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2年1月22日下午3:00,南田农场爱工队,在茂密橡胶林旁边的芒果园中,耸立着一栋小楼房,由三亚市海棠区委宣传部主办,三亚市海棠区文化艺术产业协会承办的“烟火海棠”周末美食分享会第八期就在这里举办,这期推出的美食是——田湾薏米粥。</p> <p class="ql-block">其实这里是被誉为“橡胶大王”的爱国华侨雷贤钟老先生的家,他的大儿子雷德万先生知道我们要来,早早就安排家人摆好桌椅,摆上瓜果点心,等候我们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今天这锅薏米粥由藤桥“眼镜公”的女儿、三亚市海棠区永宁居的冯鸿花大姐熬制。</p> <p class="ql-block">这些就是薏米粥的原料:有田湾薏米、山药、红枣、枸杞。</p> <p class="ql-block">薏米粥早就熬好了!粘稠的粥面上飘着的是红枣和枸杞,粥里还有山药块,吃起来那是又糯又甜。我百度一下,看到薏米粥的功效主要有以下几种:</p><p class="ql-block">1.对于泌尿系统具有很大的保护作用,具有利尿通淋的作用。可以帮助身体排除结石。</p><p class="ql-block">2.可以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具有去除水肿的功效,能够帮助人体减轻体重。</p><p class="ql-block">3.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可以润肤祛斑,有助于治疗多种妇科病。祛除面部的雀斑,湿疹,对于青春期的少女具有祛痘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大家边吃边赞,其实薏米超市里面有卖,但吃起来就是不如我们这儿的好吃。</p><p class="ql-block">“藤桥薏米金庙角″!余贤栋会长脱口而出讲了一句话,这句藤桥土话是什么意思呢?在大家的追问下,余会长娓娓道来:据出生于营头村,八十五岁的陈玉英老奶奶说,藤桥原来有一座庙,位于现在的卫生院那里,在她小的时候,这座庙前面有几个小的“公”的雕像,里面还有一个涂金色的大佛祖雕像,庙的后面就是文昌洋,田里种有薏米,所以老藤桥人有这个口语。过去藤桥薏米酒声名远扬,薏米粥也是当地的传统美食之一,现在大量种植薏米的是海棠区田湾村,“田湾薏米”已经成了海棠区农产品的一个著名品牌。</p> <p class="ql-block">大家边吃粥,边听雷德万先生讲他的父亲雷贤钟老先生充满传奇一生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这是爱国华侨雷贤钟和他爱人的遗照。说起雷贤钟大家也许会陌生,但提海南橡胶,我想没人不知道,而雷贤钟老先生,在海南橡胶种植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橡胶的开发和应用,在19世纪就成了重要的物资,在工业、农业、国防、科技和人们的生活中都有着重要的用途。</p><p class="ql-block">天然橡胶原产巴西,被英国人发现并在南洋等地栽种并取得成功。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禁止向中国出口橡胶,妄图通过封锁来遏制新中国的崛起。</p><p class="ql-block">当时在马来亚种植橡胶的雷贤钟,决心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放弃在马来亚优渥的生活,回国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p><p class="ql-block">为了带回橡胶种苗,雷贤钟做了充分的准备,他先是贿赂收买了海关关员,通过关员的引荐,再花重金笼络了海关关长。然后从英国人那里,购买了他们刚刚培育成功的橡胶苗,为了以防万一,雷贤钟把他能收集到的所有品种一共18种的橡胶树幼苗、种子、枝条全部打包,通过重金打通的渠道,举家坐上英国客轮,经过七天七夜,终于回到海南海口港。考察合适种植地再定植,前前后后历经了十多天。</p><p class="ql-block">故事听起来平淡,但背后却是危机四伏,要知道走私禁运物资可是重罪,查到也许人头落地,但雷贤钟就是凭着一股信念,满怀拳拳爱国之心,以中国人绝不能让外国人卡脖子的斗志,偷运回祖国急需的橡胶种子和砧木种苗,以及可以作接穗的各个品种的枝条。</p> <p class="ql-block">雷德万先生拿出珍藏的老照片,介绍他们在马来亚的豪宅豪车,优越的生活条件,以及归国重新创业的艰难困苦。