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举国上下阖家团圆、喜庆祥和的狂欢节,更是充满着中华传统文化浓郁气息的辞旧迎新之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到了腊月二十三祭灶节,如今被人们称之为“小年”,日常忙碌工作生活的人们,仿佛不约而同停下了为生计奔波劳顿节奏,从犹如奋飞鸟儿归巢一般,四面八方返回到温暖的家,开始了操持筹备过年的内容,购年货、整理家务大扫除……诸多与过年相关的大事小事儿乐此不疲。对于父亲来说,更是有一项几十年坚持不懈、使自己的文化情致得以充分适当的内容——写春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到百货商店花钱买上七、八张红彤彤的大红纸,一瓶浓稠的黑墨汁。小时候从我上小学、能跑腿帮家里买小东西时候起,这件特殊的“权利”便被父亲赋予我。记得那时候一毛八分钱一张的大红纸,红彤彤的颜色是那么正,红艳艳的纸是那么厚实,买到手那七、八张的大红纸,被百货商店的售货员灵巧的卷成一个细细的长筒,在用瓷实的纸绳儿捆扎起来,握在手里有种沉甸甸的感觉,仿佛用来承载那厚重的春联文化感,已经早早承载了里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筹备写春联的准备工作,要有条不紊的忙碌大半天,首道精细活儿父亲更是要亲力亲为,因为这道工序唯有做到胸有成竹,才不至于出现差错闪失,不然的话那是要浪费大红纸的。他根据书写春联的不同用场,按照全家院子里从大门、住屋,厨房,再到每个需要贴上喜庆春联的每个场所,将大红纸分别裁割成不同尺寸大小面积的春联备用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父亲是从旧中国过来的、解放初期那个年头罕见的喝墨水文化人。曾出任县教育局督学的父亲举手投足、言谈间无处不显现出文化人的涵养和书卷气息,能说一口英语的父亲,更是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后来由于受极左的政治运动所株连,正值风华正茂的父亲被从市里强制性拉回到县里务农,戴上“四类分子”帽子,忍辱负重几十年。尽管人生历经磨难,但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功夫却始终在握,被农村里的人们所折服,记得那年代每到年底生产队里要公示全年社员家庭收入“决分榜”,队里的干部们总是要从田间地头召回父亲来,待在队部里两天多,用他那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把全生产队每一户家庭的一年收支帐目,写在鲜红的大纸张上张榜公布,二十多张密密麻麻写满公正漂亮的小楷毛笔字,贴满街头显眼位置成为一道别致的景观,每家每户的人们都要站在公示榜前站上半天,我想那一刻,可能会是父亲心里最为欢喜自豪的一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书写春联准备工作就绪,父亲便戴上那副老花镜,手握毛笔沉思片刻,然后饱蘸墨汁,灵巧落笔在红彤彤的纸面上,伴随着运势自如的娴熟笔法,一幅幅七言绝句春联,便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在我记忆中,父亲最喜欢七言绝句构成的春联,无论是门框边的上下对联,还是房门上的门联,都是朗朗上口的七言绝句。由于自家院子里大大小小的住屋、厨房和杂物间,连同大门有七八个场所,连同这些房屋的房门,大大小小要写上十余副春联,在每年书写的春联中,有父亲最为喜欢的保留联句,诸如:“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点点迎新春”、“天增岁月人增寿,福满乾坤福满门”、“满园春色关不住,万紫千红总是春”、“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春联。当然,父亲每年在写春联中,往往也少不了摘抄几条当年新出版的《农家历》上的时新春联,以示新年新气象的时代气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值得一提的是,父亲每年在写春联时,其中有一副独具船城宜阳特色、印象最深的名联,父亲更是喜欢,“屏山不墨千秋画,洛水无弦万古琴”。这幅春联父亲总是用浓墨写成宽宽的大号春联,贴在面朝锦屏山的小院的后大门上,让不少过往喜欢春联的路人纷纷驻足观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牛年新春佳节前夕,盛邀著名书法大师沈安良先生为写大门春联时,父亲书写这幅独具宜阳地方特色名联的情景不由得又浮现在脑海,我便特意请沈大师书写了“屏山不墨千秋画,洛水无弦万古琴”这副别具一格的春联,以深深表达对父亲遥远的思念,也再一次回味儿时所感受那份独特的情怀。沈大师写春联难忘的一幕幕和感受,是笔者另文将要细细述的经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每年书写春联是父亲生活中庄重的时刻,我也很喜欢这种具有诗书传家气息的文化场景,自然也总是乐滋滋的成为助手,用小手按住红艳艳的对联纸,用羡慕的眼光看着父亲挥舞毛笔,一个个洒脱美观的字儿,犹如跳动的1字符跃然纸上,口中一字字念着父亲写出的春联。听得父亲脸上不由得露出欣慰的笑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写好春联后到了大年三十,贴春联更是充满别样浓郁年味气息的时刻,父亲亲自动手用面粉熬制成小半盆浆糊,我帮着父亲把浆糊仔细刷在门框边上,听着父亲吩咐“这一副春晚要贴在住屋”、“那一副要贴在厨房”,“这一句是上联,要贴在门框的右边上”,“这一张门联的右边要贴向门轴这一方”……跟着父亲写春联,贴春联,往往是一个特殊的涨知识,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刻,而这些知识往往是在学校课堂里所学不来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跟着父亲写春联,贴春联,感受到的是父亲笔下春联中流淌的满园春光,品味到的是源远流长哦中华传统文化若带来的浓浓年味,这种独特的年味是那样的醇厚,令人难以忘怀,更令人回味无穷……</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附录:著名书法大师沈安良先生读罢此文的阅后点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篇"年味儿…",不是文章,而是真实的把当年情景再现,真实而亲切!又是文章,它把原汁原味的话语说的更能让人反复看读,百般回忆。更是情感,一篇小文,竟然把过去概述的这么有情、有意、有味,令读者一看便从无论自已有多大年龄都立刻拉回到那个儿时的年代。总之,确实是篇感人并吸引人的好文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再次眼阅、轻吟、心忆该"年味儿"一文,使所有中国人都有的回忆涌上心头,美好的当年情景历历在目,如同写自己一样。这种"味道"是无法用文字和语言能准确表达出来的。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美”!</b></p>