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惬意田园》-1 故乡景物篇

惠民

<b><font color="#333333">我的故乡 滦州市榛子镇吴庄子村 是河北省500最美乡村之一</font></b><div><b><font color="#167efb">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br>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font><font color="#333333"><br></font></b></div> <h1><b>1. 故乡景物篇</b></h1> <b>从102国道步入村口</b><div><b>我非常喜欢薄云下这种柔和光线中拍摄景物</b></div> <b>径直走入村街,最先见到的是一堵长长的文化墙</b><div><b>从当今中国梦<br></b></div> <b>到中国古文化 浅隐默化地陶冶着当今农家的心灵</b> <b>一排排农舍 错落有致 明亮的街牌 流露着当今农村的气息</b> <b>一排排农舍 错落有致</b> <b>一排排农舍 错落有致</b> <h3><b>一排排农舍 错落有致</b></h3> <b>这是在一片高地上的独门独院 城市中噱头卖点“豪华别墅”</b><div><b>也许比这要豪华?</b></div> <b>在进入很熟悉的一户农家</b><div><b>这是院门 过去的地主老财能否前来一比?</b></div> <b>进得院内细看</b><div><b>院外是对门邻家一幢两层小楼</b></div><div><b>院里有车库 画面右边影壁墙内 是储物间和公用卫生间</b></div><div><b>画面左侧是入室前廊</b></div><div><b>院中央是一个十多平方米的圆形花坛</b></div><div><b>从前一幅图片大门上的爬藤来看</b></div><div><b>女主人喜欢侍弄花花草草 她风趣地说 这叫热爱生活</b></div><div><br></div> <b>从前廊对面的北阳台进入客厅</b><div><b>女主人正在拾掇家务(视频截图)</b></div> <b>主卧室一隅 极为简洁(视频截图)</b> <b>另外还有三间次卧室 有的 保留着农家传统火炕(视频截图)</b><br><br> <b>超级大的厨房 左边有备用农家大灶(视频截图)</b> <b>这个卫生间 大概有十平方米(视频截图)</b> <b>从人家室内出来 村街的尽头 是一望无际的青纱帐</b> <h3><b>走近 细看 这便是我当年面朝黄土背朝天大有作为的地方</b></h3> <h3><b>回到街里 只见路旁的景观树婀娜多姿</b></h3> <h3><b>拉近镜头 房顶上,蓝天白云下的电视天线</b></h3> <b>拉近镜头 房顶上 蓝天白云下的太阳能热水器</b> <b>蓝天下的太阳能街灯 </b> <b>街灯正在静静地接受阳光的馈赠的能量 夕阳西下 自动点亮</b> <b>夕阳西下时分 课本中叫黄昏</b><div><b>这是站在街上抓拍黄昏的好时光</b></div> <b>黄昏中热水器的剪影</b> <b>火烧云 有点火热 拍照于村卫生室北边街道的西侧 近景是青纱帐的逆光剪影</b> <b>余晖下 有老妪前行 不知是去加入广场舞大军 还是找邻家聊天</b><div><b>因为逆光 仔细看才能见到老妪缓缓而行 黄昏拍照于光明街</b></div> <b>树丛衬托天际的落日</b> <b>房顶上的火烧云</b> <b>火烧云和路灯</b> <b>黄昏后 夜幕降临 相机拍得街道剪影 版画一般美轮美奂</b> <b>街灯溘然亮起</b> <b>属于农民大妈和农家老奶奶的好时光</b><div><b>路灯下调侃街头巷尾所闻所见 别样的享受</b></div> <b>若月圆之夜 便是这般情形 图片经加亮处理</b> <b>田野边 月光下的工厂 听不到噪音 看不见浓烟</b> <div><b>第二天老早起来 手里仍旧举个相机</b></div><b>宽阔的村广场和两层的村民议事厅</b><div><b>这里还是老年村民唱歌唱戏和跳舞的娱乐场地</b></div><div><b>村里为此配置了音响和投影仪等设备</b></div> <b>宽阔平坦的村广场</b><div><b>这也是露天演出的地方 有电影 有秧歌 有广场舞</b></div> <b>广场周边便是村街 传统的农家院落和两层的房舍整齐排列</b> <b>有幸从电脑上找到1979的图片 与上图同一地点 同一方向 几乎同一角度 这是大地震以后村民开始自建房那一刻</b><div><b>当时每间房国家补贴60元 这是农民30年来首次获国家恩惠</b></div><div><b>中间电线杆左侧的那间房 