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霓虹映树影,群星落人间,除夕岁未至,庭院已翩翩。过年挂灯笼是中国传统民俗,作为喜庆的象征,红灯笼有着平安团圆的佳意,象征着平安祥和红红火火。伴随着飘落的雪花,一个个挂在街道两旁的红灯笼迎着寒风飘荡,给节日增添了浓厚的色彩,丹凤的大街小巷到处洋溢着新春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每想起小时候的春节,浓浓的年味便会从记忆里飘出,溢满心田。那时,一入腊月,家里便忙开了。母亲早早地从肉铺割了一个大猪头、几条肉,用盐细细的敷上。待到晴天,在肉皮上面打个洞,用稻草编的细绳穿着,挂在太阳底下晾晒。经阳光烘烤的猪肉,泛着油光,亮闪闪的。油水聚积多了,便顺势滑下,滴落在地上,融入泥土里。</p> <p class="ql-block"> 打爆米花的人也会适时出现在村中的晒谷场上。听到“砰砰”的声音,各家各户不用召唤,便都会从四面八方聚拢了来。彼时,“砰砰”的爆炸声、小孩的惊呼声、大人的欢笑声,汇成了一曲动听的交响乐。一切准备就绪。某天晚饭后,父亲就邀上两三个邻居好友,到家里来切糖。首先,把糖油放在一口大锅里熬开;接着拿一个大簸箩装上“米胖”或是爆米花(有时还会有油炸粉丝、炒芝麻拌花生),浇上糖油搅拌均匀后,放入一个四四方方的模具里,夯实;然后用大刀一片片的切开,放入事先备好的大瓮里。这一晚,几个大人往往要忙碌到深夜。无论多晚,我们这些孩子都会守候在旁边,眼巴巴的盯着,期盼着大人们看了我们的馋样子,能打赏一点。油炸“花”、干糕、炒花生……一道道美食纷纷呈现。扯新布、做新衣、除尘、洗被褥……离春节越来越近,父母越来越忙碌,家里的年味也越来越浓。在一年的最后一天,气氛到了至高点。头天晚上,早早的就把猪头洗净,煮熟,只等着年三十的来临。家家户户都想赶着给老天爷拜个早年,感谢老天爷一年的照顾,驱除一年的晦气,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于是,年三十清晨,天刚朦朦亮,祭年的鞭炮声已经此起彼伏的点响。年味也在这鞭炮声中愈响愈浓烈。</p> <p class="ql-block"> 午饭过后,鞭炮声渐渐稀落,偶尔传来微弱的一两声,那是孩子们放小鞭炮的声音。村落显出了片刻的宁静,仿佛是在对过去一年告别,为新的一年祈祷。暮色四起,家家户户都挂起红灯笼,点起通明灯。吆五喝六的猜拳声渐渐从各家各户的窗户飞出,汇集,升腾……</p> <p class="ql-block"> 而今,生活越来越好,年味却越来越淡,许多东西已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只能在记忆里回味它们的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