p class="ql-block">下图中哈里钟楼前,西南耳堂上方有一座小小的尖塔,叫“烛光塔”。能在黑夜中点燃蜡烛为前来朝圣的人指引方向。</p> <p class="ql-block">谁知,主教的光环似乎激发了贝克特强劲的宗教热情,他辞去王室职务,将自己管辖的教区内世俗教士的土地收归教会,并且声称教会人员犯罪只能由教会审理。他还公然宣称,从此以后不再听命国王,只忠诚于教皇。</p><p class="ql-block">亨利二世试图收回教会的司法权,二人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贝克特请求教皇干预。</p><p class="ql-block">对于贝克特的背叛,亨利二世震怒,在他的支持下,忠于王权的四骑士杀死了贝克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堂正脸</p> <p class="ql-block">亨利二世没想到的是,贝克特之死,不仅令全英举国哗然,也震动了整个欧洲,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册封贝克特为殉教圣人,并威胁要处亨利二世开除教籍的绝罚。</p><p class="ql-block">在贝克特被教皇封圣两年后,亨利二世不得不低头,自请赎罪。他屈辱地跪在贝克特墓前接受教皇和教士轮流鞭挞。</p><p class="ql-block">贝克特之死和封圣,成为欧洲的重大事件,坎特伯雷自此成为北欧天主教的朝圣之地。</p><p class="ql-block">这次斗争以教权胜利告终。坎特伯雷成为天主教圣城。</p> <p class="ql-block">亨利二世的败落,使天主教的主导地位延续了几个世纪。直到16世纪,亨利八世第一次的离婚案,直接引发了英国的宗教改革。</p><p class="ql-block">1509年,亨利与哥哥的遗孀、大他6岁的西班牙公主凯瑟琳结婚。十几年的婚姻中,凯瑟琳无法生育一个健康的男孩。到了1526年,亨利八世迷上凯瑟琳的女官安妮·博林,使他不得不做出选择:要么继续为继承人的问题发愁,要么另娶新欢生个儿子。</p><p class="ql-block">亨利最终提出了离婚。当时的英国仍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国家,天主教徒是严禁离婚的。教皇拒不批准亨利八世的离婚。国内的旧贵族和教会人士也百般阻挠。拖到1529年,心意已决的亨利八世大刀阔斧改弦易辙,自上而下推行宗教改革,脱离罗马教廷,自办宗教,创立圣公会为英国国教。</p><p class="ql-block">首任主教即坎特伯雷大主教,下辖全英29个教区,坎特伯雷遂成为英国的国教首都。</p><p class="ql-block">圣公会与马丁路德教、加尔文教共同汇成整个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读过玛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便知道,新教革命是资本主义的精神来源。</p><p class="ql-block">顺便说一句,亨利八世是个渣男,迎娶过六任妻子。</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部,大构建,气势恢宏。典型的哥特风格。但与其历史地位相比,似乎没有想象的那般富丽堂皇。</p> <p class="ql-block">墙壁上各种浮雕,讲述着不同年代的宗教故事</p> <p class="ql-block">虽然亨利八世建立了圣公会,可天主教与新教的斗争远没有终结。亨利八世之后,爱德华六世坚持新教改革。但玛丽一世上台后,不仅成功复辟天主教,而且引进西班牙宗教裁判制度,对新教残酷镇压。以至于史称“血腥玛丽”。血腥玛丽1553年即位后,有41名新教徒在大教堂殉道;而伊丽莎白一世1558年即位后,又曾在此屠杀天主教徒……</p><p class="ql-block">英国宗教改革,以国王为最高统治者的英国国教圣公会为标志性成果,几经反复,最终取得胜利。坎特伯雷大教堂成为英国国教大主教的驻地。坎特伯雷大主教不仅是英国国教的第一号人物,还是全世界圣公会的精神领袖。大主教由英王任命,而历次英王的加冕礼也由其主持。</p> <p class="ql-block">坎特伯雷大教堂见证了英国教权与王权斗争的历史,也见证了基督教发展、分裂和宗教改革。英国的教堂有很多,但只有两个教堂是世界文化遗产,坎特伯雷大教堂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命运多舛,几经焚毁和重建。</p><p class="ql-block">公元1067年,大教堂被大火烧个精光,现今的教堂先是在1070-1174年重建。</p><p class="ql-block">1174年,也就是亨利二世遭鞭挞的那年,一把大火又烧毁了教堂的东端,再重建。</p><p class="ql-block">中厅建于1391年到1405年间,南北耳堂建于1414年到1468年,三座塔楼也分别建于不同时期。教堂的风格逐渐从罗马式过渡到哥特式。</p><p class="ql-block">终于,在1626年大教堂完成了现在的模样,而西门旁的北塔直到1834年才落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教堂总体上是飞扬的哥特式,但局部保留了敦实的罗马风格。