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昨天晚上观看了直播视频,对于集合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数学,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用着数学。孩子天性好动、贪玩,所以,对他们进行灌输式的教育,幼儿根本不会感兴趣。教师应引导孩子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他们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另外,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孩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孩子不断积累经验,并将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指南》中的目标与建议是引导教师架起生活与学习的桥梁。我们只有及时关注幼儿生活中的事物和问题,并从中汲取有价值的内容,才能在引发幼儿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幼儿积极参与,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幼儿实践、观察、动手操作各种材料建立操作与经验的通道。比如老师为幼儿提供各种图形的“石头”、废旧的纸盒纸筒灯,简单直观、操作性强,幼儿反复摆弄,形成对几何形体的认识,这样既满足了幼儿的探索需求,也能帮助幼儿通过实际的操作来主动建构相关的经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所谓分类,是根据事物的某种特征将其集合成类的过程。也就是把具有某一种同属性(特征)的物体归并在一起。分类活动是儿童对集合及其元素的同类型特征感知和理解的一种表现,是儿童数概念形成以及正确计数的基础。《指南》科学领域目标2中指出3~4儿童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仔细观察,发现其明显特征;4~5岁儿童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5~6岁儿童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因此我们引导幼儿了解分类核心经验要点—属性,物体的属性可用来将物体分类,组成不同的集合,再遵循各年龄段儿童分类能力发展的线索设置学习的难度、使用适当的分类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儿童在游戏的情境中学习分类,特别是小龄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角色扮演,问题解决等过程帮助幼儿体验学习分类、提供便于儿童分类的材料的教学要点与建议引导幼儿形成自己的知识点。</p> <p class="ql-block">这种学习不仅仅存在我们的教学中,也存在于我们的一日生活中,我们的数学是生活化的数学、应用性的数学、一体化的数学。在今后的数学活动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寓教于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