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酒量初探

雪麦

<p class="ql-block">  瑰丽的盛唐、豪放的李白与醇香的美酒,似乎是浑然一体、不可割裂、相辅相成的三个意象。李白一生爱酒到骨子,而挚友杜甫一句‘’李白斗酒诗百篇‘’,更是对诗仙的酒量作了最好的广告。</p><p class="ql-block"> 于是有好事者,比如我,喜欢推算李白的酒量到底有多大。</p><p class="ql-block"> 按照唐朝粮食发酵酿造酒的工艺,即使是浊酒加热过滤后的清酒,度数大约在5度到10度之间,远不及现在蒸馏技术(宋元以后才有)生产的白酒度数之高,大约相当于目前普通啤酒的度数。</p><p class="ql-block"> 如果李白的酒量是一斗,那么按照唐朝时的计量单位,一斗容量相当于2000毫升,折合现在啤酒5瓶左右,于是有人暗笑,李白的酒量也就5瓶啤酒,放在今天的酒场上很容易被灌醉。这是小斗,大斗的容量可观一点,大约是7000毫升左右,那么折合现在啤酒14瓶左右,又有人拍胸脯说,这在今天也算酒量一般。</p><p class="ql-block"> 说这话的显然是九零后的小文青,不知酒的深浅。前面已经说了,唐朝的酒是谷物加酒曲发酵酿造的,这种米酒的品质和度数接近今天的黄酒,而黄酒能饮四瓶的,今天已寥寥无几。</p><p class="ql-block"> 更为重要的是,黄酒后劲之大,知酒者皆有切身感受,实际上比高度白酒还厉害。所以说李白动辄饮酒一斗,酒量确实超常。</p><p class="ql-block"> 但李白斗酒之后能否写出好诗,却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笔者观点如下:</p><p class="ql-block"> 李白的诗歌,总体上可以分为歌行体和律诗两大类。如果李白大量饮酒后尚能写出好诗,我觉得正常应该是歌行体的诗,比如《将进酒》,因为这类诗歌只讲押韵而不讲平仄,而且可以频繁换韵,比较自由流畅。律诗则不同,仅一个平仄就需要反复掂量,况且还要粘对,没有几番用心修改,很难合律。所以即使像《赠汪伦》这样脍炙人口的七绝名篇,李白应该是在汪伦家作客这几日打了腹稿,临别时一挥而就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现在酒席间常常有人抛出主题,令酒量大而善作诗的朋友即兴创作,众人在一旁擂鼓:‘’李白斗酒诗百篇!来一篇,来一篇!‘’ 我想,如果是作律诗,恐怕李白在场也得打打腹稿,思考琢磨一番,很难随口吟出。况且我们今天喝的是四五十度的白酒,一瓶下去,李白早已表情扭曲,昏昏沉沉,作诗基础再扎实,灵感也迟迟不来。</p><p class="ql-block"> 再深一层想,如果李白生活在今天,按一斗的酒量频繁豪饮,以现在白酒的度数和威力,体力尚且不支,哪有心力在酒后写出锦绣诗篇。</p><p class="ql-block"> 因此,看李白的酒量,要放在唐朝的酿酒工艺来判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要放在诗歌的体裁要求来判断。</p><p class="ql-block"> 而盛唐,那样的低度酒,那样的歌行体,那样的文化自信,成就了可爱的李白,成为后世的美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雪麦 作于2022年1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