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岐山是周室肇基之地,从西周开始至今,周礼一直在传承中发扬光大,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西周时期,节庆文化是十分讲究的,经过3000多年的发展演化,成为独特的岐山节庆习俗文化符号。春节,岐山人叫“过年”。"年"的名称出现比较晚。据《尔雅》记载,尧舜时称年曰"载",夏代称年为"岁",商代改岁为"祀",周代才称之为"年"。周人起家于岐山,岐山人过年,才真正有道脉,有年味,有人情味。</p> <p class="ql-block"> 依托“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活动,借力寒假德育实践作业,岐山县城关小学引导全体学生从寻年味、品年味、画年味三个方面感受岐山独有的春节气氛和民风民俗,厚植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争做美丽岐山人。</p> 小小画报中盼新春 <p class="ql-block"> 一只只老虎或憨态可掬、或威风凛凛 ,一个个孩子或笑靥如花、或活泼灵动,一、二年级同学用自己的彩笔勾勒出了春节亲人团聚的温馨甜蜜和浓浓的春节气氛,寄托着对美好一年的殷切祝福。</p> 春节习俗里知新春 <p class="ql-block">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同一个春节,不同的习俗,展示了祖国的幅员辽阔和传统文化的百花齐放,是几千年华夏历史文明的璀璨明珠和深厚的积淀,需要我们不断传承与发展!</p> 岐山春节民俗小课堂 <p class="ql-block"> 在我们的家乡——岐山,有许多独特的春节习俗,三年级的同学们用手抄报的形式讲述了一部分,可是还有很多大家没有挖掘出来呢!今天,就让老师来给你们讲讲家乡的祭灶神吧。</p> <p class="ql-block"> 岐山人的祭灶</p><p class="ql-block"> 对于岐山人来说,过年是一个很隆重的仪式,从腊八节开始就为过年做准备,每一个习俗都带着浓厚的年味儿。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则是春节的序曲。</p><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 ,又称为小年。民谚曰:“二十三,祭灶官。”旧俗农历腊月二十三为祭祀灶神的日子。“民以食为天”,人类生存的首要大事就是吃饭,西岐人对灶王爷有着深厚的感情。西岐人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的神位,老人都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亲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灶火之事,灶王爷在西岐人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因为再也没有比一家人的吃饭更重要的事情了。</p><p class="ql-block"> 祭灶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准备祭品。 祭品主要是干粮(烧饼),灶糖、灶花(一说枣花)等。干粮是我们家乡人出门常带的方便食品。好吃,耐放(不易发霉变坏)。人们认为,从人间到天上路程很远,干粮就是送给灶君一路上的吃的。灶糖是用糜子面熬的又甜又黏的自制糖。送灶糖的意思有两个:一是灶君辛苦了一年了,有慰劳的意思;二是怕灶君上天后打小报告,用那种黏黏的糖把他们的嘴糊住,不要他们乱说话。灶花则是把蒸镆用的面搓成条子,然后盘起来做成大小不一的圆形镆,每个中间夹一个大枣。蒸熟后由大到小一层一层地垒在灶神祭台上,叫“灶山”,意思是灶君上天则可以从这“山”上上去。有是还用面捏成小马,则是灶君上天的“坐骑”。</p><p class="ql-block"> 第二步才是祭灶。祭灶一般是下午晚饭前进行,主祭人一般是家庭主妇。到下午天快黑时,主祭人洗手净面之后,先在灶君牌位下面点上蜡烛,插上三柱信香,烧上几张黄表(一种很薄的黄纸)。这时,后生们则在户外燃放起年前的第一声鞭炮,以示祭灶开始,也昭示春节过年的正式启动。然后在灶房灶君牌位下面摆一祭盘。祭盘里摆上各种祭品。并且边摆口中边念念有词。如摆放干粮时,主祭人就说:十二个干粮一柱香,打发灶爷上天堂,玉皇爷若问凡间事,就说弟子都安康(干粮一般烙十二个,意思一月一个,若有闰月,则要烙十三个)。接着,把贴在墙上的灶君像小心地撕下来,用筷子把祭盘里的灶糖往灶君嘴里一边抹一边说:灶王爷,你嫑嫌,糜面镆镆比蜜甜;到了天宫说好话,弟子一家都团圆。最后,把旧灶君慢慢地烧掉,即把神送上了天。待到腊月三十那天,又把他们请下来。</p> <p class="ql-block"> 除了祭灶,还有腊月二十四的扫尘、腊月二十五开始的做臊子、压肘子、熬皮冻、包包子······除夕的守岁、正月走亲访友的讲究、元宵节的锣鼓社火、放烟火、灯展灯会、挂灯挑灯笼、献“奶奶馍”、吃元宵、游百病等习俗,这些习俗体现出周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深深熔铸在岐山人祖祖辈辈的血液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意志。同学们,赶紧行动起来,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询问长辈等方式,记录下我们家乡独特的春节习俗和其中有意思的故事吧,期待开学后和你们一起交流学习!</p> 古诗对联间寻新春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让我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从生活的角角落落去赏年味、品年味,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做好保护者和传承者,期待你们下期精彩的作品展示!</p> <p class="ql-block">策划;杨慧雯</p><p class="ql-block">图文:张晓妮 各班班主任</p><p class="ql-block">编辑:牟格娟</p><p class="ql-block">审核:刘宏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