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不完的棣花故事

书成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p><p class="ql-block"> 从三年前的春天开始,我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撰写并出版了第一部散文集《棣花细语》。该书面世后,在商洛特别在棣花古镇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市县的报刊、网络、微信平台、电视台等媒体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报道,北京、广州、武汉和港澳台有关媒体也进行了宣传,这使我始料不及,有点受宠若惊;更令我欣慰的是,棣花的乡亲父老对我的这本书非常重视和喜爱,不光是亲戚朋友前来要书,许多不熟识的乡党也纷纷捎话带信要书买书,并且予以了高度评价,有的在田间地头议论点评,甚至争得红脖子涨脸,仅我收集的书面评论文章就有一百多篇,更让我激动的是有很多乡亲来到我的家里为我提供鲜为人知的写作素材,要我把家乡的人和事再写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棣花,熟悉棣花,热爱棣花,走进棣花……这使我特别感动,又鼓起了再写一部关于家乡的书的劲头,我甚至当着众多乡亲朋友的面,拍着胸脯保证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p><p class="ql-block"> 话好说,事难做。夜深人静之时,我才仔细称了自己的半斤八两:写第一部书,全凭着对家乡的满腔热爱之情和初生牛犊不怕虎冲劲奋力而成,所写的全是原生态,谈不上任何写作艺术和技巧。如果再写一部,写什么?怎样写?种种困难都涌上心头,让我心神不宁……</p><p class="ql-block"> 整整一个多月,我都在烦恼和煎熬中度过。俗话说,事到着急处,必有出奇处。这话不假。一个清晨,我沿着腰山新修的柏油马路款款而行,忽然记起了这条路原来泥泞不堪的过去,它从羊肠小道变成架子车土路,又从架子车土路变成能走拖拉机的沙石路,现在又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啊!它是家乡变化的一个窗口,一个缩影啊!我就写了《家乡的路》;看见村里许多人家的房前屋后新长了竹子,青青的竹园中掩映着青瓦白 墙的农舍,好有诗情画意,我又圪蹴在地上速记了这迷人的《家乡的竹园》;走到柳树洼的包谷地边,当年曾在这里劳动的情景顿时浮现在眼前,特别是自己和一个新媳妇锄地的一幕格外清晰,仿佛又回到了青春岁月;走在村西边已修了变电站的那片地头,初恋对象和我站在风雪地里四目相对的情景,那是一个多么令人难忘的岁月啊!于是,我又怀着喜悦的心情,撰写了《父亲给我说媳妇》……</p><p class="ql-block"> 家乡是写作素材的金矿。从很多乡党那里,我熟悉了商洛第一个走上银幕的电影明星李长华的传奇故事;和师范同学一块闲聊,忆起了贾平凹给我们家乡师范学校讲创作的课堂;在自己的老屋里,竟然看见了五十多年前的“饸烙床子”,一下子把我拉回了全村人以红薯为主食的时光,那是永远忘不了的艰难岁月,我记录下了这里的点点滴滴……</p><p class="ql-block"> 前前后后,我写了随笔、散文88篇,其中有记录家乡的巨大变化,有古镇名人的奇闻趣事,有对过去岁月的追忆,也有我内心的感受和喜悦……按照内容,书名定为《棣花纪事》,算是兑现了给父老乡亲一句承诺,为家乡献上了一份薄礼吧!</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故乡是每个写作者心中的清泉,流不尽,写不完;而棣花古镇是我魂牵梦绕的“百花园”,又是我成长的精神家园和取之不尽的灵感庄园。这第二部散文集,是我用心唱给家乡的又一支歌。故乡有讲不完的故事,为了进一步表达对故乡的眷恋与深情,我将再出一部《棣花情韵》,敬献给故乡的土地和父老,完成我人生的又一夙愿。</p><p class="ql-block"> 感谢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为我题写书名并支持鼓励,感谢李育善、董发亮、王卫民、樊腾江、贾栽凹、刘建国、芦芙荭、程华、史军霞、牛康季、叶春祥、陈安民、贾永红、彭刚军、师伟、彭厚新等朋友给我的热忱帮助,感谢西安出版社的吴革老师热情指导,也感谢所有从不同方面给了我真诚帮助和支持的朋友,在此一并致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