就是有了雷贤钟和他带回来的技术员,他们带回来的村苗成活率高达80%以上,培育出了适合海南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胶水产量提高6倍以上,还打破了巴西橡胶种植不超过北纬15º的禁区,把橡胶种到北纬18º~24º,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大产胶大国打下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雷贤钟老先生19岁从福建古田下南洋讨生活,拉过牛车,当过伐木工,种过橡胶,一番打拼之后,用攒下来的钱,购买橡胶园,开工厂,办实业,创下不菲的家业,但为了祖国的建设事业,又毅然决然地回到海南作贡献,逝世后就长眠在他最早种植的橡胶林中,虽然地处偏僻,但每年清明节墓前经常有不知什么人奉上的祭品和山兰酒。雷老先生生前帮助过的黎族乡民不少,还在当地筹建了华侨小学,受过他恩惠的人是不会忘记他的,共和国的功臣当永远载入史册,这里现在也成了附近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市人大代表余贤栋和黎思思共同提议,希望能把这里建成一个爱国华侨纪念园,使归国华侨的事迹让子孙后代铭记,把爱国主义情怀世代流传,把艰苦创业铸造辉煌的劳动精神传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雷德万先生说,受父亲的影响,他们兄弟姐妹5男6女共11人,个个都很上进,有劳动模范,有先进工作者,都在在各行各业为祖国作贡献。</p><p class="ql-block">这是雷德万先生的一家(儿子来慢了没拍到),雷先生说,他现在很满足,党和国家给了他们家很多很高的荣誉,受到很多国家领导人的深切关怀,现在退休了,只想在这里陪伴老父亲,向人们讲述父亲不平凡的一生,让人们能记住那些为了祖国的发展和繁荣昌盛,义无反顾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归国华侨。</p> <p class="ql-block">余贤栋会长高度赞赏雷贤钟老先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被雷老先生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他顺带也提起今天熬煮田湾薏米粥的吴鸿花大姐,她的父亲——藤桥人称“眼镜公”,也是归国华侨,“眼镜公”本名冯明春,祖籍琼海中原(原乐会县)石头村人氏,早年携妻子下南洋谋生,开过茶楼,种过橡胶,一生有九个儿女。1952年为了响应祖国号召,东南亚华侨踊跃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冯明春通过家庭会议商量,只留了结婚有家庭的大儿子冯鸿善在马来亚生活,毅然带着其余的儿女回到海南参加祖国的建设,其中二儿鸿光,三儿鸿泽,四儿鸿基留在琼海中原地区发展。其余儿女带回南田参加橡胶种植工作。五、六十年代,从英州、藤桥至林旺地区一带的老一辈人都对藤桥“眼镜公”有深刻记忆。这是一个在当地名号响亮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深得乡民信任的“老工匠”。因为在1954年,海棠湾地区经历了一场毁灭性的大台风 ,本地区的房屋几乎全部倒塌,由于建国初期,海棠湾地区也同全中国一样,经历了战乱的动荡,国弱民贫,人们本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又逢天灾,唐明春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带领了五儿冯鸿新,六儿冯鸿海,七儿冯鸿煌成立了建筑队,利用在琼海与马来亚掌握的建筑瓦房的技艺,投入当时轰轰烈烈的房屋重建工作,由于传承了琼海民居建筑精良的工艺,为人讲诚信,作品与为人都深得海棠湾乡民的称赞。余贤栋回忆,他与“眼睛公”的长孙冯平是发小,小时候去龙海村找同学玩,同学的奶奶听到冯平报家门是“眼镜公”的孙子,满心欢喜的说她家的房子就是“眼镜公”修的,感觉到很羡慕冯平有这样受人尊敬的爷爷。</p> <p class="ql-block">雷贤钟老先生的故事迭荡起伏,既传奇又精彩,聆听生活奋斗在海棠湾地区的爱国马来亚归侨的故事,教育意义浓厚。意犹未尽中,活动又进入尾声,大家合影留念,记录这和谐美好的一刻。</p><p class="ql-block">“烟火海棠”周末美食分享会第八期结束了,下一期将品什么美食,能听到什么故事,让我们共同期待第九期,不见不散哦。</p> <p class="ql-block">撰稿:黄玉琼</p><p class="ql-block">审核:余贤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