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隆冬的武汉虽是寒意阵阵,而此时的东湖梅园却早已是暗香满园,一树树梅树枝头早已挺立着诸多浅黄色的小精灵,在寒风中摇曳生姿,散发着沁人心腑的气息,用竞相绽放的姿态向人们宣誓:冬天最美好的时刻已经到来。</p> <p class="ql-block"> 梅花原产于中国,据记载已有三千余年的栽培历史,由于不畏严寒、凌风斗雪,面对艰难困苦的环境却又无所畏惧展示出冰清玉洁的身姿,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又被赋予了孤傲高洁、敢于抗争的含义,自古以来多被文人雅士赞颂,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又与兰花、竹子、菊花并称为“四君子”。</p> <p class="ql-block"> 正因为梅花天生而来的品质,所以古人喜欢以梅花展示心境。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王安石曾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梅花》五言绝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p><p class="ql-block"> 全诗虽然短小朴素,但以梅花自喻之意十分明显。贵为北宋神宗时期的宰相和“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依然算得上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一心为挽救北宋积贫积弱的国势而变法,但由于遭受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和自己的用人不淑导致变法失败,最终被司马光拉下马来,郁郁病逝于江宁,用自身的不屈完成了对梅花最后的赞美。</p> <p class="ql-block"> 如同王安石的小诗,在古人诗中,关于梅和雪的斗艳也是历来诗词人永恒不变的关注点,众说纷纭,互不服输,直到宋朝诗人卢梅坡很有意思的一首《雪梅》来了却这一公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p> <p class="ql-block"> 关于梅花文化的诗词在古人诗词歌赋中随处可见,但记得第一次被梅花感动,却是因为那首陆游的《卜算子•咏梅》:</p><p class="ql-block">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p><p class="ql-block">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是经历了什么才能写出如此悲情、凄凉意境的词句?即便是到了如此的境地却是依然不改初衷、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可以想象,在豪情壮志不得抒发的无奈之下,在“王师北定中原日”的家国情怀淹没于“只把杭州作汴州”的苟且偷安之中时,陆游剩下的便只能是以梅花自诩,最后用浪漫主义的情怀来化解悲情:“何方化作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p> <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关于梅花的典故很多,我最喜欢的还是北宋初期著名的诗人林逋(后称和靖先生)“梅妻鹤子”的故事。相传林和靖精通经史百家,诗词水平极高,但其性格孤傲清高,自甘贫困,淡泊名利,后隐居杭州西湖,喜欢种梅养鹤、恬然自得的生活状态,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以致人称“梅妻鹤子”。由于长期与梅花相处,性情与梅相通,其笔下的《山园小梅》因此是更有一番情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p> <p class="ql-block"> 全诗无一梅字,更没有用霜雪来衬托梅花,但却将梅花的品质、形态与清雅脱俗描绘的入木三分,也将自己不入俗世的高雅情操展现的淋漓尽致,“疏影”“暗香”甚至成为描写梅花的专有名词,就连苏轼、欧阳修、辛弃疾等大家都不得不对此诗拜服在地,誉之为千古绝唱。说来也巧,曾有幸近距离观看湖北省博物馆原四大镇馆之宝中的“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其中一面即为“林和靖爱梅”的典故,由此可见林和靖“梅妻鹤子”对后世的影响之深。</p> <p class="ql-block"> 除了诗词中的梅花,古人在音律中的梅花亦是一绝,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一的《梅花三弄》便是典型代表。相传东晋大将桓伊精通音律,一次偶然与名士王徽之(王羲之之子)在青溪码头相遇,二人并不相识,王于是命人请桓伊上船为其吹笛,桓伊抛下高官身份下马上船,为王徽之吹奏《梅花三弄》,曲中三弄梅花调,以梅花姿容的优美、品性的高洁映衬名士的气节。吹奏完毕,桓伊下船上马离去,与王徽之并无交谈一句。以现在人的思维方式,此处透露出三处诡异:一是王徽之在与桓伊不相识的情况下竟然命人请他为自己吹笛,二是桓伊竟然能放下大将军的身份上门为素不相识的王徽之吹笛,三是从始至终两人竟然无一句交流便各自赶路,由此看来东晋名士性格上的高傲、乖张并非虚言,正如寒冬里在枯枝上开放的一朵朵梅花。</p> <p class="ql-block"> 近年来,设置国花的呼声在民间甚为流行,网络上大致分为“牡丹派”和“梅花派”。从古至今,牡丹和梅花因深受人喜爱而广泛种植,牡丹以洛阳、菏泽最为有名,而梅花多种植于南方,武汉东湖磨山梅园、南京梅花山梅园、无锡梅园、上海淀山湖梅园因种植梅花历史悠久、规模大、品种多而被称为“中国四大梅园”。无论是牡丹还是梅花,均已经深深根植到当地文化之中,显示出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其实,喜欢象征富贵华丽的牡丹也好,爱好寓意高洁傲骨的梅花也罢,都没必要将自己的爱好强加于别人之上,各自安好就行,如果因设置国花而造成南北文化的对立或社会的割裂则是最大的愚蠢。</p> <p class="ql-block"> 一千两百多年前,一个落寞的身影途经江夏(今武昌),满怀悲凉之情写到:“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如今黄鹤楼中的玉笛声已经过去千年,不同的是盛开的梅花让寒冬的江城如沐五月的阳光,想必经历过那次2020年的苦寒,江城会迎来更加芬芳的花香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写于武汉封城两周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