</p> <p class="ql-block">气势磅礴的中殿,高大,狭长。现在中殿主要用于节日和夏季周日举行圣餐崇拜,或举办音乐会,大学毕业典礼。</p> <p class="ql-block">中殿东西狭长,南北配有耳房。十字翼的中心点,也就是哈里钟楼。抬头仰望,是西方教堂常见的伞形结构屋顶,中间是金碧辉煌的代表坎特伯雷大教堂的白十字蓝盾牌徽章。</p> <p class="ql-block">中殿尽头大西窗的彩色玻璃,是英国最古老的彩色玻璃之一,据说已有超过800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十字翼向东,是建于1450年前后的唱诗班屏风,把中殿与唱诗班分隔开来,雕刻加上灯光,让屏风显得很华丽。</p> <p class="ql-block">讲道坛,哥特复兴式。由英国建筑家乔治·博德利于1898年设计。刻画了耶稣受难及与坎特伯雷有关的几位重要圣徒。</p> <p class="ql-block">圣水盆,立于中殿北侧,罗彻斯特主教于1639年赠送给教堂,用于洗礼仪式。在圣水盆的顶部装饰着4位福音书作者和一些使徒雕像。</p> <p class="ql-block">圣母圣徒圆雕</p> <p class="ql-block">内殿,为纪念贝克特而建,也是教堂富丽堂皇的部分,平日不开放。</p> <p class="ql-block">十字翼南翼,圣米迦勒小礼拜堂。上方悬挂着原皇家肯特军团的旗帜,祭坛是为了纪念军团阵亡将士,名册在每天的祈祷中都会被翻过一页。</p><p class="ql-block">礼拜堂的彩窗是都铎王朝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窗花:左右两个王冠下缀有红白玫瑰,中间有“1572”的年份字样;中央大的是英国当时的国徽,盾徽由蓝底金鸢尾花和红底黄狮子组成,是从亨利四世起英格兰王室启用的盾徽。蓝底金色鸢尾花代表法国,被视为圣约瑟夫(圣母玛利亚的丈夫)的象征,三朵金色鸢尾花意为“诚实、智慧和荣誉”。三只狮子代表英格兰,是从金雀花王朝开始就使用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有两个重要人物在教堂中安息,一个是英法百年战争著名英军指挥官黑太子,另一个便是贝克特。去参观的时候,黑太子的祭坛正在修缮,下面的图是贝克特祭坛。</p> <p class="ql-block">圣三一礼拜堂,大教堂的最东面。吸引我的是环抱着它的彩绘玻璃窗,据说是十二世纪的。这些玻璃窗上描绘的是贝克特圣迹——被刺的情形和遇刺后发生的各种奇迹。教皇格里高利因为这些奇迹为贝克特封圣。</p> <p class="ql-block">贝克特圣迹窗共九扇,左数第一扇为贝克特遇刺。</p> <p class="ql-block">最下是贝克特像</p> <p class="ql-block">参观坎特伯雷大教堂,不由得感叹贝克特影响之巨大。</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的北侧外围是中世纪的连廊,遮风挡雨,连绵曲折,把大教堂围合起来。</p> <p class="ql-block">从连廊看教堂内庭</p> <p class="ql-block">连廊与教堂之间被围合起来的绿地,安息着历任大主教们。</p> <p class="ql-block">连廊建筑很是精美</p> <p class="ql-block">即使在连廊中,贝克特的痕迹也如影随形。拐角处墙壁上的浮雕挂画,刻划了贝克特遇刺</p> <p class="ql-block">沿着连廊向东到东北耳房处,风格变成了罗马式</p> <p class="ql-block">走出回廊拍照,教堂局部保留了罗马风格。</p> <p class="ql-block">回到连廊再向东,走上台阶,一个小礼拜堂。</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显得巍峨壮观。许多人不明就里,其实大教堂已经“遍体鳞伤”。</p> <p class="ql-block">从北侧回廊走出来,看见大教堂外围建筑失修倒塌。</p> <p class="ql-block">由于年代久远,虽然连年维修,大教堂依然面临“结构性的毁灭”,参观的时候,大教堂东南耳堂正在修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座看似普通的教堂,却承载着英国基督教的风云变幻,勾勒出王权与教权重大斗争结点,见证了错综残酷的英国发展史。</p><p class="ql-block">新教运动的历史已经远去,却仍可以给我们某种提示。</p> <p class="ql-block">参观的时候,听到关于大教堂的故事,颇多感慨。历史从来不是道德书写的,顺应了历史大势的人,也许是个渣男。</p><p class="ql-block">从教堂出来,已经知道那个院门是一个纪念性建筑,名为基督教堂门,建于16世纪初。门上正中铜雕不是那个圣人而是耶稣,下面那排徽章是都铎王朝和王朝各个国王的徽纹。</p> <p class="ql-block">以牛油广场也就是基督教堂门所在出发,在街上转了转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镇街景</p> <p class="ql-block">这位老哥看上去去在扮演圣人。</p> <p class="ql-block">小商品车摊围着叽叽喳喳的姑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