便是上图那两层小楼的地址</b></div> <b>婚礼的车队</b> <b>凑巧 同一地点 同一角度 同样的活动 有自行车一辆</b><div><b>不同的只是 此旧照是拍于1980年元月</b></div> <b>这是村主街中间的一个超市</b><div><b>超市的地基上 曾经两座古庙相向并肩而立 </b></div><div><b>超市四个大字的地方 是坐南面北的土地庙</b></div><div><b>越出本图右边界的地方 是坐北面南的五道庙</b></div><div><b>建于咸丰年间 某年一夜之间化为乌有</b></div> <b>老人们喜欢在这里 也就是原来的庙台下 聚坐聊天</b> <b>农家的轿车 似乎跟锅碗瓢盆一样普及</b><div><b>临时停放窗前的车辆显示 这里差不多八成人家有车<br></b></div><div><b>无车的几户 还有空闲不居住的 只是保留宝贵的宅基地而已</b></div> <b>午休时分 家用轿车和电动自行车 就这么在院门外临时停放</b> <b>走近细看 好像车钥匙特意给小偷留下</b><div><b>村民说 全村电动车 从来没有一辆被盗</b></div><div><b>当今 也许小偷也追求更高大上的技术活</b></div> <div><b>每条街道 风格各异的院落整齐排列</b></div><b>一般院内都有车库 或是院门兼做车库</b> <b>鸽子 竟然占据太阳能板上乘凉</b><div><b>看不清 也许是斑鸠</b></div> <b>雨燕在街道上空飞来飞去</b> <b>也抓拍到喜鹊</b> <b>村边田野 喜鹊像是前来偷食种子 但很囧 因旱情还没有播种 </b><div><b>不过 田间的陈年落粒 倒也使这些生灵果腹无忧</b></div> <b>这种鸟也回来 阔别多年</b><div><b>读书人有说 可能是戴胜鸟 有说可能是连雀 </b></div><div><b>以前百姓叫它斑鸠</b></div><div><b>可能都不对</b></div><div><b>儿时见过,它会简单地鸣叫 并不悦耳</b></div> <b>还有 绝迹多年的伯劳也从北部山区返回 有乡亲已经拍到</b><div><b>这小小的家伙 本地俗称“胡伯喇” 它脾气暴戾 儿时见它将麻雀追得四散而逃</b></div><div><b>早年间 高大杨树上筑巢的黎鹊 黎明开始鼓噪“黎鹊打球...黎鹊打球..”很是热闹 绝迹于1970年代 </b></div><div><b>乡亲说 在北边邻村的邻村曾听到那熟悉的叫声</b></div><div><b>看来今天我是无缘拍到</b></div> <b>1970年代图片</b><div><b>村西南这座小山上 曾经有一种世间独一无二的小山雀</b><div><b>我很关心它们是否“复活” 发小给答复是否定 遗憾</b></div></div> <b>不同季节 站在村外遥看我的小村</b> <b>不同季节 站在村外遥看我的小村</b> <b>站在小山顶俯瞰村内</b> <b>这是四十年前所拍 距上图不远的地方</b> <b>重新站在这地方 回想起贫下中农学大寨</b> <b>村西南向的椅子山 拍于1989年5月 </b><div><b>椅子山呈沙发形 据此得名 图中这是靠背 正面有平整的座位</b><div><b>座位上 曾经有一座山神庙 </b></div><div><b>某年 随同本镇周围十几座古庙和隋代古塔 几乎一夜消失殆尽</b></div><div><b>最后 山也没了 化作了曹妃甸的高楼大厦</b></div><div><b>就在这画面正中的位置 曾发生义马救主的故事</b></div></div><div><b>链接http://bbs.tianya.cn/post-free-6192173-1.shtml</b></div> <div><b>回到村里 搜罗一切感兴趣的景物</b></div><b>村街花坛 花开鲜艳</b> <b>能收进镜头的花花草草</b> <b>花花草草</b> <b>花花草草 喜鹊坐在枝头洋洋自得 回眸一望</b> <b>花花草草</b> <b>差不多每家院内 都有一个小菜园</b> <b>瓜菜长势惹人喜爱 纯天然 随手摘下即可狼吞虎咽</b> <b>瓜果蔬菜 新鲜令人垂涎欲滴</b> <b>家家户户蔬菜自给有余 吃不完的 任其“落果归根”循环成下一季的自然肥料 被农家戏称为“原汤化原食”</b> <b>果子的一侧 老窝瓜的藤蔓竭力攀爬 欲上云天</b> <b>有的人家 喜欢在墙外花坛里保留几株野生花草 据说 这叫自然</b><div><b>本花的学名不得而知 喜欢生长于屋檐下那种阴凉地方 本地称其为“凉簪” 名副其实 这有点像老妪发结上别着那玉石银簪 几乎也是“出淤泥而不染”</b></div> <b>有的农家 把花坛当作补充庄稼地</b><div><b>这是她在管理精心栽种的红薯</b></div> <b>而这一家 把花坛做成了大葱菜畦</b> <b>村外 为村民专门修建得晨练小路 经小树林穿行而过 闭环长2500米</b> <b>晨练小路 周边的树林绿得可爱 </b> <b>今天浓雾 心血来潮 专门拍得几幅“雾中看林”</b> <b>村民说雾霾是空气污染 雾天不能散步</b><div><b>我真心感叹当代农民得环保意识</b></div><div><b>但我还是心血来潮 不但拍得雾中树林 还拍得雾里看街</b></div><div><b>我看来 这正是雾中田园之美</b></div><div><b>雾中的老妪 似乎正在犹豫“是散步还是回家”</b></div> <b>爬上村边的小土山 专门来看望这两棵百年老杏树</b><div><b>是姊妹树或许夫妻树 据说 植于满清末年 拍照时大概110岁</b></div><div><b>遗憾的是 2016年两树几乎同时寿终</b></div><div><b>链接http://bbs.tianya.cn/post-665-1124733-1.shtml</b></div> <b>阴历七月十五是家乡的鬼节</b><div><b>我看满满的月亮圆得可爱 夜九点 钻进村边青纱帐和小树林 </b></div><div><b>明媚月光下 树丛和青纱帐的剪影令人忘返</b></div><div><b>鬼节 不闻鬼叫之声 只有青纱帐里沙沙作响</b></div><div><b>本图是P图,把月亮放大夸张了 并加进一点版画之美</b></div><div><b>不由自主 想起了老大哥首都郊外的晚上:</b></div><div><b>Не слышны в саду даже шорохи......</b><br></div> <b>5月31号 传统播种节气已过 </b><div><b>未见“野田禾苗半枯焦”</b></div><div><b>只见“农夫心中如汤煮”</b><div><b>焦急的农家 一边等雨 一边抓时机平整土地</b></div></div> <b>“昨夜一场大雨 把世界洗得这样干净”</b> <div><b>昨夜一场大雨 洗绿了小树林 也洗出了农夫的好心情</b></div><div><b>----可以种地啦!</b></div><div><b>还好 当今的良种 到了夏至节气种地也不晚</b></div> <b>雨燕 站在电缆上抖落雨滴</b> <b>雨后的早晨 校车准时来到学童家门口</b> <div><b>可以播种啦</b></div><b>这是家人和邻居的“互助组” 雨后第二天下田劳作</b><div><b>一些小地块梯田 只适于人工耕作</b></div><div><b>电三轮 等于农家的农具之一</b></div><div><b>开轿车下田的也常见</b></div><div><b>1970年代听说日本农夫开车下田 是我们当时的天方夜谭</b></div> <b>晚春的田野 远处可见新建的楼房 这块地 今天马上开播</b> <b>玉米苗破土而出</b> <b>农妇在田间劳作</b> <b>很快变成了盛夏的青纱帐</b> <b>这一年的8月7号 16:53立秋</b><div><b>我举个相机等待这一刻按下快门</b></div> <b>初秋的云朵 镶嵌于蔚蓝的天穹</b> <b>为拍得地平线上的白云 我特意爬上房顶</b> <b>这是另一个方向的蓝天白云</b> <b>第二天 老早爬上房顶 拍地平线上日出 </b><div><b>不料 旭日被天际云层遮挡</b></div><div><b>但得到的片片儿却另有风味</b></div> <b>拉近镜头 得到的片片很有诗韵</b> <b>大街的西端 捕捉到爷爷辈文物 当然 是改良品 碾框换成钢架</b><div><b>粗铁轴子换上了滚珠轴承</b></div> <b>还有“退休”的猪食槽和驴槽</b> <b>下岗的碌碡 被冷落于角落 偶尔有孩童当一回玩具(原物件处于暗处无法拍照 此为借用网图 此致谢网友上传)</b> <b>这是邻家老人家传的捶布石 </b><div><b>早年间 我的老祖母常到他家用这个玩意捶打被里被面 </b></div><div><b>当时花岗岩材质明光锃亮 工作面自然花纹像一幅风景画</b></div><div><b>因被冷落于墙根多年 风化如此惨象 如同一块土坯 可惜啦</b></div><div><b>乍一见到 我如同凝视六十年不曾谋面的发小 不敢相认</b></div><div><b>为了拍照 我把它从墙根请出来</b></div><div><b>至此 暂时放下相机 完成第一主题拍照</b></div> <b>《惬意田园》第一篇《故乡景物篇》全文完</b><div><b>下一篇《农家忙碌篇》</b></div><div><b>2022年元月24日</b></div><div><b>素材来源于本作者2014-2022年的作品,另有少量骨灰级黑白照</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